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SR方法论的食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应用

2016-09-25 01:18:22张道升徐幸莲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食品质量方法论食品

徐 鑫,张道升,李 清,吕 华,徐幸莲

(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 237158;2.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六安市金安区分校;3.安徽省六安市金

安区农业委员会,安徽 六安 237010;4.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5)

基于WSR方法论的食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应用

徐鑫1,4,张道升2,李清3,吕华3,徐幸莲4

(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六安237158;2.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六安市金安区分校;3.安徽省六安市金

安区农业委员会,安徽六安237010;4.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5)

该文多视域分析当前食品质量安全研究现状,按照“物理—事理—人理”的分析框架解读食品质量安全治理元素,建立了基于WSR方法论的食品质量安全治理工作过程和食品质量安全治理措施。为解决当前食品质量安全研究多视角、多领域的不一致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对新形势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治理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WSR方法论;食品质量安全;模型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是关系百姓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的大事。如今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快速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食品安全涉及到三大产业的多方面、多领域、多环节和多层次的问题,“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的农业立体污染恶性循环正严重破坏食品安全的源头——农田生态环境;食品安全风险具有直接性、隐蔽性、积累性、多环节性和共振耦合性等特点;食品有毒有害物质评估已经超出现有的分析标准、监管技术和检验检测能力;电子化食品商务市场兴起,但食品质量的跟踪、溯源和可视数字化管理体制滞后,不能完全保证从 “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的食品可追溯,导致网售食品安全隐患凸显。鉴于此情境,本文采用WSR(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的东方方法论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构建WSR三维分析模型,分析食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物理因素、事理因素和人理因素及其优化措施,分析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 WSR工作流程,以期对提高食品质量安全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一、食品质量安全研究现状及分析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全球化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备受百姓关注并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我国政府一直努力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严防食品安全风险,加强了质量标准,产品的溯源、内控、召回、检验检测体系等制度建设,食品安全大规模、系统性的风险有所降低,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向好。但是,也存在着从小作坊到大企业,从某个区域到某个食品行业不时暴露的各类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质量安全隐患露出了新的动态,花样不断更新,这些令老百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质疑,从治本视域看,还任重道远。

1.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食品质量安全研究

我国粮食连续十二年增产,保障了国民食品数量需求,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薄弱,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加凸显,食品质量安全面临着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生态价值”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其战略任务之一,“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就是其中建设的重要部分,生态文明视阈是在生态学领域引入质量安全的概念,其安全主体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生产地生态环境等自然环境和资源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注重食品质量安全的可持续问题。现阶段大多学者对此领域研究主要关注资源保护、生态农业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的完善、政策激励等手段探索生态文明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保障食品数量和质量安全;增强相关生态农业生产新技术的研发及推广能力,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降低农业投入品使用量,降低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实现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低碳循环生态农业;不断提升食品生产标准化、智能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全过程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品牌农产品的“三品一标一品牌”认证和建设,实现农产品的高效、优质、高产、生态和安全生产。

2.伦理视阈下的食品质量安全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阶段,有些食品企业无视伦理道德,出现了大量伦理失范、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消解等不和谐的行为,在牟取暴利的驱动下,生产和销售问题食品,严重危害他人的健康和生命,引发了全社会的伦理道德危机,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问题食品的解决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为依据,严格的监管体制为保障,更需要完善的伦理道德治理体系作为导向,推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这就要求处理好食品企业与外部(民族、政府、社区、相关企业、消费者)利益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与内部(股东、员工及其家属)利益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生态(区域性的微观生态环境和全球性的宏观生态坏境)之间的伦理关系,各自应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应注重伦理道德意识的渗透,调整员工的意识、动机、信念等问题,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优势。郭静(2014)和宋同飞(2013)等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原因是食品安全的制度缺失、规制方式不科学、制度运行机制缺陷及监管的权力失衡和失效等问题,分别运用经济伦理和科技伦理的视角构建化解食品安全问题的新路径。

