论清末民初京味小说生成及成熟

2016-09-26 23:07孙月坤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老舍

孙月坤

摘 要:现当代京味小说起源自清末民初的京味小说,这类作品多衍生于北京作家之手又多以北京人的生活为反映对象,显示出一种与独特的北京文化氛围绝顶契合的审美品位,因之被称为京味小说。每一篇成功的京味小说都描绘了一副极具老北京生活气息的场景,并向读者传递出在历史、文化变迁中北京人的精神气质以及极具特色的性格特征。像清末明初的蔡友梅、冷佛、叶小凤等人的社会、警世、家庭等题材的小说,便是还原了老北京人的生活。当然将京味小说推向高潮的还是现代文学大家——老舍先生。

关键词:老舍;清末明初;京味小说;北京风土习俗

由清末到当代,京味文学一直连绵不绝且佳作辈出,而自有京味文学以来,它也一直有着持续不断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展开对京味文学的探究。随着文学发展的变迁,对京味文学也不再仅局限于具体文字和语言表达了,而是从整体北京城的角度去研究京味文化,接触京味文学的核心,完成了从文字到文化传播的历史举措。“京味儿”小说最初起源于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留下了大量短篇和多部长篇作品,为研究京味小说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依据,为现代的文学家也提供了小說的创作经验。

现当代京味小说的源头可以说是清末民初的京味小说,这类作品多衍生于北京本土作家之手,他们的小说又多以北京人的生活为描述对象,显示出一种与独特的北京文化氛围绝顶契合的审美品位,因之被称为京味小说。每一篇成功的京味小说都描绘了一副极具老北京生活气息的场景,并向读者传递出在历史、文化变迁中北京人的精神气质以及极具特色的性格特征。像清末明初的蔡友梅、冷佛、叶小凤等人的社会、警世、家庭等题材的小说,便是以北京读书人的口吻,描述发生在市井中的生活实景。而现代文学大家老舍则是将蔡友梅等人所描述的“京味儿”小说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峰。

现今的京味小说较之早期作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其发展变化过程的整理和研究,追根溯源,可以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京味小说,从而使人们既能看到京味小说的发展轨迹,更能看到北京民俗文化的建立过程, 以及整个北京城的历史变迁。

1 地域特色

北京以其悠久的封建帝都历史和独特的京城文化魅力闻名世界,并因此吸引了全球各界精英文化人士,北京城市的发展见证了京城文化的逐渐累积和形成过程,正是因为这样的过程,赋予了京味小说独特的地域色彩,支撑了它独特的表达视野。

京味小说中“京味儿”一词,特别强调了地域的地点,说白了就是北京这一带的人和事,极具地域区分特色。文学上常说的“京味儿”,一般是指文章在语言表达用一种风趣的北京口头话方式,展现北京的真实生活,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形态、语言的刻画,表现出浓郁的人情世故和风俗文化。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令整篇小说通俗易懂,但极具“京味儿”特色,又不失幽默诙谐,令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能将“京味儿”小说写传神的作者,要么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要么是在北京生活时间非常长,能够熟知北京的生活。不论是哪一种,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通过对市场生活的观察,成功准确地捕捉到北京城的特色,掌握整个城市的色彩,将生活中的人物、特点、生活氛围,用读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京味儿”小说中,描述出每一个活灵活现的“北京人物”都会传达出北京最淳朴的风俗文化。能够塑造出传奇“京味儿”人物的作家,他们大都长期受到北京文化的熏陶,在生活中延续着这种文化,并通过笔下的故事传承、改变着这种特有的文化。而城与人互为缔造,正是京味重要的组成部分。

说完了“京”,我们再来探讨一下 “味”。京味之所以以“味”命名,其想表现的不仅仅是写作的题材,而是在题材背后的体现的北京味中的文化特色,它主要是指一种“风格现象”。北京城或仅是小说的一种衬托,但真实表达出的则是在北京的氛围下的生活风貌。

现代文学中,我们常说的“京味儿”小说最初的原型应该是在清末民初时期,在那时人们就开始有意识的去观察北京城的生活,并通过笔下的人物展现北京的风土人情,像是《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都是那一时期的作品。那时的作者就有意识的刻画、描绘当时的生活,当然你会觉得那些文学作品中的生活和我们所看到的“京味儿” 有很大的差别。那是因为文学创作的时期导致的,这主要是和作者的目的和心境有关。在主题上,清末民初小说家们最关注世道人心,专注于描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伦理关系。清末民初的“京味儿”小说并不都是严格遵循地域性特色,或是描绘北京城附近的生活特色,又或是通过京味儿的语言,讲述其他地区生活的场景。那个时期的“京味儿”并非是北京人的“专属”,能写出地道京味小说的大有外地人在,如叶小凤的《如此京华》。

