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娟
摘 要:人工智能的热潮反反复复,在最近两年,它再次吸引了大众的焦点。年初AlphaGo击败李世石,这一事件再次将人工智能推上风口浪尖。相伴随的还有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领域的侵袭,各种由人工智能创造的艺术作品让人们啧啧称奇,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将分析这一现象的本质。本文围绕三部分来进行介绍,分别是,其一,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领域的侵袭,其二,探讨人工智能能否创造艺术,其三,整体研究的结论和不足之处。
关键字:人工智能;艺术;艺术本质
人工智能大热,这种趋势也侵袭了艺术创作领域,各种人工智能创造艺术作品的报道频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使一些职业被取代,艺术家这一職业会不会如此呢?通过对受众偏好的分析,可以创作出《纸牌屋》,同样的,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创造出目前中国流行的类似神曲。然而具有创造力的职业最不容易被取代,真正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不会被取代,而到处旋律拼接的所谓艺术家将难逃被取代的命运。
1 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领域的侵袭
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领域的侵袭是渐进式的,第一代的侵袭方式,如电脑程序写出的小说《背叛》,这种方式创作的艺术实际上是人把创作的方法交给机器;接下来,第二代的侵袭方式,如,腾讯科技报道,6月3日,谷歌最新研发的机器学习项目Megenta日前继成功写诗后又完成了一项创举,即通过神经学习网络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首歌曲——一首时长90s的钢琴曲,第二代的侵袭采用的深度学习,这种方式创作的艺术是人把传统答案交给机器记忆学习。
2 人工智能能否创造艺术
关于人工智能能否创造艺术,目前的人工智能并不能创造艺术,目前人工智能只是人类创造艺术的一种工具,但其将来有创造艺术的可能性。人工智能能否创造艺术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艺术即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决定着艺术是艺术而不是其它什么,如果人工智能能创造艺术的本质,那么它就能创造艺术。关于艺术本质的学说有柏拉图的客观精神说,还有主观精神说,以及马克思的高级社会意识形态说等。
(一)客观精神说
首先,客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认为“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那么我们探究一下什么是理式世界,这有两只羊,走了一只,只剩下一只羊,虽然羊走了,可是数字2依然存在。接下来我们探究一下这些理式是如何产生的,比如,植物,一种植物的发现与命名,比如,数字0,数字0属于理式世界的一部分,然而这个数字0是公元5世纪印度人发明的,又比如,飞机,这是人们正确认识并运用客观规律所创造出来的,如此说来,理式是人类所创造发明的一种非物质,是人类思考的产物。
人可以思考,人工智能可以思考吗?小时候我们做算术题,2加4等于多少,我们计算的过程是我们在思考吗?如果是的话,那么计算机在计算2加4的时候,计算机是不是在思考呢?我不认为计算机在思考,就像儿时属手指头进行计算一样,伸出两根手指再伸出四根手指,之后在数数,数出6根手指得到6。儿童的这个过程与计算机的这个过程不同之处是什么呢?儿童带入了具体的东西,而计算机计算则运用的是人所发明的理式来进行计算。房子可以装修、粉刷、改建和拆毁,对于房子的理式不可以这样做;房子可以触摸,房子的理式无法触摸。因此,我在这里认为,所谓理式是人所发明创造出来用以方便对世界进行认知的。黄鑫在大数据文摘中说到“而现在看起来很厉害的AI,其实只不过是它们接受的输入,和用来计算输入值的公式比较复杂而已。本质上还是计算→选择的结果”,如今的人工智能不过是比较复杂的计算而已,因此,人工智能并不能思考,也就不能创造艺术。
(二)主观精神说
其次,主观精神说,从最初艺术本质探讨的时候,笔者有意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关于艺术本质的学说即再现说或称模仿说,大家都知道艺术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没有单纯的再现,也没有单纯的表现,所以,在这里就只对主观精神说进行探讨。
度阴山所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中指出二程兄弟从老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的无极理论中抽出“理”和”“道”的概念,自成一家,这就是理学的雏形,之后朱熹和陆九渊分别将这两种发扬光大,成为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理学与心学有着莫大的关系。前面也提到了笔者的观点,理式世界是人所发明的用以认识客观世界的,例如,熊猫,这种只有中国有的动物,熊猫这种理式对于国外人而言就是近代文化交流之后的一种舶来品,因此,笔者认为认为理其实是人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主观精神的固化部分,这固化部分又分为两种,其一,对于客观存在物的抽象认识,如,房子、水、熊猫的概念;其二,对于客观存在规律的认识,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中,天行健是说天道即自然之道。
关于欲望,人工智能有没有欲望呢,在下棋的过程中,它为什么会出动别的棋子保护queen,或许我们会回答它想赢,其实这是人类的一种自身的投射,是我们认为它想赢。再看看人是不是想赢,人想赢的背后是带着一种情感的,在下棋的过程中,损失或者对方损失在其中伴随的是人的情感变化,也就是说,人有情感,而人工智能没有,所以人工智能并不能创造艺术。
(三)高级社会意识形态说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王宏建在《浅谈艺术的本质》中说到“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在美学史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我们探讨艺术的本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才有获得真理的可能性。
接下来我们探讨人工智能是否能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王小川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论坛中发表了《AlphaGo的幕后与思考》的演讲,他认为 “从做决策这件事情里面就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将传统方法交给机器;第二层,将传统答案交给机器记忆学习;第三层,将目标交给机器自我学习”。此外他还认为与柯洁比赛,将是两个从来没有学习过的机器,什么都不会的机器训练一个下棋的规则来,google尝试不用人训练机器,机器之间的交互即机器之间的相互训练,这个过程就好像再重演一次人类的进化史。
在这里,不禁要提出疑问:如果让机器人重演人类进化史,是否他们会形成自己的社会并产生意识,并因此创造艺术?
3 结论与不足之处
此外,关于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更多的采用中国的心学观点去理解,但是这种心学观点却有一定的人类种族的自我主义倾向。例如,在日心说没有被证实之前,地心说即是人们所认识的道的一部分,人们观察事物总是以“我”的出发点为中心,即便是换位思考,也是将自我投射到外物身上而已。人类之于蚂蚁,是高级相对于低级,然而,人类的一脚踩下就相当于蚂蚁的天灾人祸,然而是不是作为人类的我们对于更高一级的存在也仅仅像蚂蚁一般呢?对于艺术哲学等学科,难以用科学的手段去证实,以至于我们至今不知道意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争论难以避免以自我而理解万物,恰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以及“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争?
关于艺术的本质,从古至今已探讨千年,各种学说纷繁复杂,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对于本质的争论尚未明晰,人工智能能否创造出艺术的本质也就自然难以有明确而统一的论证及认识。
目前的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目前它只是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工具,如同画笔一般,创作者并非画笔,而是握有画笔的那个人。而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有创造艺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