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方
河南安阳地区医院神经外一科 安阳 455000
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王瑞方
河南安阳地区医院神经外一科安阳455000
目的评价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100例连续住院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血栓,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应用彩超观察2组股静脉、腘静脉流速,记录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以及下肢疼痛、肿胀出现例数,比较其差异。结果2组股静脉流速、腘静脉流速、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疼痛及肿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间歇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深静脉血栓形成;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好发于下肢,特别是瘫痪肢体,如果不加预防,30 %~4 0 %的卒中患者会出现DVT,在合并严重偏瘫的患者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0%~75%[1]。DVT的发病机制包括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的高凝状态,脑卒中后下肢瘫痪,静脉血流减慢,如何提高静脉回流速度成为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措施,对脑卒中病人进行预防干预已成为常规。本文就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在预防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中的作用探讨如下。
1.1研究对象选择2013-07—2014-08我科连续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00例,纳入标准:(1)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脑梗死或脑出血;(2)病情稳定,神志清,可配合;(3)无气压治疗禁忌证,如患者感染、溃疡等;(4)治疗前彩超检查排除深静脉血栓。随机分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39,女11例;卧床时间(11.1±12)d;年龄50~78(56.5±2.1)岁;脑梗死19例,基底节区脑出血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9例。研究组男35例,女15例;卧床时间(16.6±1.1)d;年龄48~76(66.4±1.8)岁;脑梗死23例,基底节区脑出血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7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卒中原因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肢体被动活动及按摩双下肢,如每班协助病人活动2次,10~20 min/次,护理中注意患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同时纠正患者的高凝状态[2]。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从住院当日起,直至患者可下床活动。治疗方法:腿套包裹双下肢,气压调节在5~25 kPa,2次/d,20 min/次,持续使用至患者能自行下床站立行走。
1.3观察指标及评估标准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如患肢疼痛、肿胀,下肢周径及股腘静脉血流速度、有无血栓。(1)疼痛评估采用五指法[3],分值减低判断为有效。(2)下肢周径评估:用软皮尺测量,大腿周径测量髌骨上缘10 cm处,小腿周径测量胫骨粗隆下缘10 cm处[4],周径减小判断为有效,周径不变或增大判断为无效。(3)血管彩超观察静脉管径、管壁及内膜情况,多普勒探测腔内有无血流信号及血流速度,血栓彩超表现为血管腔内低回声,管腔内血管信号缺失。
2组下肢疼痛、肿胀发生率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发生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组股静脉、腘静脉流速、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下肢淤血症状及观察指标比较 [n(%)]
表3 2组股、腘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可脱落形成肺栓塞,患者表现为胸闷、气短、血样饱和度减低等,为临床常见的猝死原因之一[5]。脑卒中患者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如下:(1)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年老患者整体机能衰退,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亢进等高凝倾向;(2)患肢活动减少,肌力差、长期卧床,肢体肌肉静脉泵的作用明显降低,血液滞留,诱发血栓形成;(3)脑出血患者需应用止血类药物,可能过度激活凝血功能,加重高凝状态[5-6]。静脉血管内壁损伤、血流缓慢滞留和高凝状态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原因,脑卒中患者血管内皮损伤与血液滞留、血小板边集相关,高凝状态可以通过药物调整,唯独血流缓慢滞留可通过护理措施纠正,提高患者双下肢静脉回流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至关重要。
既往常规护理预防措施常采用肢体被动活动及人工手法按摩,上述两种护理措施明显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最重要的是无较客观的指标来评价被动活动的程度、人工按摩的力度,每位护理人员或护理家属按摩的力度、按压的范围、按压的方向等可能不一致,上述诸多因素决定了常规的护理可能对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不佳。另外最常用的预防措施是弹力袜,弹力袜是压力治疗的一种,原理是通过其挤压肌肉促进静脉回流。但弹力袜对下肢肌肉的挤压为一种持续且恒定的作用,若患者肢体无法活动,其不易起到对肢体产生循环压力的作用。因此,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预防措施。
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是一种用机械运动代替医护人员手法护理的非侵人性、无创伤的治疗方法,主要依靠其产生的循环机械作用对下肢肌肉进行循序、有序的按压。工作时从肢体远端开始,由远及近进行均匀有序的按摩,产生的压力同时作用于肌肉、血管及淋巴管。其按摩主要依靠多个并行的多腔气囊充放气进行,局部加压时静脉血液或淋巴液回流,气囊放气时局部压力降低,远心端血液或淋巴液回流,如此反复工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凝血因子边集及其对血管内膜的黏附,防止了血液的淤积。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在增加血液循环的同时,还可刺激纤维溶解,使前列环素生成增加,从而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4,7]。本文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结果显示股静脉及过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下肢淤血症状如肿胀、疼痛较对照明减低,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Hardwick等[8]对比研究低分子肝素与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结果显示低分子肝素组血栓发生率5.3%,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组血栓发生率为5.1%,2组效果相当,但应用低分子组6%的患者出现了大出血并发症。
综上,该仪器操作简便,使用安全,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减少肺栓塞的发生几率,且未出现抗凝剂所继发的出血等并发症;另外,其产生的压力均匀、有力,节约了医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避免了人工按摩力度不均及持续性差的弊端,值得临床护理过程中推广。
[1]Langhome P,Stott DJ,Robertson L,et al.Med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A multicenter Study[J].Stroke,2000,31(6):1 223-1 229.
[2]宁洁.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60.
[3]张菊荚,邹瑞芳,叶家薇.五指法在疼痛强度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09.
[4]杨曦,雷素娟,聂利霞,等.经患肢足背静脉注射尿激酶并踝部加压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681.
[5]叶燕芯,邓丽芬,关惠仪.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7,35(5):63-64.
[6]宋娟,杨新华,李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J].重庆医学,2009,38(6):50.
[7]李鑫,尹绍,项秀丽.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4):86.
[8]Hardwick ME1,Pulido PA,Colwell CW Jr.A mobile compression device compared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for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J].Orthop Nurs,2011,30(5):312-326.
(收稿2015-08-14)
R743.3
B
1673-5110(2016)17-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