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璇
摘 要:我国古代墓葬图像题材丰富、形式考究,是我国美术史中宝贵的财富。本文主要从墓主像、孝子像、神话人物等八个方面阐述了墓葬图像的题材,并从构图方式、表现技法等方面分析了墓葬图像的艺术表现形式,并阐释了研究墓葬图像的意义。
关键词:墓葬图像;题材;艺术形式
注:该论文为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5-2016年度院级科研项目SGYYB2015-21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墓葬图像主要指封闭墓室内雕绘的图像,包括墓室壁画图像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雕刻在墓室建筑和葬具上的图像。我国古代墓葬图像题材丰富、形式考究、制作精美,鲜活地记录了古代的丧葬习俗、生死观念、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等。墓葬图像不仅是考古图像、艺术图像,更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代墓葬图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中国古代墓葬图像的题材
我国古代墓葬图像不仅是“妥死者之魂,慰生者之望”的象征性符号和优秀的艺术作品,而且形象的反映了殡葬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我国古代墓葬图像取材广泛丰富,集中反映了当时的丧葬、生活、宗教以及社会观念等。墓葬图像题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别:
1.墓主像
墓葬装饰中的墓主像最早可追溯到战国。西汉出现少量侧面墓主像。东汉时图像数量增加并出现半侧面和正面形式。东汉末以后,墓主像以正面像为主。墓主像在汉、魏晋南北朝及宋元尤为兴盛,并在墓葬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墓主魂魄的替代物,不仅是子孙追念祭奉的对象,还有劝诫子孙后代行为的作用。
墓葬中的墓主像并不是肖像画而是一种程式化的图像,一般出现在叙事性的场景中,如会客宴饮、听乐观舞、狩猎出行等。以墓主夫妇像或墓主人像为主,夫妇并坐或对坐,有时墓主背后辅以屏风、帷帐等“明尊卑”的道具加以强调。有时墓主人形象并未出现而是以与墓主相关的事物来象征墓主,如用墓主乘坐的车马来暗示墓主。
2.孝子像
“孝子画像”是“孝”文化载体。主要刻画在墓室内的石室、石棺、漆棺以及棺床围屏上。其表现手法多样、造型生动、画面精美。内容有孝道故事,如刑渠哺父、丁兰事木母、舜孝行、老莱子娱亲、七女为父报仇等;孝感动天故事,如东海孝妇、蔡顺伏棺、姜诗孝母;忠义故事,如京师节女、义浆羊公、鲁义姑姊、三州孝人等。
孝子图像的内涵和功能也随着朝代的更迭、世事的迁移而发生着变化。“孝”在西周属于政治权力范畴,礼制的基本纲领,基本內容为尊祖敬宗,强化同出一祖的集体心理认同。此时的“孝”是君主与宗子的特权,为君德、宗德,而非子德。春秋时,以奉养父母为内涵的孝道观念开始萌生。战国时,这一观念已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普遍性。“孝”文化逐渐由“昭孝事祖”演变为“孝梯之至,通于神明”,成为通神的工具。这种“孝”观念对南北朝以及宋元明清的孝道观念与丧葬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神话人物
(1)伏羲和女娲。汉代墓葬中最常见的图像,出现在画像砖、画像石和墓室壁画中。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化育万物的人文始祖。汉画像墓中伏羲女娲的造型有两种,一种为伏羲女娲交尾,有龙尾和蛇尾两种,以对偶神的形式出现,暗示生殖崇拜。一般伏羲作男装,戴冠;女蜗作女装,有发髻或戴胜。另一种为伏羲女娲单体。如伏羲女娲各执灵芝,象征长生不老;伏羲执规、女娲执钜,象征图画天地;伏羲捧日、女娲捧月;伏羲女娲执华盖,女娲执乐器等。
(2)东王公和西王母。东王公西王母的信仰在春秋战国时已形成,到汉代时最为兴盛。并由最初的日神和月神演变为主宰宇宙的一对配偶关系的神。在汉代神话体系中西王母地位要高于其他神。汉画中西王母的形象早于东王公,在西汉画像砖上多以独立的形象出现。到东汉早期画像石上东王公西王母成对出现。西王母图像常与三足乌、九尾狐、玉兔捣药或羲和主日组合成图;东王公以乘龙的形象独立成为一幅图像,但这些图像常被模印在同一块画像砖上。
(3)太一神。周至两汉间国家宗教的至上神,宇宙之主,代表自然界的天。历代帝王奉祀的主神。太一神的名称在传承中产生许多称谓,如“太乙”“太极”“天一”“天帝”等。
(4)羽人。身长羽毛或披羽毛衣能飞的人,最早出现在《山海经》,称为羽民。如《楚辞·远游》:“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有不死之意。因秦汉成仙之风盛行,汉墓室壁画上出现了大量羽人引导乘龙升天的图像。
4.避邪祥瑞
(1)四神像。四神又称四象、四方之神灵,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像早在汉代已出现在建筑构件及壁画中。东汉中晚期,四神图像进入成熟期,并得到了全面发展。