3.博弈视阈下的食品安全研究

博弈视阈下,国内外学者认为食品安全牵扯到众多复杂的利益对立和冲突的行业和领域,产生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监管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监管滞后,食品供给者间恶性竞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获得利润最大化失德违法,博弈最终结果是没有赢家,消费者是最大输家等现象。曹婧等(2010)从惩罚赔偿金要素探讨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博弈,理论上赔偿金的提高可遏制厂商生产劣质产品,但由于不对称的信息,分散的消费者无法科学鉴别食品质量,缺乏博弈的能力,只能凭感觉或以往的经验从产品包装说明书和价格被动接受而消费了存在安全问题的农产品;王晨等(2012)研究当政府单位监管成本高、罚款上限低、发现违法企业概率小和违法成本低时,政府会做出减少监管而企业当然选择违法经营,因此,政府应从维持经济良性发展和保障百姓农产品安全的角度出发,应当加强自己的监管力和推动自愿性农产品安全协议的发展;徐鑫等 (2013)阐述农产品安全现状——“囚犯困境”,分析了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关系,构建了收益科学合理分配视域下的合谋模型,为保障食品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尹波(2014)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应化解博弈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制定适宜的博弈规则、改进多元博弈主体的博弈策略、强化对相关博弈主体的监督等,构建多元利益观为导向的新型食品安全治理模式,最终实现博弈均衡。

4.产业链视阈下的食品质量安全研究

食品产业链从源头的农业生产开始,最后到达消费者的“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中涉及范围广泛又复杂的食品生产主体和安全要素,造成图1所示的食品安全风险——“冰山模型”。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表象原因是其产业链各主体效益背反(Trad off)、企业价值观念扭曲和消费者质量意识淡薄的无知无良行为;根本原因是产业链环节间信息的不对称及食品质量安全的隐蔽性,效用滞后性,易引发“劣质农产品驱逐优质农产品”现象出现,此时“柠檬市场”和“蝴蝶效应”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自我调节失灵、政府监督有效性不足、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社会责任缺失等。因此众多学者提出食品安全以生态安全为基础,对整个产业链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治理,打通行业壁垒,实现人与自然、产业与生态、食品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和内在和谐[1]。

图1 食品安全风险——“冰山模型”

二、WSR方法论

1994年由我国学者顾基发教授和美国朱志昌博士共同提出WSR方法论,它是将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三者巧妙配置有效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工具和方法论,蕴含着东方传统哲学的思辨,得到了国际广泛认可。

1.WSR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WSR方法论认为,任意系统实践活动都是由物质世界、组织系统和人三者动态统一,在观察、分析和处理复杂问题时须以机能整体性的视角考虑,以科学的物理分析为基础、以可靠的事理分析为手段、以一定的人理分析为辅,充分利用形象思维的创造性和理性思维的推理性,综合集成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系统、完整、条理和分层次地对问题进行化繁为简研究,从而取得对所考察对象的深入全面的认识和想定,才有可能产生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和效率最优的结果。

2.WSR方法论在食品质量安全中的应用

国内外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基于各自不同的学术背景和专业视野,坚持不懈地对食品安全及其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都集中于经济学、管理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等领域,研究了食品安全的基本理论、影响因素、利益方博弈、制度环境治理、信息和预警机制等,很值得我们借鉴。但忽视食品具有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的特性,忽视本土化理论解释框架的建构,从而造成食品问题上的市场、政府和安全治理失灵、食品链信息缺失且不对称性等。食品质量安全受其原材料生产的自然环境与条件的制约,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物流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利益也涉及诸多行业、众多群体及食品生产、储加、销售等多方主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些都给食品质量安全治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WSR方法论,先对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整体进行认识,再分层研究,后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利用自然科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融合治理理论,探索食品安全治理问题新思路。

三、食品质量安全的治理

1.基于WSR方法论的食品质量安全治理元素

如图2所示:基于WSR方法论的视域,食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由“物理”“事理”“人理”三大元素组成,“物理”研究对象是当地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农业和农产品客观属性规律,主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知识解决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保鲜、运输和销售等,保证食品达到质量安全的标准;“事理”涉及到食品质量安全方面政策法律法规、产品标准规范、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奖惩机制、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等管理体制,以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食品安全管理的目标;“人理”要求充分发挥食品质量相关主体的主导作用,尤其做到食品供应链节点间无缝衔接和利益均衡工作。总之,食品质量安全涉及到众多的环节与部门,实现基于WSR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各环节主体做到“懂物理(W)、明事理(S)、通人理(R)”。

