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爬奔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2016-09-26 02:09于建华王杰亭高亚龙
现代矿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硅化热液灰岩

于建华 王杰亭 高亚龙 刘 争

(1.天津华勘矿业投资有限公司;2.内蒙古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老挝爬奔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于建华1王杰亭1高亚龙1刘争2

(1.天津华勘矿业投资有限公司;2.内蒙古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老挝爬奔金矿处于云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成矿带,目前区内已发现了5条金矿体,均产于NW向构造带中。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分别从地层、构造、蚀变、地球化学异常等方面总结了区内找矿标志,结果表明:①NW向构造为控矿构造,NE向构造为晚期破矿构造,赋矿围岩为二叠纪灰岩,蚀变主要为碳酸盐化、红化(褐(菱)铁矿化),也为直接找矿标志;②Au异常区、高值点及Au、As、Sb、Hg等低温元素综合异常区对于寻找金矿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成矿带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异常找矿标志

爬奔金矿处于云南“三江”成矿带往南延伸部分,在大地构造位置上,爬奔金矿位于丰沙里—帕府(泰国)中生代拗陷带(Ⅱ)与琅勃拉邦—梨府(泰国)华力西褶皱带(Ⅲ)的交接部位,在琅勃拉邦断裂带(F2)附近(图1)成矿条件极为有利。琅勃拉邦—梨府(泰国)华力西褶皱带呈NE向带状展布,该带南东边界为普雷山断裂(F1)、北西边界为琅勃拉邦断裂(F2)。区域地质构造较复杂,曾受过多期次变质变形,断裂、褶皱构造均较发育,主要构造带NE—NNE走向,由数条平行的弧形断裂带组成,具多期次活动的特点。区内发育的NE—NNE向深大断裂,规模大、切割深,对古生代地层和岩浆的展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次级平行断裂控制着矿带的展布方向,沿断裂有铜、铅锌、锡、钨、金矿产出。区内华力西期—印支期岩浆活动强烈频繁,形成了大量喷溢相中—酸性火山岩,沿NE向展布,且多沿NE向区域断裂构造分布。本研究结合野外勘查成果,对区内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进行探讨。

1 矿区地质特征

1.1地层

矿区范围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区内金矿床主要赋存于二叠系灰岩中,由新至老特征为:

(1)第四系(Q)。残坡积、冲积、洪积物,主要为砂砾、红土,分布于勘查区沟谷及低洼地带。

图1 爬奔金矿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中—上三叠统(T2-3)。主要分布于勘查区东部,为1套陆相红层为主的碎屑岩,由砾岩、角砾岩、紫色粗砂岩、砂岩、粉砂岩、灰色、紫色黏土岩组成,沉积韵律清晰,厚度大于300m,与下伏地层下石炭统碎屑岩不整合接触,与下石炭统—二叠统灰岩呈断层接触关系。

(3)中二叠统(P2)。分布于勘查区西部,约占全区面积的20%,为1套喷溢相火山岩,由灰绿色安山岩、辉石安山岩、紫红色安山熔岩及安山质凝灰岩等组成,局部夹辉绿岩、闪长玢岩,绿泥石化、绢云母化普遍,常见细粒浸染状黄铁矿,厚度大于900m,与石炭统—下二叠统灰岩整合接触,与下石炭统地层不整合接触。该地层Cu、Pb、Zn、Mn、Co、Ni、B、Be、Cr等含量较高,目前尚无迹象显示该套火山岩地层与金成矿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区内存在NNE向剪切带。

(4)石炭统—下二叠统(C-P1)。呈不规则透镜状沿勘查区中部的NE向韧脆性剪切带(F5)两侧分布,约占全区面积的7%,为1套海相碳酸盐岩,由浅灰色厚层—巨厚层灰岩组成,厚度大于500m。石炭统—下二叠统为区内主要赋矿围岩,控制金矿化的空间展布,各重点工作区均有出露,与上覆地层断层接触,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5)下石炭统(C1)。主要分布于勘查区中部,为1套浅海相沉积岩,由灰—杂色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及灰黑色含炭硅质灰岩、泥灰岩、燧石条带灰岩组成,厚度大于500m,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1.2构造

