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俊强
G20对于中国崛起意味着什么
——专访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金灿荣
记者/ 李俊强
2016年,中国首次担任G20主席国,承办本届G20峰会。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次机遇。作为东道国,在确定议程方面有较大主动权,还能够把中国有关全球治理的相关理念糅合到会议公告当中,向世人进行宣示。就此次杭州G20峰会对于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金灿荣向本刊记者进行了分析阐述:
从国际关系角度看,国家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产品竞争,二是技术竞争,三是话语权竞争。通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这两个方面的国际竞争中已经处在较为有利的位置:在产品竞争方面,2009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已经超过了制造业王国——德国,之后两国的出口额差距越来越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产品门类已经相当丰富并且规模巨大。很多原来的制造业大国,都对中国展现出来的产品竞争优势表现出极大忧虑。在技术竞争方面,中国在走过一个阶段的弯路之后,现在已经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从现在的基本情况看,中国在产品和技术竞争方面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大问题,而落后的就在话语权上,在经济上反映为定价权的竞争。这样的局面,对中国而言是很不公平的,也使我们非常被动。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很多大宗商品的生产国或消费国,但恰恰没有定价权,导致一种极为荒唐的情况发生在我们身上——买什么、什么就贵,卖什么、什么就便宜,这种现象非常不公平,也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这样的局面必须要改变,这不光是对中国有好处,也是对世界经济的总体健康平衡发展有益。
那么如何扭转上述局面,争取到中国的话语权呢?有一个办法是比较简便易行的,中国也多次采取相关行动,尤其是在今年担任G20主席国承办G20峰会,就是中国认识到经过八年的实践G20是中国与国际社会进行有效对话的最佳平台之一。尽管办主场外交活动会有一些财政成本和给普通民众增添一些麻烦,但是从战略角度看还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的。中国希望通过承办G20峰会,把自身的印记深深打入其中,所以政府比较重视。今年中国举办G20年会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连带推动了一系列与20个成员国相关的国际性会议,如为W20(20国妇女代表大会)、Y20(20国青年代表大会)、T20(20国智库代表大会)、B20(20国商界代表大会)、F20(20国金融界代表大会)等,这些会议都有政府专门的机构推动,并已经在前期陆续召开和形成了各个会议的决议和就G20杭州峰会的建议等。中国方面的这些举措,显然比起之前的G20主席国的工作力度要大得多。预计今年中国峰会及其连带的系列会议开完之后,本届G20会议所产生的活力和效力比之前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G20 的发展反映出的当今国际社会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经济力量的分布产生了变化。原来世界经济是由G7国家主导的,1991年的时候这七个国家的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额的78%,因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G7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张很有分量,在当时具有主导性权力。而到2015年,这七个国家的GDP总量只占世界总额的48%,下降幅度非常之大。而反观同一时期内的中国,GDP占世界总额的比重从4%上升到14%,其他金砖国家在此阶段GDP份额也在不断上升。因此,新兴国家作为一个群体,它们的经济总量份额已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应的,也能看出这些国家对国际政治发言权有多大的需求和基础。所以,总体来看国际经济实力配比由原来的发达国家俱乐部“一家独大”发展成了后来的发达国家力量与发展中的新兴国家力量不断均衡的一种局面。
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金灿荣
二是新兴国家的战略影响力有所提升。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O'Neill)首次提出了“金砖国家”(BRICs)的概念。随后,作为金砖国家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之间推动了一些联合举措,展开了一定的相互合作。其中,中国的表现尤为抢眼,在其主导下原来的“上海五国”演变为“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由此看来,国际社会出现了由美国之外的国家所主导建立的政治性国际组织,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不但经济实力上来了,政治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三是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提出的必要要求。原来由G7这一平台作为国际经济金融的主要协调机制,在现在的情况下显然已经“捉襟见肘”,不够用了。大家想到的就是在G7的基础上,将之扩大范围和规模,由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平台。这也是国际社会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大势所趋。
正是上述三方面变化为G20的形成提供了生成与发展的空间,而直接的“触媒”就是2008年始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后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后者之所以能够诱发现在意义上的G20的诞生就是依托于前者的积累变化。
随着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将来的角色应该会越来越重要。一是看中国经济总量的变化。虽然这几年中国经济发展有所放缓,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此为潜台词的话就意味着今后相对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发展会保持一个中高速的增长率。但其实我更认同林毅夫先生的看法,他提出中国在未来20年左右经济增长的空间还存在,年均增速应该还是高于6%,可能维持在8%左右。因此,新常态的提法可能还有待商榷,未见得就是这种新的中低速态势。我个人认为,如果中国能够克服眼前的一些问题渡过难关,眼前6%左右的增速只是一个短暂现象,恢复到7%以上的增长率还是有可能性的。另外,中美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将在十年以内发生变化。就算中国真的进入了新常态,保持7%以下的增长率;而美国这些年的经济增速基本上在2%左右徘徊,那么以现在两国的经济总量看,十年之内中国GDP超过美国应该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上述情况出现的后果就是,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并最终成为第一的时候,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必然随之提高。
二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份额与地位方面的改变。未来5年内,中国的对外经济将有两个经济指标超越美国,一个是我们的进口总额,另一个是我们的对外投资,这都会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大事件。这两个指标对于一国经济地位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能清楚地反映出,中国在世界上的购买力得到了空前提升。虽然中国的出口额在2009年超过美国,进出口总额在2013年超过美国,但是进口额超越的意义将会更大。原因在于,当今世界是一个生产力过剩的世界,产品过剩、消费能力不足,但是谁拥有强大的购买力谁就是老大。美国之所以当前还保持者龙头地位,就是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大进口市场和产品的消费国,这就决定了美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谈判地位优越、谈判筹码多。中国的进口额什么时候超过美国了,那么我们在经济交往与合作领域的地位自然就也就无人能及了。而从对外投资看,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需要资本的注入以发展经济,那么中国现在有余钱了,对外投资的额度和力度不断加大,超越美国也是指日可待之事。
从以上两个方面观察,中国的经济地位还会继续提高,影响力不断加强。那么我们在国际经济合作协调机制当中的作用肯定会持续增强,将在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与深化中扮演主导性角色。
那么,中国如何来应对上述情况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挑战呢?我看来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学习、培养人才;二是做好相关研究工作,拿出应对方案和措施。因为形势的发展赋予了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领导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的时候,我们必须去肩负和完成。惟有学习相关知识和培养懂得处理相应事务的人才,同时通过科学理性的分析判断提出具体对策,我们才能实现世界经济领导者这一角色所赋予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