图2 基于WSR方法论的食品质量安全治理元素

2.基于WSR方法论的食品质量安全治理工作过程

通过追踪食品产业链实施全过程发现食品质量安全治理受W、S、R三个相互依存因素影响,由于食品原料生产存在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可控性难、时空差异大及量化规范化差等特点,提出图3“基于WSR方法论食品质量安全治理工作过程”。

图3 基于WSR方法论食品质量安全治理工作过程

提升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的融合食品安全问题治理能力,政府应逐渐从统治管制角色转变到引领和服务角色的转变,减少政府的寻租腐败行为,充分提高多主体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弥补政府单一监管资源上的不足,特别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作为协调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第三只手”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领域在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起着矫正、协调与联动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提升诚信水平、增强企业的自律和承担社会责任;食品的“信任品”危机是食品安全问题管理碎片化造成,解决措施是食品产业链的各环节主体以水平整合来开发和实施共同目标,共同承担产业链食品安全责任的意愿,实现食品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治理;政府监管部门要突破各自为政的瓶颈,明晰各自监管的职能权属,有效推进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问题关键控制点(CCP)的集权治理。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把好清洁生产关,做到整个循环的零污染;各环节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严格遵循其生产的自然规律,运用科学的知识、先进的技术,统一规范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如严格执行卫生操作规范(SSOP)、良好的农业规范(GAP)、良好的生产规范(GMP)、良好的零售规范(GRP)和良好的家务管理规范(GHKP)等;政府和民间组织采用相互嵌入合作模式,制定适宜监管政策,开创社会主体多元合作治理食品安全的新路径,解决低效监管的局面;食品质量很大部分属于“信用”属性,是一种“经验产品”甚至是“后经验产品”,所以普及追溯体系和食品安全认证耦合监管,健全食品质量安全信号传递,将其信用属性转化为搜寻属性,理性激发产业勇于担当供应链食品安全责任的义务,加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3]。

3.基于WSR方法论的食品质量安全治理完善措施

如图4所示,在现有法律基础上,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法规、监管制度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加快食品质量评估、风险监测和信用管理方面的立法,充分发挥政府食品安全执法力度,加强企业自律,实现消费者食品安全的有效保障;通过政府、媒体和民间组织引导,结合质量认证体系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业环境,保证食品产业链的供应商、生产商和销售商等严格遵守行业标准,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建立和完善以企业、媒体、消费者为主体的社会责任体系,健全食品质量安全信号传播机制,媒体和公众担当监督和正能量传输的义务,食品企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普及消费者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及时真实信息反馈,完善消费者治理机制,共同实现食品质量安全公共监督和源头控制;实现链条式执法体系,确保监督部门和执法部门分工明确,避免部门间相互推卸责任,实现高效的监管,提高执法效率,杜绝问题食品流入市场。

四、结束语

“物理”作为客观存在,着重于调查、分析涉及农业生产环境和食品链上各环节的生产、加工、物流和销售等产业组织,得到客观物质世界的真实信息,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事理”则是“物理”实现的具体方法、手段和途径,不是某个学科所能驾驭的,采用多学科和多领域深度融合办法,构建最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客观、合理的机理模型,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保障;而“人理”则强调协调利益相关者矛盾并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多主体在食品安全问题治理中的作用,提高企业自律和承担社会责任意识,使“事理”运作更有效,更体现“以人为本”。因此,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对物理、事理、人理进行整体统筹、协调统一,使之相互配合,共同保障食品质量安全。WSR方法论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实践过程中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自然环境变化、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调整与完善,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新背景下解决食品质量安全的实践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1]陈小霖.供应链环境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2]Giraud-Heraud E,Hammoudi A,Hoffmann R,et al.Joint private safety standards and vertical relationships in food retailing[J].Journalof Economics&Management Strategy,2012,21(1):179-212.

[3]徐鑫,左绪金,李清,等.基于产业链控制的蔬菜质量安全的治理与系统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1):84-87.

[4]尹波.食品安全问题的博弈论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4.

(责任编辑:吕增艳)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9.012

D669.3

A

1008—7974(2016)05—0060—04

2015-10-11

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M2015K01);;2016年度安徽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省农超对接发展对策的研究-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SK2016A0901);安徽省教育厅2014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gxk108)

徐 鑫,安徽霍邱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食品质量方法论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6:00
解艾兰:食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8:06
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02
食品造假必严惩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2
UAF的方法论意义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19: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