矿区主要发育NE、NW向2组断裂,其中,NE向断裂为主断裂,NW向断裂为其派生的次级断裂,也为矿区主要的控矿构造。

(1)NE向断裂。矿区内NE向断裂极其发育,该组断裂有多期活动,主要包括F1、F2、F3、F4断裂。

(2)NW向断裂。NW向断裂属于NE向断裂的次级小断裂,也为1组含矿断裂,断裂带长300~800m不等,宽1~10m,产状240°~260°∠45°~65°,带内主要为红化(褐(菱)铁矿化)、碳酸盐化蚀变岩,局部破碎为角砾岩。该组断裂上陡下缓,Ⅴ-1#矿体在垂向上、走向上由上至下、由NNW变为NW的变化规律显示该组断裂为压扭性。

1.3岩浆活动

勘查区剪切带西侧大面积出露喷溢相火山岩地层,岩石主要为安山岩、辉石安山岩、辉长岩、安山质凝灰岩等,呈灰—灰绿色,隐晶质。在L2~L3中部槽探中发现矽卡岩带和球形风化的闪长岩转石,北部槽探中发现一小的强风化花岗闪长岩岩珠,L5区及其北部槽探中揭露出矽卡岩及闪长岩。

2 矿床地质特征

2.1矿(化)体产出特征

爬奔金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矿床,受构造控矿明显,主要产于NW走向、倾向SW的构造破碎带中。目前共发现5条矿体,爬奔矿区本区已发现近平行的矿体,自NE至SW依次分为Ⅴ-1#、Ⅱ-4#、Ⅱ-2#、Ⅳ#等矿体。L8区见Ⅱ#矿体,矿体形态总体较单一,为断裂裂隙交代充填矿体,脉状矿体与围岩界面较清晰,绝大多数地段为突变接触关系,囊状矿体局部膨大部分由于热液交代成矿作用强烈,出现浸染状矿体,与围岩呈渐变接触关系。L2~L3区砂岩中可见产于剪切带中的石英脉型金矿点,但不连续,不成规模,目前暂认为无找矿前景。

2.2矿石特征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次为他形粒状结构,部分发生糜棱岩化矿体中的矿石存在碎斑结构。自形结构主要有晶粒状结构、粉—细晶结构,他形结构以不等粒结构为主,另外还有交代残余结构、变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脉状、角砾状构造,典型的红化蚀变灰岩多为浸染状构造,部分方解石、 铁白云石、褐铁矿等沿节理、裂隙充填,形成细脉状或条带状构造,在构造交汇处及断层面等应力集中区段,则形成破碎角砾状构造。矿石矿物组成较简单,金属矿物有自然金、褐铁矿、菱铁矿、针铁矿、金属硫化物等,非金属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磷灰石、毒砂、雄黄、雌黄等,另外,还有少量的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毒砂等金属硫化物矿物,以及长石、绢云母等为主的硅酸盐矿物。金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自然金多呈微粒状、显微粒状、浸染状嵌布于脉石粒间和被压碎的方解石、白云石、石英晶屑裂隙中,仅有少量显微粒金嵌于褐铁矿及菱铁矿边缘。放大镜下常可见自然金呈星散粒状或细小片状,晶形较好,粒径0.01~1.00mm,最大可达2mm,主要以裂隙金的形式存在,分布于方解石、菱铁矿等矿物的微裂隙中,方解石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黄铁矿中也含有包体金。

2.3矿化蚀变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爬奔金矿矿化蚀变十分复杂,包括硅化、碳酸盐化、白云石化、菱铁矿化、褐铁矿化、红化(褐(菱)铁矿化)等,其中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蚀变为红化(褐(菱)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图2)。

