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炼,周迎丰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西南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研究
熊晓炼,周迎丰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从社会融资规模、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金融市场发展等方面分析西南地区金融发展态势,并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三个维度构建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007—2015年西南六省区市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由金融规模相对重要向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相对重要变化,金融发展开始从重视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注重效率提升的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变;西南地区区域内金融发展不均衡、差异明显,金融发展水平受制于经济基础条件。应建立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注重金融效率的提高,加强区域金融发展的稳健性。
金融发展水平;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社会融资规模;金融市场;金融深度;金融密度;西南地区
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复杂的西南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较为落后的区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加强,但与东部地区仍有很大差距。金融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当地产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对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发挥着重要作用(胡亚涛 等,2012)。金融发展水平决定地区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金融效益的水平及金融的抗风险能力。而西南地区金融业发展整体相对滞后,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推动金融业发展,提升金融发展水平。
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与度量是国内外学者长期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Gurley和Shaw(1969)对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容纳细化了多种金融因素,通过建立一种由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进的金融发展模型,证明经济发展阶段高低与金融作用强弱呈正相关,这是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开端。Goldsmith(1969)提出了以金融工具和金融结构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结构观,并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提出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开创性地指出“金融发展即金融结构的变迁”,为后继研究者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构建了研究框架。Mckinnon(1973)指出发展中国家落后的金融体系严重制约着国内金融资源的调动,导致其经济发展缓慢;Shaw认为金融发展动态地表现为金融工具及金融结构不断优化和金融市场秩序或机制的逐步健全;两者提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指出实现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实行金融改革和解除金融抑制,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真正产生。随后一些学者将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一些前沿理论和分析方法运用在金融发展研究中,在建立微观模型基础上,规范性地解释金融市场和金融结构的形成。Kapur(1976)以及Fry(1978)扩充并实证分析金融深化理论,通过计量检验驳斥Mckinnon的互补性假说,支持Shaw的债务媒介论。20世纪末,由于许多国家金融自由化以失败告终,Hellman等(1997)提出“金融约束论”,认为政府可以在有效管理金融企业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金融约束政策干预,在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制造寻租机会,从而促进金融深化。在金融发展理论不断发展的同时,实证研究也不断突破,Lanyi和Saracoglu(1983)就代表金融资产价格的实际利率与GDP增长率和金融资产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实际利率与GDP增长率以及金融资产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King和Levine(1993)采用80个国家近30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Aghion等(2005)采用70个发展中国家30多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国内学者白钦先(2005)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系统探讨,提出“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的一般金融结构理论,针对Goldsmith“金融结构变迁即金融发展”的量性金融发展观,提出质性与量性相统一的“金融结构演进即金融发展”“金融功能演进是金融发展”的金融发展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金融结构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诸多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研究,从实证角度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研究。谈儒勇(2000)、冉光和等(2006)、尹宗成等(2008)、武志(2010)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基本认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金融发展水平衡量与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李学文等(2007)从金融发展和经济基础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4年截面数据对我国31个省市区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实证检验。燕红忠(2009)用数量指标分析1887—1936年近代中国50年的金融发展进程与结构变化。董金玲(2009)构建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及Q型聚类等方法对江苏13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严武军(2011)采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法度量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认为差异的存在是政策因素与经济增长速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周永涛等(2012)构建金融发展总量指标体系,从金融发展总量、金融中介规模与效率、股票市场规模与效率三方面对中国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探讨中国省级金融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估算1990—2008年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葛志苏(2012)采用2000—2010年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七大经济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与金融集聚水平进行衡量,并采用泰尔指数衡量七大区域间差异,认为中国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在逐渐增大。廖慧等(2012)在探讨通货膨胀风险与金融发展水平的关系中,构造了一个基于货币供应量的McKinnon式指标衡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孙晓羽等(2013)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泰尔指数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及差异进行研究,认为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大幅上升,但区域差异不断扩大。