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息文物”的几个特点

2016-09-26 05:52:57郭婷婷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全息投影文物

郭婷婷/

浅析“全息文物”的几个特点

郭婷婷/

3D全息投影技术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兴技术,它的出现使得文物保护、文物展览具有新的可能性、延续性。此技术打破文物以客观存在为载体的展览模式,在保护原则基础上进行技术性还原复制,为珍贵文物公开展示并开展传统文化普世性教育提供了较大可能。“全息文物”是当代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必然新趋势,是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产物,以其可修复性、实验性、交互性、时效性的特点为人们带来一场突破性的革命。但是3D全息投影技术得以应用的同时,我们应该思考所谓的真实还是真实吗?现实还存在吗?虚拟的真实是否真实?

“全息文物”;可修复性;实验性;交互性;时效性

当今处于人类在视觉上依靠大量图像符号获取信息的便捷时代,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艺术借助计算机虚拟技术,来比拟和创造出与现实存在的一模一样的虚拟景象。在当代视觉文化时期,传统的“视觉”文化借由计算机虚拟技术发展的势头和更迭成功进阶为“虚拟的视觉文化”。而本不真实存在的非视觉性的事物视像化成为当代视觉文化时期的显著特征之一。新媒体艺术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人类对视觉认知的觉醒,而且变迁的过程中必将带来“结果”,从而“结果”随着新的变迁过程又产生新的“结果”,以此循环反复。

Magic Leap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位于美国的增强现实公司,主要研发方向是将三维图像投射到人的视野中。该公司早前曾发布过一段宣传片:本来空无一物的篮球场上突然有一只硕大的鲸鱼凭空跃起,随后一跃而下,钻入地面,溅起巨大的浪花,而后就消失了。通过这个宣传片可以看出这个增强现实的公司实现了“Magic the real”,准确地说这个视频属于MR混合现实。先不论其是否加入了后期制作,就这段视频所传达出的视觉景象而言,确实是值得观者惊叹的。“Magic the real”“增强现实”,正如这两个标签对Magic Leap公司所表述的那样,真实能够被变幻,现实能够被增强,那真实还真实,现实还存在吗?对现实的虚拟,对真实的仿真,都是虚拟的真实。对现实的虚拟和对真实的仿真在物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它都不是真实的,但是它给予受众的却是真实而美妙的视觉盛宴。

正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诞生改变了人类的文明史一般,3D全息投影技术的出现则标志着旧的传统的艺术本体观念遭受了强烈的冲击,传统以印刷纸本为媒介的“读”的视觉文化被新观念取而代之,出现了新的视觉文化和新的艺术概念。3D全息投影技术在突破了传统视觉文化传播的物质壁垒的前提下,还制造出了真假难辨、虚实难分的奇幻世界。

究竟何为3D全息投影技术?它是一种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完全”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再现的技术,在这种再现的技术帮助下,观者仅用肉眼就可观看到真实存在的立体的“虚拟的真实”。3D全息投影技术与传统的照相术中产生的没有深度的平面图像所不同的是其具有强烈的纵深感,难分真假。它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先获取和存储光波,并能在此后将光波释放的技术,用此技术产生的图像被称为全息图(holograms),这个名称由新的希腊词演化而来,意为“完全记录”。在此“完全”不是副词,也不表示程度划分,而是为了区分3D全息投影技术与传统的照相术的功能性。

3D全息投影技术作为当代视觉文化时期前卫的媒介之一,在舞台表演、3D动漫、展览会、博物馆等地方均有使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全息文物”的出现。“全息文物”顾名思义就是传统文物借助3D全息投影技术从而代替传统文物进行“实物”展出。在2010年,中国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中,白俄罗斯展馆就借助3D全息投影技术将其博物馆中的珍品以真实的立体影像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由于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考古出土的文物在当时的考古技术下很难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即便是保存下来了,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考虑到出土文物大多数独一无二且难以复制,所以公开展览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比如彩绘陶的色彩遇空气而氧化褪去固有颜色,传统的书画珍品因为光的波粒二象性对纸绢的侵蚀很难保存下来等等。由此来看,传统文物的保存对环境的要求是很高的,保存环境尽量是恒温恒湿没光照的密闭空间。一方面,出土稀有文物因自身特性需要保护难以公开展出;另一方面,我们希望传统文化遗存能公之于众,进行普世性文化教育。显而易见,二者是矛盾的,但是在3D全息投影技术出现后,二者的矛盾点得以突破,实现了新的平衡。3D全息投影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适时地运用到了文物保护中,使得“全息文物”以其为载体形成区别于传统文物的特征。

1.“全息文物”的可修复性

在3D全息投影技术用于“完全”记录传统文物的全息图中的每一部分都记录了传统文物上各点的光信息,故原则上“完全记录”的每一部分都能完整地再现传统文物的整个图像,并且通过多次曝光实现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多个不同的图像,图像间互不干扰并分别显示。所以即使是某个点的光信息损坏了也能重新修复。以此看来,和二维图像不同的是,“全息图像”具有可修复性,这就意味着“全息文物”不怕损毁,它的每一部分都包含了整体的全部信息,即使我们打破全息图,仍然可以看到整幅图像的信息。

