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钦水
(厦门园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循山之纹理绘路之花廊
——以厦门海沧区气象路沿线景观工程为例
官钦水
(厦门园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00)
以厦门海沧区气象路沿线景观工程的规划与设计为例,探讨如何结合城市规划和场所特征,运用生态保护与景观创新、植物多样性、生态修复技术等多样的景观设计手法,营造自然生态、野趣横生、富有创意的道路景观廊道。
山地;道路景观廊道;规划设计
道路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是人们感受景观特色与社会风情的重要场所。城市道路景观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骨架”。 近年来在满足出行需求的同时,人们对道路的景观性、生态性、舒适性、体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本文以厦门海沧区气象路沿线景观工程为例,浅析富有场所特征的都市型绿道景观营造的设计方法,向人们展现特定区域独具匠心的道路景观。
1.1现状分析
气象路位于厦门市海沧区钟山村蔡尖尾山以南,南起马青路,北至石峰岩寺,全长约2.3km,该片区环境优雅,道路蜿蜒穿梭于山间。道路红线宽度为12m,主体工程包含9m宽双向沥青车道,单侧毛石板路面人行道,并设有截水沟、路灯、障碍墩和栏杆等道路设施(详见图1)。
原有气象路主体道路建设是以交通为单一目的,为满足车行坡度要求,简单粗暴的建设造成场地高差大、陡坡多、安全性低,可达性差;道路线形虽然优美,但沿线植被和生物栖息地被破坏,休闲价值大打折扣;由于季节性降水量小和道路施工等原因,造成溪流内无流水,景观生态性差。绿地系统性弱,游憩功能缺失。现状常绿树多,开花植物较少;场所的人文特征缺失;以及开挖创面大、质地生硬的毛石挡墙护坡;外观生硬、功能单一的排水边沟等一系列问题。
1.2道路景观资源分析
道路景观资源良好,周边地形变化丰富,建设面积约12hm2;道路的起始点与终点,高差为157m;视野开阔,登高揽胜,可赏山景城景,可远眺绵绵海岸线。道路两侧现有植被良好,具有梧桐、台湾相思、马占相思、桉树、香樟、马尾松、小叶榕、美人树等观赏价值较高的乔木树种。道路两侧沿线的市域范围内,有溪流、城景、山景、水景等丰富的景观资源。
1.3区域规划分析
气象路地处海沧区绿道系统和慢行系统的上位规划区域范围内,属于厦门市海沧区的HC01区级绿道,规划为都市型绿道,即在城镇建成区,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场和城镇道路两侧的绿地,为人们慢跑、散步等活动提供场所,发挥贯通全省绿道网的作用,同时也为海沧市民在繁华和喧闹的都市中营造一个绿色、静谧、便利的游憩空间。另外,都市型绿道绿化应以提高慢行道和节点系统遮荫效果为出发点,以乔、灌木为主体,强调绿量和生态效应;同时应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开花植物和色叶植物,实现绿化景观的花化、彩化。因此,本次气象路沿线两侧绿化建设与慢行系统的整合尤为重要,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绿地等衔接慢行系统。
2.1设计理念
核心思想是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趣的基底。内容包括营造自然生态边坡,重塑溪流的自然形态,恢复农田肌理,形成一个由大量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构成连续性的绿地系统。同时建立连续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道路沿线都有连续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并与城市道路系统相联系,增加游憩功能,使本区域成为城市居民安全、可达性好的场所。生态园路或穿越林中、或跨越溪流、或穿过农田,使得气象路沿线区域成为漫步者的天堂。
针对该场地内的小溪流水量很小,基本上只是涓涓细流的现状,结合区域降水特征,导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建设让气象路沿线区域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雨水“留”下来的“海绵体”道路目标。
严格保护现有植被,恢复原有生态溪流,保持原溪流的自然形态;在此基础上丰富乡土物种,包括增加水生和湿生植物,形成一个乡土植被的绿色基地,建立和完善绿色和蓝色生态基底: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充满生机、生态科学、富有文化内涵、寓教于乐的游憩地。
2.2设计定位
结合现状的资源分析,以建设一条海沧区最美道路为愿景,项目设计定位为一条以绿道建设为依托的山地九曲花廊,一条多元化的景观廊道。即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对现状挡墙和边沟进行生态恢复改造,对溪流进行生态恢复,即一条“生态”自然廊道;通过连续廊道的建立,丰富市民的休闲生活,创建多元化的休闲功能以满足不同年龄人群活动需求的 “生活”休闲廊道;一条延续场地历史记忆,展示乡土文化气息的“文化”景观廊道;一条让人身、心、灵都能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野趣”体验廊道。
2.3设计原则
2.3.1功能优先原则
满足道路行车安全,因地制宜,合理寻求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结合。绿化上注重农田与防护林结合的原则,运用“嘉则透之,俗则屏之”的设计手法,在道路转弯处确保行车视野;依山就势,打造道路景观亮点,统筹近远期景观效果。
2.3.2生态性原则
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林木、农田植被、溪流等生态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建设登山步道、观景亭、景观节点、人工溪流;采用植物造景或其他手法修饰道路现有大面积挡墙;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植物的形、色、季相变化,营造丰实景观层次。
2.3.3创新的景观原则
融入场地文化元素,以人为本,并结合部分硬质景观,创新市民的生活体验;以绿道系统为载体,创新人文生活方式。完善配套,保障后期管养需求。