陶春生(2013)对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和新疆5个自治区2000—2010年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较全面测度。夏祥谦(2014)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年我国各省区市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王立国(2015)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测算河南省各地市金融发展水平,发现河南省金融业发展不平衡在不断扩大。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关于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都十分丰富,但大多局限于采用经典的单一指标(如金融相关率、金融深化等)对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某一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在对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测度研究中,均建立了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各有特点、相对有限,也存在着不足,且较多以截面数据测度某一年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缺乏对金融发展水平的动态分析;或仅以金融相关率及泰尔指数等评价区域差异,注重差异对比,但缺乏差异原因的具体分析。由于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引导,西南地区近年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地区吸纳资金明显增加,带动金融业持续稳定发展,金融生态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基于此,本文结合金融发展理论,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突出金融体系服务的基本功能,以西南六省区市为研究对象,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及金融效率三个维度构建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2007—2015年六省区市*从民族、边疆、行政区、经济区等多角度考虑,兼顾大西南地区的发展背景,本文将研究范围界定为六省区市,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从截面和趋势两个角度对金融发展水平及变化进行比较,探寻西南地区区域内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变化原因,揭示促进西南地区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及省际发展差距和不足,提出加快西南地区金融发展相关对策,为推进西南地区区域内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之中,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本文从社会融资规模、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及金融市场发展等方面描述和分析西南地区金融发展状况。
1.社会融资规模总量
社会融资规模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地方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说明一定时期内当地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取的全部资金总额。从图1可以看到,2013—2015年四川省社会融资规模总量最大,重庆市在2013、2014年位居其次后大幅下降,贵州省呈上升趋势,云南2014年出现下降后与广西差距不大,西藏社会融资规模最小。从构成分析可知,四川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下降明显,但银行间市场直接债务融资发行规模和存续余额呈上升趋势,呈现融资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态势,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仍居首位。重庆市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总量虽有所下降,但银行非信贷资金投放渠道不断丰富,占比逐步提升,贷款增长与实体经济发展较为匹配,全年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与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均比上年减少,反映出其社会融资结构优化、金融定向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贵州省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有较快的增长,增量较为明显的是人民币贷款与委托贷款,这与贵州省对新兴中小企业扶持及大力发展高、新、互联网产业的政策引导有关,表明目前贵州省经济发展与投入均在不断加大,经济靠负债拉动特征较为明显。云南省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下降明显,主要是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受融资结构变化影响,表外融资不断下滑,涉外收付和银行结售汇均呈现逆差。广西社会融资规模总量2015年较2014年有所降低,主要是受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下降的影响。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对西藏支持的力度相对较大,西藏社会融资总量构成主要是人民币贷款,使其社会融资规模与GDP比值较小,西藏内生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弱,因而连续3年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几乎无变化。
图1 2013—2015年西南六省区市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来源:Wind资讯
2.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反映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图2可以看出,2007—2015年西南地区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大幅度提高。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的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24.30%,远远超过名义GDP平均增速(16.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六省区市中也居于前列,说明其经济的飞跃发展离不开逐步完善的金融体系支持。西藏金融业也获得较快发展,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5.31%,超过其经济增长速度(14.75%),但其金融业具外生性,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仍然较弱。除重庆外,西南其余省区的金融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反映出西南地区较为落后的经济金融现状。
图2 2007—2015年西南六省区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相关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金融市场发展
(1)信贷市场。商业银行是信贷市场上资金的主要供给者,2007—2015年西南地区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总量均保持上升趋势。存款余额增长较为稳定,四川省在总量上保持第一,年增长率达到19.89%;重庆居第二,年增长率为20.17%;云南、广西、贵州居中;西藏总量最小(2015年末仅3 671.22亿元),但年均增长最快(达到24.32%)。贷款余额从总量上看,四川仍然远远超过其他省份位居第一(2015年末达到38 703.98亿元),重庆其次,云南居第三,西藏居末(仅2 124.48亿元);从年均增长速度看,西藏最快(年均增速达到32.67%),重庆第二,贵州第三,最末是四川*数据来源:根据wind资讯及相关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
(2)保险市场。保险市场的发展间接反映居民参与金融市场程度,而参与程度的高低是居民对金融市场信任度的重要体现。保险深度是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反映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西南六省区市保险深度均呈上升趋势,但除四川省外,其余各省区市均低于全国3.59%的平均水平。2015年四川省保险深度位居第一(4.21%),其次是重庆(3.27%),云南第三,西藏最末(1.69%)。保险密度是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额,反映该地区国民参加保险程度。2015年四川省保险密度位居第一(1 544.74元/人),其次是重庆市(1 526.1元/人),其余省区远远低于这两省市,最低的西藏约为四川省的1/3。可见,四川和重庆保险业发展相对其他地区较快,人均保费提高也较快,居民参与市场化保险程度较高。但各省区市保险密度均低于全国1 766.49元/人的平均水平,说明西南地区保险业虽然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增强,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发展相对落后、规模偏小*数据来源:根据相关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