2.实验性:“全息文物”塑造视觉新知觉

“全息文物”突破了传统的视觉深度感知,作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完全记录三维信息的媒介,它所产生的图像,是真实存在的再现,所以“全息文物”不是单纯的图像的再现,而是对真实存在的“仿真”人造物,即“虚拟的真实”。“虚拟的真实”与真实的存在密切相关,甚至和真实的存在为“同一”关系。将“真实的虚拟”发展为“虚拟的真实”。“全息文物”创造出一种虚构且真实存在的现实,彻底突破了虚拟与真实的对立关系,带给观者真假难辨、亦实亦虚的视觉新知觉。“全息文物”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实验,作为归属于当代艺术范畴的新媒体艺术,“全息文物”媒介的特性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实验性特征。“全息文物”的视觉语言以其独特的具象性和直接性使人类从传统文字图像中“读”的视觉文化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且重新激活了在此之前人类由于一味地被动接受其感官能力及感官体验而长时间囿于比较单一的媒介中的自身的感性。对“全息文物”的观看方式和角度的研究具有实验性。同一件“全息文物”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展示和观看方式,这是新媒体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重要所在。设计“全息文物”就是一种“虚拟真实”的艺术实验。新的媒介与呈现方式及其特殊性使得“全息文物”的创造成为富有挑战性的弹性实验。但可以预见的是,“全息文物”的出现将成为人们获取某些真实体验的新渠道。甚至可以在“虚拟的真实”中享受到“超真实”的审美体验。

3.交互性:“全息文物”以新形式达到公共影响力再生

对于历史来说,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是一部媒介的发展创造史;对于文化来说,它是以媒介作为载体的,一种新兴媒介的诞生往往会孕育出一种新的文化。中国传统文物通过3D全息投影技术把博物馆等用于艺术鉴赏的公共场所拉近到个人计算机的桌面上,从而使中国古代文物以交互性的方式达到公共影响力再生。“全息文物”使博物馆中的观众从被动接受图像转变到感官主动跳脱摄取情景当中,从而突破了传统文物的物质传播载体的唯一性,提供了艺术实践的新类型和艺术创造的新形式。“全息文物”使得传统的或者现存的艺术作品快速地虚拟化,中国古代文物不再是单向性的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的传播展示,计算机虚拟技术的集成与整合使得在中国传统文物展出的过程中与观众互动。互动性是对一个艺术观念进行传播的重要保障,互动性带来的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交流方式的变化,而不只是传播技术的更新。交互性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全息文物”通过其与观众的交流,将传统文物的影响以新的形式延伸到观众之中,在其连接和交互的过程中,形成其更为直接的介入和交流的方式,达到公共影响力再生。

4.时效性:重构一种新型的“灵韵”

3D全息投影技术制作的“全息文物”不仅是传统文物的复制品和代替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全息文物”也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它是计算机虚拟技术对现实记录的“仿真”,在现实存在的意义上,任何的“全息文物”都是属于“原作”或者是“原创”的。本雅明•瓦尔特在其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中曾描述说,在传统文艺价值观中,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其所具有的“此时此地”和“独一无二”的特质,而机械复制的艺术品失却了“灵韵”,无论如何忠实于原作,仍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原作的感染力。而“全息文物”的出现恰如其分地打破了原本默认的“陈规”。因其展出具有时效性,“全息文物”不仅是“虚拟的真实”亦是“存在的真实”,它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幅“原作”或者是一种“原创”。正是因为有这种“原作”或者是“原创”的存在才能把中国的传统美术延伸至传统媒介不能深入的领域,这不仅仅是古今时间上的延伸,还是纵向地理的空间上的拓展,更包括审美水平的弹性空间产生。换言之,“全息文物”不仅没有使传统文物的“灵韵”消失,相反,恰好使得传统文物借助其为载体重构了一种新型的“灵韵”,“全息文物”巧妙地使传统文物的“灵韵”再生,在“复制艺术”“仿真”和“虚拟”上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灵韵”。

“全息文物”是当代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必然新趋势,当代艺术融合了艺术与新科技,表现出强烈的综合性和兼容性的特征。其自身有着其他媒介无法企及的优点和不可避免的缺点。“全息文物”十分节省空间,在无影像呈现时,它全部透明,能和玻璃装饰融为一体。“全息文物”还可实现自然物品的触摸选择,从而保护文物,使得远在异国的珍宝跨越时空“真实”地展现,“虚拟文物”避免受损,降低运输和丢失的风险。但“全息文物”成像是以空气或其他立体作为光的反射介质,即使用带有弧度的玻璃也无法实现360度可视,一定会有视线死角。虽然有一定缺点,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全息文物”的出现是当代新媒体艺术的黑马科技,无论从艺术或是科技的角度而言它都是一场突破性的革命。

已经到来的全息时代是艺术与科学相互交融的时代,从当前国内外各种类型的传统和新媒体艺术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品无一不是多种领域的共同合作,多种技术的叠加整合,而不再是依靠单一的专业和传统性知识简单解决。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物展览,“全息文物”关心的是可修复、实验、互动、时效,创造情境,捕捉情境。

郭婷婷:天津美术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A Brief Analysis of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Holographic Cultural Relics”

Guo Tingting

3D holographic projection technology is an emerging technology that compl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its emergence offers new possibility and continuity of preservation and exhibition of cultural relics. The technology breaks away from the exhibition mode of showing the objects of cultural relics themselves and achieves technical restoration and reproduc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to offer a greater possibility for public exhibition of precious cultural relics and universal education about traditional culture.“Holographic cultural relics”, a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new media art and the produ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have brought about a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restorable, experimental, interactive, and timely. However, when 3D holographic projection technology has come into application, we should re fl ect on such questions: Is what is called reality is still reality? Does reality still exist? Is VR real?

“holographic cultural relics”; restorable; experimental;interactive; timely

蔡锦 2006年纽约Ethan画廊

猜你喜欢
全息投影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5:46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军事文摘(2022年8期)2022-05-25 13:29:10
解变分不等式的一种二次投影算法
基于最大相关熵的簇稀疏仿射投影算法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少儿美术(2019年11期)2019-12-14 08:09:12
文物的逝去
东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6:08
文物超有料
找投影
找投影
学生天地(2019年15期)2019-05-05 06:28:28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