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芬兰都市里的“现代织女”
郑芬兰做土布生意,不单单是做一件件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做文化,中国千年的纺织文化。
郑芬兰(右一) 与古村织女
经营企业、参加公益活动、探访传统村落,“现代织女”郑芬兰虽然很忙碌,但依然会手工给女儿制作演出服。她一直认为,手工耗费的是时间,但留下的却是永远不会退去的记忆和温度。作为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一直竭力用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体会到手工的美。
郑芬兰曾说:“我是迷失在城里的一只羔羊,回家是我唯一的方向。”
郑芬兰的家在浙江磐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二十年前,她就是从这里飞出,考上大学,开始她的城市生活。她曾经在国企有着稳定的工作,也曾经在私企干得有声有色。但是这些在家乡人眼中的“好工作”,却始终无法让她安定下来。在家人的强烈反对声中,她仍义无反顾地辞职,开始自己创业。
2004年,她的女装生意干得十分红火,但她却觉得疲惫。“我感觉自己已经没有做女装生意的激情了。跟着别人的东西做,没有自己的卖点,当时心情变得很烦。”郑芬兰说。喜爱徒步旅行的她,决定给自己放个假。在收拾行李时,她无意中翻出母亲给她织的出嫁土布,瞬间一个想法在她的脑中炸开——为什么不能做土布服饰呢?
这一次,家人依然表示了反对,连有着数十年织布技艺的母亲,都觉得她是异想天开——城里人怎么会喜欢这么土的手织布?但是郑芬兰却不这样认为。她觉得,土布没有掺杂化工材料,穿在身上环保、健康、透气、舒适,非常契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
但其实她心中明白,自己的事业,终归是要回到来时的方向——家的方向。疲惫时,只有家乡木屋旁潺潺的溪水声和午后醒来母亲“咔嗒咔嗒”的织布声,最能慰藉她的心灵。而手中的土布就像母亲那双勤劳而粗糙的手,让人感觉温暖。她相信很多人会和她有这种共鸣。
做土布服饰的想法一确定,郑芬兰又满血复活了。她一个人用登山包从老家背出了十几卷土布,并迅速将公司库存的服饰甩卖干净。
2005年,小巷三寻手织布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小巷三寻)成立。跑市场、做调查、清库存,和设计人员反复设计、打样,郑芬兰终于把自己的土布童装卖进了商场。此后,公司每个月的营业额不断攀升。
2006年,她把织布机运到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上,土布服装在圈内引起关注。
2008年9月,土布纺织技艺列入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年后,又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对传统工艺继承和发展方面的贡献,郑芬兰成为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在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著名旅美钢琴家杨婧身着郑芬兰制作的精美晚礼服,亮相世界舞台。同年,郑芬兰在杭州创办了3座土布生活体验馆,馆内放着老旧的织布机,还珍藏着上千把她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梭子。
随着土布生意渐渐步入正轨,郑芬兰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手艺的重要价值。“我们民族有很多传统的东西是非常好的,但现在却正在渐渐地消失,太可惜了。所以我做土布生意,不单单是做一件件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做文化,中国千年的纺织文化。”郑芬兰说,“小巷三寻一直致力于做一个有温度的品牌,将创新植入产品、将手作引入生活、将文化导入品牌,现在有梭子的故事、土布的新生、女红的复兴和手工的村落四大核心板块。”
中国的纺织文化博大精深,从小小的棉花到柔软的布料,要经过纺线、打线、浆线、沌线、落线、经线、刷线、做综、闯杼、掏综、吊机子等七十多道工序。为了了解这其中的秘密,郑芬兰近十余年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探访了无数个村庄和织女。郑芬兰走近他们,不仅学习他们的织布技艺,还组织闲散的农户以传统工艺织布,并定期上门收购,解决了村民们的收入问题。
最近,郑芬兰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家乡浙江磐安县榉溪村的名誉村长。这位从磐安走出来的“现代织女”如今又回到了家乡,要在这里将自己手工村落的梦想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