(3)证券市场。西南地区资本市场环境欠佳,证券机构在全国的占比很低,虽然上市公司数量有所增加,证券业质量得以提高,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企业仍主要依靠信贷融资。从证券机构发展看,截至2015年末,四川省上市公司数为103家,是贵州省的近5倍、云南省的3.4倍、广西的2.9倍、西藏的9倍多;从债券融资规模上看,四川省也远远超过其他省区,其融资规模是广西的近2倍、贵州的2.7倍;从股票融资规模看,四川省融资规模是重庆的2倍、云南和贵州的5倍多、广西的近9倍*数据来源:根据wind资讯及相关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
图3 2007—2015年西南地区上市公司数量数据来源:Wind资讯
1.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为保证有效、正确地衡量西南六省区市金融发展水平,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了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与可获取性原则。首先,选取的指标须客观反映西南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真实情况,这是对指标最基础性的要求;其次,各指标应有内在的联系和独立性,既考虑重点指标,也考虑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再次,因涉及不同省份之间的比较及纵向发展水平的比较,同一指标应有相同的统计口径,还要注意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和在空间上的标准统一;最后,指标选取要符合可获取性原则,结合相关金融指标的统计口径和可取得性,在指标设置时尽量选择可直接取得的或可通过间接计算而得的指标。
金融发展水平内涵丰富,是一个涵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结构及运行机制等多要素发展状况与运作效率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为全面地综合考察一个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有必要将其视为一个大系统,并细分为包含不同层面的若干子系统,在每个子系统内部可由合适的指标来衡量。在以上基本原则指导下,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西南地区金融发展的特殊性及研究的可操作性,本文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以及金融效率三个维度设计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涉及3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金融规模指标。金融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金融体系实力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地区经济金融化的程度。通常衡量金融规模的绝对指标有社会融资规模、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从业人数、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股票市场总价值、上市公司数、保费收入、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社会融资规模是我国2011年引入的一个新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该指标能比较完全地反映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但缺乏2011年以前的统计数据;金融机构数量与金融从业人数是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但机构数量和从业人数多并不代表必然高效的运转,且部分省份缺乏统一连续的统计口径与数据,而金融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较好地反映金融行业发展状况;股票市场总价值可以反映股票市场的发展,但西南地区的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股票市场扩张速度缓慢,这一指标的变化并不明显,而上市公司数量能较好地说明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西南地区的融资主要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贷款,因而可以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来反映金融相关率;保费收入与GDP比值(保险深度)可以刻画出保险业发展对经济的保障程度;金融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可反映金融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
(2)金融结构指标。金融结构反映金融市场各种要素的组合和运行状态以及金融体系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比重,是金融资源在金融体系内是否得到合理配置的直接表现。金融结构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主要包括金融中介结构、金融资产结构、融资结构及金融开放结构等。衡量金融结构的指标通常有各类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与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之比、各类金融机构数占全部金融机构总数比重、货币性金融资产占金融资产总额比重、证券类金融资产占金融资产总额比重、保险类金融资产占金融资产总额比重、直接融资额与间接融资额之比、各类外资(合资)金融机构数与中外资金融机构总数之比等。由于各类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直接融资额与间接融资额等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和指标的连续性,难以用作评价指标;同时,西南地区金融业开放程度低,仍然是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产业结构,必然体现出当前间接融资的重要性。因此,本文选择保费收入与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余额之比(反映保险市场发展与间接融资市场发展之间的相对关系)、中长期贷款额与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之比(反映间接融资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长期支持力度)和人身保费收入在整个保费收入中占比(反映保险业行业内部发展结构)来评价金融结构。
(3)金融效率指标。在金融资源相同情况下,金融效率能直接体现金融体系对资金的配置效率,金融效率越高,意味着金融资源产出水平越高,其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能力越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强。衡量金融效率的指标包括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之比、保险赔偿支出额与保费总收入额之比、金融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之比等。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之比是指金融机构贷款资产占存款负债的比例,可以反映金融中介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保费支出与保费收入之比,可以反映保险业发展状况以及是否实现保费收入与支出同步持续增长,也能反映保险业对金融资源运作的效率;金融业增加值与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可以体现金融业固定资产投入的产出效率,也可以从侧面反映金融发展深度。
因子分析法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之一,该方法从寻找相关矩阵内部起支配作用的因子模型出发,将指标根据相关性大小分组,对原始指标分解并进行降维处理,将众多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保留在几个较少的不可直接测量到、具独立性的因子中,根据因子贡献确定权重,进而得出综合评分。其处理过程仅有少量信息损失,极大简化了研究,所得到的各因子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提高了研究对象精准度,避免信息重叠。在因子分析中,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即将数据进行标准变换,以消除不同指标之间量纲和数量级对研究的影响。
2.截面分析