京味小说的能有今日的成就并非一朝一夕,因为关乎老北京城的文化特色文化宣传,其发展也备受文学界的关注。纵观京味小说发展的历史,是由清末民初蔡友梅这一代小说家的努力,再到京味小说的辉煌,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老舍先生,京味小说走了很长的一段路,道路走的非常艰辛,但也十分坚定。

2 白话----平民文学

《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是北京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为“京味儿”小说他们都遵循了地域特点,其作者均在北京完成小说的撰写,而早期的真正“京味儿”小说则是从精神文化的层次去描绘风土人情,属于平民小说,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就北京而言,京味小说的诞生与报业的兴起密不可分。

我们所说的早期京味小说,他们的展现形式往往是报纸的连载故事,作家通过报纸这一被大众熟知的媒介形式,传递小说中的风俗文化。清末民初的新闻报刊数量剧增,发表的文字作品也随之增多,报纸在当时的影响力巨大,这就要求小说的作者,必须是重视语言的通俗化和本地化特色。白话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当时最为推崇的,北京出版白话报刊常常刊登具有“京味儿”特色的小说,因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一时间白话特色表达形式在那个时期掀起了一阵浪潮。蔡友梅在小说《库缎眼》中有过创作“京味儿”语言的描述,大致表达的意思是由于文章的特色,免不了会出现“京味儿”的特色语言,但为了确保全国的读者观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但对于无法表达的土语,就会用注释的形式进行表述,便于读者观看。原文:“所以记者近来动笔,但能不用土语,我是决不用。……实在必得用土语的时候儿,费解的不用,太卑鄙的不用,有该注释的,咱们加括弧”。用如此诙谐的语句阐述,让读者也倍感亲近。而这正是蔡友梅的小说的特色,文章中的语言充分保留了北京话俏皮、干脆、诙谐的特点,通过这样语言区描绘老北京市井中的生活,也变得尤其真实。

3 走向成熟

帶领“京味儿”小说走向辉煌的作家是著名的现代文学大家——老舍先生。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这些老北京记忆中的生活场景,都被一个个故事刻画成最具“京味儿”的代表。市井生活中每一个人物的描述都是如此的鲜活,还原出真实的生活场景,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为世人展现出一副极具生活气息、文化底蕴、民俗特色的北京城画卷。俗白、凝练、纯净,是京味小说的特色。老舍先生将“京味儿”小说的精髓高度提炼,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北京的口语表达,并统一成较为规范化的表达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京味故事变得更加饱满,人物更加细腻,也因此“京味儿”小说也被推向了辉煌,可以说老舍先生是为“京味儿”带来无上的声誉的关键人物。

现在我们常说的“京味”,大都想表达一种说话的风格现象,小说中作者展现出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画卷,这其中包含着极具北京特色的文化乐趣,令读者倍感亲切。老者的小说中常会用到“官样”这个词,其就是用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的,更准确的表述是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而这些就是北京文化的“精髓”,也就是我们说的“京味儿”。大量阅读老者的小说就会发现,上述的北京文化的“精髓”大都通过刻画的市井人物表现出来。由于老舍在北京居住的时间很长,所以他对北京文化拥有很深的了解,这样为他的“京味儿”小说创作带来了诸多的灵感。老舍用生动的笔触与人生阅历,勾画了北京的风俗人情,在这城与人的主题中找到了人们浸染中的京味文化,显示出京城文化的蕴含。

4 总结

北京以其悠久的封建帝都历史和独特的京城文化魅力闻名世界,北京城市的发展历史见证了京城文化的逐渐累积和形成过程,赋予了京味小说独特色彩,支撑了它的表达视野。京味小说起源自清末民初的京味小说,在现代小说家老舍先生的帮助下得以辉煌。京味小说的原是以描述北京城的生活特色为主的,而后演变到以北京话描绘生活场景,令北京文化特色发扬广大。京味小说较之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通过对其发展变化过程的整理研究,追根溯源,可以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京味小说,从而使人们既能看到京味小说的发展轨迹,更能看到北京城的历史变迁。

参考文献

[1]毛荷花.传承与现代[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杜永芳.论新时期京味小说对老舍传统的继承与革新[D].青岛大学,2009

[3]吴艳芳.浅谈《骆驼祥子》对京味文化的体现[J].才智,2013,(20):222-223

猜你喜欢
老舍
北平的秋
跟随老舍寻“京味儿”
印象·老舍纪念馆
济南的冬天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对话”小伙伴老舍
丹柿小院忆老舍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在济南,重寻老舍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