(1)红化(褐(菱)铁矿化)蚀变。呈浸染状存在于矿体中的灰岩角砾及靠近矿体的围岩中,是找矿的最直接标志。矿体矿石矿物组合中含有一定量铁的金属硫化物,说明热液所携带的物质除富含硅质外,还应含有[HS]-,其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原生金属硫化物矿物,经强烈的氧化和分解生成针铁矿、纤铁矿、褐铁矿,Fe3+浸染周围岩(矿)石显示红色,红化蚀变的实质是铁离子的浸染。菱铁矿化对金的富集成矿也具有重要意义,含矿热液中携带的大量Fe2+流经灰岩地层时与碳酸盐矿物溶解产生的[HCO3]-结合形成菱铁矿,菱铁矿对溶液酸碱性具有一定的影响,酸度增大,有利于金的沉淀。在酸度渐大、氧逸度渐小、温度逐渐降低的条件下,含金络合物必然分解,金发生沉淀,在此过程中,金发生活化迁移,形成粒度较大的明金。

图2 V-1#矿体老采坑蚀变-矿化特征

(2)硅化。主要产于矿体及围岩内部,石英颗粒细小,肉眼观察不到,晶体多被碳酸岩矿物交代,具有港湾状不规则边缘,呈不规则颗粒或呈微—细脉状散布于矿石内部,其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成矿热液沿破碎带向上运移的过程中,携带硅质和金(或从下部炭质泥岩或石英砂岩层中萃取),温度、压力逐渐下降,氧逸度升高(浅部环境)。金可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当氧逸度升高时,以络合离子形式存在的金发生沉淀,金-硫络合离子中的[HS]-、S2-被氧化为[SO4]2-,使成矿热液呈弱酸性。而在弱酸性、温度压力降低、氧逸度升高的条件下促使SiO2沉淀,产生硅化。大量的硅化作用又促使金-硫或金-氯络合离子解体,释放金而发生沉淀,因此硅化与金矿化关系极为密切,对金的富集具有重要作用。

(3)碳酸盐化。碳酸盐化发生于主成矿期至成矿晚期,具多期次性,包裹体测温显示出温度的梯度变化特征,一般碳酸岩矿物呈脉状分布于构造裂隙中,与前期的SiO2发生交代反应,是热液晚期低温条件下蚀变的产物,晚期方解石标志着金矿化的结束,即为肉眼未能见到石英的原因。在上述过程中也会释放石英中的金,赋存于方解石晶体裂隙中,起到富集作用。

3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在爬奔金矿本区及外围勘查过程中,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对找矿具有较好的指示性意义[2]。爬奔金矿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中,主成矿元素(Au)具“高”、“大”异常特征,且与As、Sb、Hg等低温元素关联性及套合性较好。L8区Ⅱ#金矿体、矿化体及蚀变带则通过对化探异常逐级查证发现的。矿区及外围开展的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表明,Au最高值1 687×10-9,衬度24.36;Hg最高值1 216.46×10-9,衬度5.17;As最高值336.23×10-6,衬度4.76;异常面积4.92km2。

4 找矿标志

(1)地层。老挝爬奔地区金矿体主要赋存于二叠纪灰岩中。

(2)构造。老挝爬奔地区主要发育NE向断裂及其派生的NW向断裂,其中NW向断裂多形成破碎带,为含金热液的运移开辟了通道,为热液沉淀提供了场所。

(3)蚀变。区内与金矿体密切相关的蚀变主要有红化(褐(菱)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其中红化蚀变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4)地球化学。Au异常区、高值点及Au、As、Sb、Hg等低温元素综合异常区对于寻找金矿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1]刘禧超,张瑞华,车路宽.老挝琅勃拉邦省爬奔矿区原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地质找矿论丛,2010,25(2):171-176.

[2]陈光远,孙岱生,邵伟.胶东金矿红化蚀变的实质与成因及其找矿意义[J].地学研究,1997(1):128-134.

2015-11-16)

于建华(1982—),男,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300170 天津市河东区广瑞西路67号。

猜你喜欢
硅化热液灰岩
灰岩矿矿石分级利用的应用实践
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鲍坑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南海礁灰岩稠油油藏注富气混相驱实验研究
煤矿地面水害区域治理工程钻进层位控制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山湾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综合评价
东宁暖泉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关系探讨
塔东热液地质作用机制及对储层的改造意义
南大西洋热液区沉积物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分析和产酶活性鉴定
金湖凹陷西斜坡阜宁组灰岩段混积储层特征
“大洋一号”环球科考发现16处海底热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