根据表1的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西南六省区市2015年相关指标为样本,评价指标测度的基础数据分别来源于2015年相关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相关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及Wind资讯。利用SPSS20对2015年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可得到因子解释原有总方差情况(表2),在提取三个因子情况下原有指标体系89.054%的信息被保留,因子提取效果很好。根据因子载荷矩阵(表3),金融结构下的保费收入与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之比在因子1上具有最大正向载荷,这说明该指标在众多指标中对因子1的解释能力最强。同理可知,金融效率中的保费支出与保费收入之比和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之比分别对因子2和因子3有最大正向载荷,保费支出与保费收入之比和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之比在解释因子2和因子3时能力最强。
表2 因子解释原有总方差情况
注:提取方法为主成分法,旋转提取因子使用最大方差法。
表3 因子载荷矩阵
表4 因子得分矩阵
由因子得分矩阵(表4)和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可得综合因子得分方程为:
F=0.578 2F1+0.277 1F2+0.144 7F3
由综合因子得分方程计算出各省区市得分,从高到低分别是重庆市(0.74)、四川省(0.34)、云南省(0.33)、广西壮自治区(0.15)、贵州省(-0.51)、西藏自治区(-1.05)。
3.趋势分析
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南六省区市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趋势分析,基础数据来源于《201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4年相关省区市统计年鉴、2015年相关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相关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以及Wind资讯。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得分及综合排名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西南六省区市2007—2015年金融发展水平及排名
可以看出,西藏自治区和重庆市的金融发展水平排名变化较小,而其他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排名变化较大。2009—2012年各地区排名有较大波动,究其原因:四川省主要受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变动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比增速呈下降趋势,平均存贷比63%低于央行对商业银行规定的存贷比上限,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2009—2011年四川省金融相关率增速呈下降趋势,使得四川省排名下降。因排名具相对性,所以原排名第二的重庆赶超四川位居第一。贵州省2009—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加速增长,年均增长率(28.5%)超过经济增长率(20.53%),金融业增加值年增长率(23.49%)也高于经济增长率,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使贵州的排名在此期间显著上升;但贵州金融产值与金融市场不稳定,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不稳定,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在2012年以后排名回落。广西壮族自治区2007—2008年及2010—2011年金融业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排名下滑;2012年后金融业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排名上升。
1.研究结论
(1)在西南地区金融发展中,金融结构的优化和金融效率的提高日益重要。据2015年的截面分析,在综合因子得分方程中,第一因子和第二因子的系数分别为0.5782和0.2771,两者对于总因子得分贡献已超过85%,即与之相对应的指标可以解释综合因子得分中的绝大部分,说明相对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更能反映金融发展水平。在趋势分析中发现,2012年以前代表金融规模的相关指标在因子综合得分具有最大贡献的因子上具有较高载荷,即与衡量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的指标相比,衡量金融规模的指标对金融发展水平具有更大贡献;而2012年后对综合因子得分贡献较大的指标主要集中在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方面。说明西南各省区市在金融发展方面,已开始从重视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注重效率提升的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变。
(2)西南地区区域内金融发展不均衡、水平差异明显,金融发展水平受制于经济基础条件。从社会融资规模总量、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及金融市场发展看,四川和重庆在区域内均居前列;而西藏受地理位置和其它因素的影响,金融发展水平与其他省份有很大差距。在截面指标分析中,重庆市排名较为稳定,在第一与第二之间徘徊;四川省排名在2009—2012年有所波动,其余时间(除2015年外)均居第一;贵州2012年以后得分一直为负;西藏所有年份得分均为负,排名最末;广西、云南虽然排名居中,但与四川、重庆相比有较大差距。
(3)西南地区区域内金融发展水平呈阶段性变化。从西南地区各省区市的金融发展水平排名看,呈现出从稳定到波动再趋于稳定的状态。2008年以前与2012年以后排名相对稳定,均为四川、重庆排名前列,西藏居末,表现出区域金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状态。
2.政策建议
(1)构建协调发展机制,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通过西南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描述性分析与综合评价发现,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排名多数时间呈现一致状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一致趋势;同时,金融发展水平区域内排名的波动与金融发展超前或滞后于经济发展相关。因此,应构建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建立二者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对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的效果进行考核;同时,通过系列优惠政策形成对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使金融机构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2)注重金融效率的提高,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西南各省区市在金融发展方面已从重视规模扩大的粗放型增长转向注重效率的集约式发展。依靠大量低效率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未来的发展需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效率。因此,应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围绕西南地区发展的重点领域,合理扩大信贷投放规模,优化资金投向,积极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城乡统筹发展、服务“三农”与小微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
(3)加强金融发展的稳健性,实现区域金融良性互动发展。金融运行的平稳、健康,是其发挥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保证,西南部分省份金融超前或滞后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都是不利的。减小金融波动幅度,防范区域金融风险,不仅要发展多样化融资市场,也需要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基于西南各省区市金融发展水平差距大、不均衡的现实,在保持四川、重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对落后的西藏、贵州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逐步改变金融发展的不均衡现状。从西南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角度,完善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与处置机制,形成金融监管相关数据信息定期交流机制,加强省级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区域协作,使区域金融在总量、结构、布局及发展时序等方面协同共进,实现区域金融良性互动发展。
白钦先.2005.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J].经济评论(3):39-45.
