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传承

2016-09-25 08:10王文曲妍妮
37°女人 2016年3期
关键词:服务队脑瘫儿子

·王文 曲妍妮

爱的传承

·王文曲妍妮

在过去的33年里,她用母爱为脑瘫儿子撑起一片天空,让儿子重获新生。传奇背后,充满着荆棘与彷徨,她却如阳光下的绿植,挺拔、向上,用无比灿烂的笑容迎接生命中的每一道坎。

为了孩子,活下去

孔德娟的家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奇山街道奇中社区,走进她的家中,映入眼帘的是她跟儿子牟村的照片,有的挂在墙上,有的立在柜子上。每张照片里,两个人都是笑容满面。

可谁又知晓,这笑容背后,母子二人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困苦。

1983年8月28日,26岁的孔德娟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手术台上死里逃生,早产、难产,生下一个四斤七两的男婴。看到几乎用生命换来的儿子,她忘记了产后的虚弱和手术的痛苦,初为母亲的她抱着儿子亲了又亲,并给儿子取名牟村,乳名辉辉。

可就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纪念日——“百日宴”上,亲朋好友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疑问:“这孩子全身软绵绵的,眼神呆滞,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面对亲友的质疑,孔德娟无法接受,她立即带着儿子去全国各大医院检查。然而,亲朋好友的猜测无情地成为事实。烟台、青岛、石家庄、北京、上海……走遍几家大医院,医生给出了统一的诊断结果:因母体患病休克,导致婴儿缺氧而引发小脑萎缩,语言功能障碍,四肢瘫痪。

“小脑脑瘫,一生不能站立,成人之后,能扶着板凳挪步就不错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从上海权威医院回家的火车上,孔德娟脑海里萦绕的全都是医生的这句话,话里的每一个字似乎都有千斤重,压得她喘不上气。

儿子的病确诊不久,丈夫便提出再生个孩子,这个想法被孔德娟一口否定:“我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就有责任抚养他,教育他,给他最好的生活。如果生二胎,就等于提前给这个孩子判了死刑。”

这样的分歧导致夫妻间矛盾越来越激化,最后两人不得不选择离婚。

离婚后,孔德娟抱着全身软绵绵的儿子回到母亲家,住在院内自建的棚子里。那一年,她28岁。

一想到要带着残疾儿子独自面对无边的苦海,她一度绝望了,吞下了147片安眠药,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死神拒绝了她,当她被儿子的啼哭声唤醒后,看着身边襁褓中的孩子,她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被触动了。那一刻,孔德娟暗暗告诉自己,孩子不能没有妈妈,我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然而,在那个年代,一个单身妈妈带着一个残疾孩子活下去谈何容易。最苦的时候,有人曾跟孔德娟说:“趁着年轻,赶紧找个人嫁了吧。”也有人给她支招:“这样的孩子什么也不知道,你把他偷偷放到福利院门口吧。”孔德娟哪里肯,她下定决心,砸锅卖铁也要把儿子的病治好。时至今日,孔德娟想起那段黑暗的日子,仍然心如刀绞。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只有她自己知道。

那些年,孔德娟除了上班,最重要的事便是推着儿子去推拿。听说福山区有位大夫推拿好,孔德娟每天下班后,用自行车带着儿子去30里外的福山给儿子做推拿治疗,不管风霜雨雪、严寒酷暑。

后来,为了能够时时刻刻陪在儿子身边,孔德娟干脆办理了停薪留职,申请去清扫公厕。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母子俩在公厕旁边有了一个8平米左右的“小家”,这样一来,孔德娟就能在工作的同时照顾儿子。他们在这个小家中,一住就是10多年。

为了攒钱给儿子治病,孔德娟将自己的生活开支压缩到最低,一日三餐,米饭、馒头加菜汤、咸菜。她白天上班,晚上就给厂里加工干零活,整夜不睡觉,也只能挣几十块钱。这点点血汗钱,在她眼中,都是儿子的救命钱。