四神的含义随时代也有所变迁。北朝所绘制的四神图像多位于墓室穹隆顶下方,紧挨着穹隆顶上方的星象图,四神作为二十八星宿的象征而与天象存在紧密的关系。四神除表示方位外,还与四季对应,象征时空往复。也被视为死后升仙天界的引导者和护佑者,而有祛邪、避灾、镇墓、祈福、通神的功能,如关中地区的很多唐代墓中,神仙祥瑞一类图像得到大幅度的压缩而以四神代之。
(2)畏兽。具有兽首人身、面目狰狞、双翼展开、用力上举等特征的神异动物。非现实中有,利用真实动物,经过想象把飞禽走兽及人的特征夸张变形混合而成。具有避邪、镇墓的作用。
(3)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十二种动物。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与古代天文数术有关。最早的十二生肖像可见于北朝。隋代以前的生肖像常表现为写实的动物,隋唐时期则以兽首人身像居多。两宋时,十二生肖像多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流域、闽广等地,戴冠着袍,双手持笏,形象更为人格化。具有引魂镇墓等作用。
5.反映墓主生活的题材
为了彰显墓主的威仪、成就、财富与地位,同时祈求死后能永享生前拥有的富贵荣华,墓室中绘制了庄园家居生活、车骑出巡、宴饮庖厨和舞乐百戏等。
6.反映社会生活的题材
如讲学授经、尊贤养老、播种收割、弋射渔猎、酿酒、采莲、耕获、淘练、茶道、井盐、放牧、供养等。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社会生产、商品贸易和民族迁徙等。
7.佛教题材
借助佛教,祈求美好夙愿。如在宋辽金时期的棺椁上面大量出现的涅槃图。信众通过涅槃图希冀亡者具有佛教法身意味的身体到达涅槃世界,获得超生,亡者脱离苦难,超越生死。墓葬中的佛教故事已不再是单纯的具有佛教教化功用,更与往生、超生等建立了新联系。
8.其他
除以上几类内容外还有建筑图、山水景观图、客使图等。
2 图像的艺术表现形式
1、象征性、程式化的构图方式
墓葬图像首要表达的是墓主及其家人对重生的期待。这种期待以象征性的图像和特殊的程式化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图像的呈现方式开始是零散无规律的,后逐渐转变为依托于墓葬建筑以墓主画像为中心的仪式性逻辑性的空间。墓葬建筑提供了生命转化的空间,图像成为重生符号安排布置于这个空间。
墓葬建筑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墓道、墓门、墓室,暗示着重生的三个阶段。墓道雕绘车马出行图、仪仗图,为行走主题,象征走向另一个世界。墓门雕绘门阙神灵等,为跨越主题,象征进入另一个世界。墓室内的图像丰富多样,包括神话故事、孝子图、辟邪祥瑞、庖厨图、筵宴图、乐舞百戏等,以日常生活为主的现实性题材。以现实性强化重生的真实感。
象征性也简化了图像呈现的方式。图像以墓主人为中心,按生死转化的思路程式化表达出来。如水平方向安排的墓室壁画图像,图像是按墓道、墓门和墓室依次呈现;如上下方向,图像是由下而上依次呈现。
2、精湛的表现技法
墓葬图像主要指墓室内墓葬壁画和墓葬雕刻呈现的图像,属于墓葬美术的范畴。墓葬美术是历时久、植根深、信息丰富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系统,是美术史重要的组成内容。
墓葬壁画约始于东周,东汉晚期达到成熟,魏晋十六国渐渐衰微,北魏后得以复兴,唐代达到高潮。宋辽时期,墓葬壁画的题材有了变化,出现一些平民墓葬,内容更多世俗生活。元朝以后墓葬壁画再度走向衰落。
墓葬壁画以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使用朱、 绿、黄、橙、紫等色调的矿物质颜料,因而壁画色彩历久不变, 发现时一般都很鲜艳。造型手法或写实或夸张,绘制技巧有写意法、没骨法、白描法、渲染法等。
墓室建筑或葬具上墓葬雕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画像砖和画像石等。画像砖指刻有花纹画像的建筑用材,也是一种墓葬装饰。形制有两种,一种为边长40cm左右的方形,一种为长45cm左右、宽25cm 左右的长方形。画像石指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其中汉代的画像石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并形成了一些汉代绘画艺术原则,为汉以后的墓室壁画及国画所继承。如上远下近的散点透视构图模式,填白的构图原则等。
3 結语
中国古代墓葬图像不仅是我国美术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研究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依据。古代墓葬图像广泛的题材和精湛多样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于现代公墓艺术设计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因此无论是墓葬图像的历史价值还是其现实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汪小洋.中国墓室壁画图像体系探究[J],民族艺术,2014(2):38
(2)贺西林.古墓丹青 [M],西安:陕西美术出版社,2001
(3)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4)邹清泉.汉魏南北朝孝子画像的发现与研究 [J],美术学报,201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