良好的景观资源现状,多元化的愿景目标,方案提出将2.3km的道路两侧区域形成“一带三区六节点”的景观结构,循山之纹理、绘九曲花廊。“一带”是指围绕气象路作为整个区域的生态核心,使其在功能上成为对该区域的空间、景观、生态动态起控制作用的背景结构,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流域空间的生态能效,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三区”是指在搭建气象路生态核心的基础上,确保整体功能结构的合理性,对景观功能进行有机的组织,规划塑造“自然生态区”“田园观光区”“登高揽胜区”。“六节点”是指在“三区”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各区域资源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关系,形成“山野闲庭”“峰岭远眺”“花海融春”“半山御景”“桃园漫步”“曲水花香”等节点(详见图2、3)。
4.1绿化设计
道路绿地植物选择应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尽量丰富植物种类,重点选择滞尘、防风、抗污染的树种。适地适树,大量采用厦门市道路绿化中应用较为成功的植物品种。
植物配置模式上,将乔木、灌木、草本及地被配置在一个群落中,形成以常绿品种为基调的绿化空间,注重层次变化的群落栽植,季相丰富的色彩设计;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发挥出持续永久的综合性生态功能。用宫粉羊蹄甲、台湾山樱花、木棉、黄花风铃木、桃树、火焰木、洋紫荆、刺桐、黄花槐、凤凰木、蓝花楹、木芙蓉、小叶紫薇、红杜鹃、夹竹桃等开花乔灌木,营造四季常绿、四季赏花的“九曲花廊”景观(图4~7)。
4.2生态护坡
因道路主体工程防护过度追求边坡挡墙结构安全,形成量大、面广、高陡的浆砌毛石挡墙护坡,生态性差。对现有岩质边坡采用假山塑石施工工艺进行处理,与周边环境完美结合,通过利用焊接角钢骨架、绑扎造型钢筋、盖钢丝网形成凹凸变化的“自然山形”;并设置种植槽,种植藤本植物或小灌木,既美化环境又可防止边坡雨水的冲刷。对道路建设开挖形成的低矮土质边坡,通过场地平整形成线性优美排水顺畅的缓坡,点缀乔灌木,使之形成自然生态的边坡。
4.3雨水收集与利用
山地道路具有地形变化大,平面布置形式较为自由、空间丰富、坡度大、弯道多、各类水、旱桥涵及护坡、挡土墙、护栏等工程构筑物多等特点,而且道路与山体结合较为紧密,景观独特;因此,可因地制宜,在山地城市道路绿化中合理设计雨水景观,采用小型、分散的方式来构建自然雨水渗透系统[2]。针对溪流水源不充足、驳岸生硬、杂灌丛生的现状,利用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绿地、透水铺砖、道路和停车场四种不同方式,通过不同路径进行就地汇集,形成多个小型雨水收集池;利用土壤、砾石和植物进行生态净化。实现雨水在场地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使用,结合从山顶引水补充雨水,满足气象路溪流水源供给、绿化浇灌用水,形成生态有序的良性循环。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山体、溪流、坑塘、绿地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海绵体”则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如园路采用透水铺装、农田内增加小池塘、区域内增加下沉式绿地、溪流上增加小水塘、边坡复绿、生物滞留设施等,让雨水深入地表,做到蓄排有序,生态合理循环利用(图8)。
4.4道路设施
毛石裸露的排水渠景观性、生态性差,且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将排水沟改造为浅蝶形大卵石生态边沟,在挡墙基础与浅蝶形边沟之间回填种植土,植小灌木或爬墙虎进行遮挡,有水时形成自然溪流景观,没水时为旱溪景观(图9)。道路原有的波形护栏和石质障碍墩过于生硬,建议采用生态防腐木置于护栏和障碍墩外,既美观又能抵抗强大的冲击力,确保使用安全。
4.5建筑与小品
选用竹子、木材等自然材料建造观景廊架、亭子、公厕等服务设施;路灯、指示牌、坐凳、自行车停放架等道路服务设施选用与廊架同样材质,并延续其风格,道路景观一致性。利用道路沿线的休息节点空间创作富有地方特色传统建筑装饰工艺——闽南剪瓷,游客亦可参与体验制作剪瓷的过程,增加景观的体验感。
厦门海沧区气象路沿线景观工程,挖掘山地道路场所自然特性和地域文化乡土元素,将生态旅游融入道路景观带建设中,运用植物多彩的季相变化来营造流动的四季花廊道路景观;采用生态修复措施解决道路建设遗留的高陡石壁、土坡等问题;利用地域的文化资源,丰富景观的文化内涵;利用山地道路线形丰富的特点,结合不同出行方式、游览动线组织廊道空间建设;多元化的角度与设计方法,使得气象路在满足道路通勤、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同时形成富有自然生态、游览体验、地域特色的道路景观廊道,实现道路景观与城市生活的紧密融合[3]。
[1]邵奕敏.“美丽交通风景线”——大连长兴岛道路景观营造[J].城市桥道与防洪,2013(07):23-25.
[2]简婧,郑军.国外雨洪管理模式对山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启示[J].交通科技,2015(1):42-43.
[3]倪文峰,张艳,车生泉.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性——以重庆市渝北区兰馨大道景观设计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8(8):16.
Following Mountain Texture Planning Roadway Sight——Example on the Xiamen Haicang Qixiang road Landscape Design
GUANG Qinshui
( Xiamen Yuanj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ompany,Xiamen 361000)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Xiamen Haicang District Qixiang road engineering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To explore how to combine urban planning and site features,us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landscape innovation,plant diversity,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and more landscape design methods,to create a natural ecological,open,creative road landscape corridor.
Mountain; Road landscape corridor; Planning and design
官钦水(1978-),男,工程师。
E-mail:yanpn2006@163.com
2016-01-31
TU985
A
1004-6135(2016)04-0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