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门楼处老李家

2016-09-24 00:34李海
志苑 2016年4期
关键词:门楼李氏道光

·李海/文

花门楼处老李家

·李海/文

全国各地的花门楼有许多,但位于皖西大别山腹地、金寨县双河镇黄龙村境内的花门楼,它既是一栋建筑,又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在这个村子里,世世代代住着李氏后裔。难怪一提起花门楼,人们便会脱口而出:花门楼老李家。

花门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李氏四修家谱上记载:王老孺人(李献伦公之妻),生于清雍正七年 (1729)已酉九月初九日巳时。殁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九月初九申时,享寿88岁,葬犁堰冲。生子一,名大椿,女二。行年28岁时,夫献伦公逝世。时,上有公婆,下有叔弟、姑妹五人,度日艰难。又行年33岁,公婆去世,生计更为艰难。家中事繁,二老去世,弟妹要嫁娶,亲朋礼仪往来以及耕读修建,诸事全靠她操劳。老孺人治家有道,处事有方,始终有序。至孙辈家道大兴,拥有青砖瓦房数十间,田地800余亩,山场千余亩,庄园七处,真所谓家业兴旺,人丁发达。道光六年(1826)许,由孙辈发元、发茂申报朝廷,建贞孝牌坊。

道光十年(1830)圣恩准下,王老孺人,节孝长房,皇恩准赐,建坊八字式。圣旨上书八个大字:操比松筠,志同金石。道光十三年(1833)圣旨到庭,及时选址建坊,三年告竣,道光坊建辉煌,排山柱,堆木架斗,卷棚雕梁,狮子撑雕花爪,正面三坊。上坊为二龙戏珠,中有圣旨金牌,书“李献伦公之妻王氏节孝坊,道光十六年”,下坊二十四孝雕花。左山墙上雕福禄寿三星高照,中有一匾书松操,下方雕鹿鹤长寿吉祥;右山墙上雕鱼樵耕读传家,中有一匾书鹤节,下雕凤凰麒麟富贵安康;门方门楣全石雕,门前石鼓一对,屋面铺砖青瓦盖,卷爪现兽,通花大脊,雕花隔扇,前后悬挂走马灯。门楼两边各有一个耳房。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为了切断民众与红军的联系,实行“移民并村”政策,放火焚烧整个村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花门楼却安然无恙,此乃天意。然而“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间,花门楼的雕花、旌匾、屋面、兽爪及大脊遭严重损坏,实乃憾事。

记得小时候,每次回到住在花门楼的爷爷家,最喜欢骑石鼓。就连吃饭、喝水也是端着饭碗、茶缸骑在上面吃、喝。夏天的夜晚,门楼坐满了纳凉的亲人们,他们聊着各自的家常事,常常是叙到开心处,爆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好像一个家族的龙门阵,一辈子也摆不完。白天劳作的疲困,一扫而光。我们常说的家风,就在这样静谧的夜晚,在亲人们的围坐聊叙中,渐渐教化而成。远方的亲人归来,花门楼是他们必去看望之处,摸摸门楣,靠靠门方,坐坐石凳,好似与久违的亲人亲近,那份情愫真挚、感人。临走前,也是不忘在门楼前合影留念。就这样,远行的亲人们带上照片,带着思念,奔赴远方,走向未来。然而,走得再远,花门楼也是他们永远魂牵梦绕的地方。

有道是,灵魂总为故乡出窍。在哪里出生、长大,自然惦念哪一方水土,我出生在皖西大别山,对那里的一山一水,有着天然的亲近和特殊的感情,对花门楼更是如此。因为它是祖辈,包括父亲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每次回到花门楼,摸着那些斑驳的雕饰、石件,仿佛是在同父亲隔空对话;另外,过早离世的父母就安葬在花门楼右前方的山坡上。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去父母的坟前祭扫。此时,清明扫墓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从弯曲狭窄的田埂上走来,走到花门楼前。远远看见门前坐着一位满头银丝的百岁老人。她是我的大娘,一位退休老教师,也是一位抗日老战士,更是花门楼经历风雨的见证者。“大娘!”我长长的一声呼唤,老人家立马喊出我的名字。我飞奔握住大娘的双手,随后相拥在一起。此时此刻,泪水已迷蒙我的双眼。忆往昔,思故人,不堪回首。然,一切不可从头再来,大娘已百岁,思维尚且明晰,于我,也是一种慰藉,可以同她老人家叙叙过往,感觉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是那样的弥足珍贵。因为那年、那人、那景,都凝在时光里发酵成一份思念的情怀,品尝一口,回味一生。

坐在门楼前,坐在暖阳下,坐在充溢着家乡气息的故土情愫中,畅聊一阵,我们拿上铁锹、镰刀(用于修葺父母的坟冢),朝父母的坟前走去。离去时,也是三步一回头,依依惜别。身在尘世,往往身不由己,每次回去总是来去匆匆,有好多想说的话没说,好多想问的事未问。下次,就在下次,一定要在大娘身边多待会儿,听她讲那过去的事情,以解我的思乡、思亲之苦。一位古稀老人,一座古老门楼,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时光变迁,斗转星移。当年,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家族专门安排一些人接待过往的行人,门前的长石条上也是坐满了过客。那样的雍荣气势,早已灰飞烟灭。现在的花门楼,由于年久失修,建筑老化。然而风貌依存。抚摸着这些古老的、见证家族荣耀的历史物件,心想:喜逢盛世太平年,如能重修花门楼,再现当年的恢弘气派,实乃李氏后裔一大幸事。

花门楼,已然是李氏家族的代表、象征。祭天、祭祖等这些重大事务,都还在花门楼举行。王老孺人所具有的孝道、坚贞、忠厚、勤劳、自强,这些传统的美好品质,一代代地传了下来,并且在李氏后代中发扬光大。我坚信:“花门楼”定会长久地保留在李氏后人口耳相传的记忆中,必将在李氏家族中永世相传。

为了探寻一条有着底蕴深厚,古老花门楼的文脉,在此,还要介绍一下村前的青石板和村后的大松树。青石板位于花门楼东面200米处的山坡上。有两大块,大的一块有100平方米左右,小的一块有70平方米左右,是村里人晾晒丰收粮食的天然大晒场,它是人们收获的见证者,可谓花门楼一景。早些年,有人想凿开大的石板,取石条,是李氏族长率领众人保护了下来,至今还留有打石条的凿口。大松树矗立在村西头,是村庄的入口处,它像是整个村子的保护神,又像是迎接远道而来亲人们的长者。听长辈们说,大松树大概有400多年的历史。形似黄山松,遒劲,傲立,鸟儿在枝干上搭巢建窝,繁衍生息,它们叼来的各种植物种子洒落在大松树上,久而久之,大松树上又长出几棵其他种类的小树苗,景色可谓奇特。青石板、大松树与花门楼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故乡画面。

身在他乡,花门楼、青石板、大松树,成了我生命中的风景,一想到它们,我的心中就想起了父母亲情。它们是我的根,我的脉。

我为自己是一名李氏后裔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猜你喜欢
门楼李氏道光
太谷明清民居门楼类型特征浅析
一道光
情怀:照亮忧伤的一道光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文言文练习
前门楼子九丈九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乐东古门楼
浅谈我对“李氏”的理解
白成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