为你开启新的人生

几十年来,孔德娟抱着儿子四处求医问诊,几乎踏遍了任何可以给她希望的医院。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挣扎,孔德娟只有一个信念——把儿子的病治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转机出现了。孔德娟从电视新闻上得知,济南的一家医院引进新技术,正试验治疗脑瘫,这一消息让孔德娟非常激动,她立即带着儿子奔赴济南。

经过4个多小时的手术和漫长的住院治疗,儿子的病情有了突破性的好转,能坐稳,能站立了。

经过两年的集中治疗和锻炼,孔德娟和儿子终于熬过了最严峻的考验。当儿子摇摇晃晃地迈出第一步,孔德娟忍不住掩面而泣,多少年来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儿子的坚强也让孔德娟感动,因为儿子双手一直不听使唤,摔倒时无法用手支撑,他几乎每天都摔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坚持爬起来继续练习。学会走路后,他又陆续学会了很多技能,包括用脚拿笔、用脚洗头……儿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让孔德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孔德娟心里清楚,给了孩子生命,还必须教会他如何自食其力。所以,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也从未忘记给儿子良好的教育。孩子没法上学,她便每天晚上一边干着活,一边教他识字。后来经过反复思量,为了让儿子掌握一技之长,负债累累的孔德娟做出了一个“重大举动”——花5000多元为儿子购买了一台电脑,她要让孩子用脚学会操作电脑,与外界交流。

2016年1月10日,孔德娟母子出席《37°女人》10周年盛典,并现场接受采访

经过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尝试后,当儿子用脚趾头在电脑上敲出“妈妈为我头发都白了,我爱我的妈妈”时,孔德娟泪流满面。如今,儿子在社区街道办的帮助下,有了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

2014年母亲节,儿子给孔德娟写了一封信:“妈妈,你知道吗,任何华丽的辞藻都难以表达出,我对你深深的爱。小时候,我在你怀里长大,现在,我更希望,让你依靠我的肩膀,为你遮风挡雨……妈妈,我知道你很担心我的未来,可是,我要告诉你,我会用不懈的努力,为自己挣一份光明的前途,希望到那时,会有人这样说:这位是牟村的母亲,而不是,这位是孔德娟的儿子。”看着这封信,孔德娟非常欣慰,那一刻,她知道,儿子真的长大了。

把阳光送给更多人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孔德娟接触到了“善行芝罘·微公益”活动,深受感动。回想自己风风雨雨的30年,每当遭遇苦难和绝望时,总有很多好心人帮助她度过难关,给了她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她突然想到,作为回馈,她也要用自己的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别人。于是,她和儿子成立了道德先锋志愿服务队,积极投身公益,把爱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孔德娟帮扶的家庭里,有一个叫晓辉的脑瘫女孩。因为身体残疾、家境困难,她特别自卑、消极。孔德娟第一次见到她时,眼泪就掉了下来,在这个女孩身上,她看到了儿子以前的影子。此后,她常常带着儿子去看望晓辉,并用儿子的亲身经历鼓励她,让她振作起来。在孔德娟母子的帮助下,晓辉逐渐变得开朗、阳光起来,并主动成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

从“被人帮助”到“帮助别人”,由“接受爱心”到“传递爱心”,孔德娟深深体会到爱的意义和价值。2013年,她和儿子主动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想用这种纯粹的方式,来回报社会对她们的温暖和帮助。

2014年4月26日,孔德娟和她的道德先锋志愿服务队的相关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如今,在孔德娟和牟村的影响下,整个服务队有400多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共同诠释着一个城市标签,这个标签就叫做——大爱。

孔德娟说,自己做志愿服务,只想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奉献每一份光和热。让爱传承,让生命闪闪发光,这是孔德娟对自己的一份承诺,她将用余生来践行这一承诺。

(摘自水母网)

猜你喜欢
服务队脑瘫儿子
江苏省射阳县的“书法拥军志愿服务队”
打儿子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自愿服务队忙到点上了!
春运路上的“花甲服务队”
儿子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
“五老”志愿服务队为青少年办实事解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