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宗斌
广州亚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古村落保护的思考
——以龙门县功武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
罗宗斌
广州亚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作地深入推进,文化传承越发得到重视,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古村落的保护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以龙门县功武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围绕“保护”这一主题,从建筑管控指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近期行动计划、村庄保护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对古村落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
新型城镇化;古村落保护;功武村
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但由于长期以来更加侧重追求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导致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甚至有一些农村地区出现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也有一些村落,由于村民逐渐向较发达城镇迁移,导致沦为空心村直至破败,当中就包括很多具有厚重历史底蕴的古村落。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及深入推进,文化传承越发得到重视,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古村落的保护更是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保护古村落,并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
龙门县功武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紧扣“保护”主题,结合本底摸查、分析评价和特色提炼,从建筑管控指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近期行动计划、村庄保护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了与功武村匹配的保护方案,有效指导了功武村的各项保护整治工作。
1、功武村概况
功武村位于惠州市龙门县,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至今建村600余年,历史悠久,是广东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村内五宅第、正街、古码头、廖氏宗祠等古建筑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五宅第是融合客家围屋和广府民居特色的岭南建筑典范,五宅第内的五宅古堡更是广东省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碉楼式古堡;正街是原沙迳镇集墟,昔日沙迳古镇的发源地;古码头是古代龙门至广州水路的必经之路;廖氏宗祠是一座四进五开间的清代建筑,是功武廖氏的发展见证。
2、保护目标
以"保护优先、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保护村落水山自然风貌,维护水乡环境和田园风光;保护村落整体格局、街巷空间、历史建筑与构筑物,同时推进特色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开发,实现村落保护和当地经济和谐发展。
3、发展定位
规划在重点保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传统风貌格局的基础上,将功武村打造成为展现龙门县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典范,集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和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岭南特色村落。
4、空间结构
规划以“整体保护、突出重点、传承特色”为理念,整体形成“一街五点,一环一带”的空间结构。
“一街”:即正街,依托沿街良好的文保单位和传统风貌建筑,通过维护修缮,再现百年商街古时风貌。
“五点”:包括文保单位古码头、五宅第、廖氏宗祠、三光楼及新增的服务中心节点。
“一环”:访古寻根体验环,环绕整个村落的传统民居建筑,串联五宅第、廖氏宗祠、三光楼、服务中心等节点,形成游客了解村落历史,体验广府文化和客家风情的文化休闲路径。
“一带”:乡情野趣风光带,整合现状的江滩、竹海、田园、水塘,策划野外拓展、农耕体验、徒步、垂钓等项目,构建外围的生态休闲空间。
5、保护内容与工作重点
规划保护内容主要包括村落山水空间格局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建议历史建筑的保护、传统街巷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等,相应的工作重点如下:
对村庄山水空间格局的保护:制定保护措施,加强古村山水格局的保护,提升古村文化内涵。
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划定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区,提出保护与控制要求。
对建议历史建筑的保护控制:根据现状建筑历史价值,提出建议历史建筑位置,并对其提出保护要求和整治措施。
对传统街巷的保护:重点对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传统道路系统和街巷尺度、走向等进行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进一步挖掘、收集和整理传统习俗、传统民间工艺资料,制定保护和利用计划,并使其传承与发扬,同时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6、保护区划与控制要求
规划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相关要求,结合已有保护区划、现状建筑情况和历史价值,将村落划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三个保护分区。
核心保护范围:是保护建筑较为集中,空间格局保存较好,历史文化特征明显,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的区域。规划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等相关规定,针对核心保护范围内的街巷、文物保护单位、建议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建筑提出保护要求与控制措施,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新建、扩建活动提出规划控制措施。
建设控制地带:是在核心保护范围以外,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建设控制地带内应限制新建和扩建工程,以减少对传统风貌格局的影响。确需进行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应按传统风貌建筑形式和风格进行改造和更新,建筑风格必须与历史建筑相协调,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的形式、高度、色彩与体量。
风貌协调区:根据实际情况和控制需要,规划在建设控制地带外围划出一定区域作为风貌协调区,并对区内建设提出控制指引措施。要求保护现有农田水系格局,加强绿化种植,形成环村绿带,为村庄营造环境幽雅的保护屏障。需保证村庄周边舒缓的天际轮廓线不受破坏,不允许其视线范围内出现与传统风貌不和谐的高层建筑。
6、非物质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保护主要包括保护族谱、诗词歌赋、村落发展变迁文字记载或口头历史资料;保护山歌,待嫁姑娘呆“红楼”、码头过龙关、撞钟祈福等习俗内容;保护传统农耕方式、传统手工艺等。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活态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博物馆式保护、记录式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并结合村民意愿安排了相应的展示活动空间。
1、强调突出岭南建筑特色的建筑管控指引
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建议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其他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材质、建筑高度等方面分别按岭南建筑特色要求提出详细全面的管控指引,传承和丰富功武村的岭南建筑文化特色。
2、选择活化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在继承和保护功武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规划深入挖掘宗族历史、古风民俗、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适当发展观光游览、休闲体验、文化展示和教育科普等活动,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促使静态保护向活化传承转变,并解放地方政府在古村保护过程中输血者的角色,让村民在活化保护中获益,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的转变。
3、制定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近期行动计划
规划综合考虑村民诉求、保护对象状况及政府专项资金,提出历史文化保护、环境综合整治、设施配套完善等共16项的近期行动计划,使得村民可以简易地使用本规划来指导近期项目建设。同时规划编制团队还担任村庄后续保护建设工作的咨询顾问,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促进静态规划转变为面向实施的全程参与,保障规划科学合理落地。
4、推动建立村民自主保护管理机制
推动村民将规划的相关保护要求和管控措施纳入《功武村村民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管理公约》,即“村规民约”中,发挥村民“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村民意志以及主观能动性。
本文主要立足于民俗文化传承和良性循环保护,通过对建筑管控指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近期行动计划、村庄保护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以引导功武村的保护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希望能够为其他同类古村落的保护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