董金玲.2009.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测度与分解[J].商业时代(35):82-83.
葛志苏.2012.中国七大区域金融发展和集聚水平差异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9):43-47.
胡亚涛,张尹鹏,胡江南.2012.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基于重庆市的实证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3):58-62.
李学文,李明贤.2007.中国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与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5):62-67.
廖慧,张敏.2012.通货膨胀风险与金融发展水平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8):13-20.
冉光和,李敬,熊德平,温涛.2006.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和分析[J].中国软科学(2):102-110.
孙晓羽,支大林.2013.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及收敛趋势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45-49.
谈儒勇.2000.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陶春生.2013.我国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2000—2010)[J].经济研究参考(15):36-49.
王立国.2015.河南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J].经济论坛(9):25-30.
武志.2010.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5):58-68.
夏祥谦.2014.各省区市金融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1):63-68.
严武军.2011.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69-72.
燕红忠.2009.近代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研究[J].经济研究(5):143-155.
尹宗成,丁日佳.2008.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差异的协整检验[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3):92-99.
周永涛,钱水土.2012.中国省际金融发展水平测度[J].金融发展研究(1):23-29.
AGHION,DURLAUF.2005.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M].Amsterdam:Elsevier.FRY M.J.1978.Money and capital or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J].Money,Credit and Banking(4):10.
GOLSSMITH R W.1969.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New Haven[M].CT:Yale University Press.
GURLEY J G.,SHAW S.1969.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LLMAN T,MURDOCK K,STIGLITZ J.1998.Financial restraint:Towards a new paradigm[M]//AOKI,MASAHIKO et al.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163-208.
KAPUR B K.1976.Alternative stabilization policies for less-developed economics[J].Political.Economy(4):84.
KING R G,LEVINE R.1993.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Economic(8):717-737.
LEVINE R.2002.Bank-based or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Which is better?[J].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1):398-428.
MCKINNON R I.1973.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编辑:朱德东)
Review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China
XIONG Xiao-lian, ZHOU Ying-feng
(Economics School, Guizhou University, Guizhou Guiyang 550025,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economy in southwest areas develops rapidly, the position of financial industr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rises day by day.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China has been analyzed in aspects of scale of social financing, the proportion of financial added value to GDP,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established from three-dimension such as financial scal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efficiency.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the five provinces and one municipality in southwest China has been achieved with factor analysis method on the cross section data during 2007-2015.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China experiences the change from relative importance of financial scale to relative importance of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efficiency.The different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five provinces and one municipality in southwest China changes from the initial extensive-type growth by emphasizing scale expansion to the intensive-type growth by emphasizing efficiency promotion.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China is not balanced and has obvious difference,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level is restricted by economic basis and condition.The southwest China should set up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between finance and economy, emphasize the promotion of financial efficiency, and intensify the stability of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financial development level; financial scale; financial structure; financial efficiency; social financing scale; financial market; financial depth; financial density; southwest area
F832;F127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674-8131(2016)05-0061-10
10.3969/j.issn.1674-8131.2016.05.008
2016-06-19;
2016-07-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MZ077);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
熊晓炼(1971—),女(苗族),贵州台江人;副教授,在贵州大学经济学院任教,主要从事金融经济、货币银行研究;Tel:0851- 88293778,E-mail:xun-lilu@163.com。
F832;F127
A
1674-8131(2016)05-0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