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酥与雷管
吴钧尧WUJUNYAO
台湾文学杂志《幼狮文艺》主编
出生金门昔果山,东吴大学中文所硕士,《火殇世纪》写金门百年历史,获文学创作金鼎奖。曾获《联合报》《中国时报》小说奖及梁实秋等散文奖。著有《遗神》《热地图》等十余种,绘本作品《三位树朋友》获第三届台湾出版奖
旅游,选购伴手礼是人情常理,芋头酥、凤梨酥等,都是台湾特产。一月间,我接受台中市文化局邀请,拜访地方糕饼业,认识大甲妈祖芋头酥始祖阿聪师。
我特地带了高粱酒畅饮。阿聪师不喝酒,但谈兴不减,让我意外的是,他忘了谈制作芋头酥始末,而兜绕着“金门”。金门,是很多男人成为男子汉的地方,阿聪师也是,让我大感意外。阿聪师反倒问我,“知道白乳山吗?知道浦边吗?”我或知道或不知晓,都无碍阿聪师的雅兴。
阿聪师在中学的年纪就到糕饼店担任学徒。烘焙蛋糕、面包等不同食品,都需要配方,奶粉几两、色拉油多少CC、蛋得几个等,糕饼师傅都小心翼翼遮掩量器,阿聪师只能机警地打量,完全不同现在,配方全部公开。“留一手”的习俗,让后一代无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精益求精。
按我的服役经验,有烘焙技术、餐饮技巧的人,都会派驻伙房,那是人人羡慕的“闲差”。“闲”也非真“闲”,肩负一个营队的伙食也够忙的,但忙的是柴米油盐,不是操练、更不是火药与弹匣,这就让人羡慕了。但是阿聪师不当伙夫,而属于工兵,专司爆破工作。
阿聪师专门负责埋设“雷管”。把引线埋好,并拉展到适当长度,还没有打火机的年代,只能以火柴一支一支点燃,然后快速起身,往坑外跑。经常是跑出了坑道,卧倒一旁的水沟,坑道内传来阵阵爆炸声。
“万一来不及跑呢?”阿聪师说,引爆前都得事先演练,知道十公尺的引信多久烧完,引爆火药。再怎么地精算,都还是有算计不到的地方,幸好,人的算计经常是准确的,阿聪师在埋了数百颗雷管,建造了无数的碉堡以后,安全退伍,开始了他的糕饼事业。
本文作者吴钧尧(左一)与阿聪师(右二)合影。阿聪师的大甲芋头酥饼是观光客常采购的伴手礼
阿聪师化芋头为酥饼,是有一年芋头盛产,亲友送来了一大堆芋头。那是馈赠,也是难题,“你看看,看这芋头,可以做什么?”七十岁的阿聪师笑得腼腆,青年阿聪师肯定更腼腆了,盯看堆满客厅、厨房跟门口的芋头,顿觉得亲友的赠予是一个托付。
若是家庭主妇,就把芋头削皮、切块,炸成芋角,可以煮一年份火锅;若是农夫,吃剩的可以堆成有机肥。阿聪师是一位糕饼师傅,自然就端上他的糕饼主意,设法把芋头变成饼。
那年代,芋头只进锅炉,不进烤炉,可以卤它、汤它、蒸它,但没有变作酥饼的。
“有何不可呢?”当年阿聪师手握大甲芋头,转动它的玫瑰般的外纹,豪气陡升。芋头成为面包材料在今天已不是新鲜事,但在1997年却很少看到,何况是作料多,整个内馅都是芋头的酥饼。阿聪师开始试作芋头酥。多试配方、多创口味,量都不多,供给隔邻的咖啡厅伴吃。这一吃,吃进了记者的口舌,开始了芋头酥跟大甲芋头的崭新历史。
大甲芋头酥吃了好几回,从来不知道揉捏它的手,曾在金门埋设雷管。我拿起宴席上的酥饼,转动花纹,仿佛看到它们细细的火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