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丽芳 高晓嵘 薛艺东 杜剑峰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脑病血管病区神经内科 1)一病区 2)三病区 延安 716000
帕金森病伴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武丽芳1)高晓嵘1)薛艺东1)杜剑峰2)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脑病血管病区神经内科1)一病区2)三病区延安716000
目的观察和分析帕金森病(PD)合并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20例PD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脑血管病将其分为合并脑血管病组(57例)和未合并脑血管病组(63例),观察和比较2组的病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糖(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合并脑血管病组患者的血清Hcy、BG、LDL-C水平及颈动脉IMT均显著高于未合并脑血管病组患者,而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未合并脑血管病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6~4.627,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水平(OR=5.162)、LDL-C水平(OR=1.635)、HDL-C水平(OR=0.668)、IMT水平(OR=3.765)均与PD患者合并脑血管病的发病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较高的血清Hcy、LDL-C水平、颈动脉IMT是PD患者合并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的血清HDL-C水平是保护因素,临床医生应把握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达到降低PD患者合并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多因素分析
帕金森病(PD)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及姿势与平衡障碍等,临床一般以左旋多巴等药物进行治疗,但长期服药治疗的患者常出现疗效减退和不良反应增加的现象,长期预后不佳[1]。PD的发病与遗传因素、蛋白质错构、线粒体障碍、氧化应激、免疫炎性异常、细胞凋亡等多方面因素有关[2]。脑血管病既是继发性PD的重要原因又是P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特别是晚期PD患者除死于“无动状态”和“延髓性麻痹”引发的肺炎外,也有不少患者死于脑血管病,因此,对于PD合并脑血管病的防控对于改善PD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针对PD伴发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01—2013-12我院收治的120例PD患者,均符合伦敦PD协会脑库制定的PD诊断标准,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脑血管病将其分为合并脑血管病组57例和未合并脑血管病组63例。合并脑血管病组男35例,女22例,年龄39~79岁,平均(55.4±11.8)岁。未合并脑血管病组男39例,女24例,年龄41~82岁,平均(57.3±11.9)岁。2组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的PD病程进行调查和比较;采集2组患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标本,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和比较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糖(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和比较2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和比较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
2.1帕金森病合并脑血管病的单因素分析合并脑血管病组的血清Hcy、BG、LDL-C水平及颈动脉IMT均显著高于未合并脑血管病组,而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未合并脑血管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6~4.627,P<0.05)。2组患者的血清TG、TC水平、DBP、SBP及病程构成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08~0.935,χ2=0.809,P>0.05)。见表1。
表1 帕金森病合并脑血管病的单因素分析±s)
2.2帕金森病合并脑血管病的多因素分析以PD患者是否合并脑血管病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水平(OR=5.162)、LDL-C水平(OR=1.635)、HDL-C水平(OR=0.668)、IMT水平(OR=3.765)均与PD患者合并脑血管病的发病具有相关性(P<0.05)。见表2。
表2 帕金森病合并脑血管病的多因素分析
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病变,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D)后人类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改变一般为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缺失、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及黑质、蓝斑出现Lewy小体等。根据相关统计数字,美国人群中PD的患病率约为3%,在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PD发病率约为500/10万,而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 000/10万,且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3],PD患者不仅具有运动功能的障碍,而且还具有非运动症状,特别是PD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可发展为PD痴呆,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沉重负担,还增加了患者的致残、致死风险[4]。
PD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炎性因子高表达等机制在P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出来,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5]。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进步,研究者利用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单体型分析和受累同胞对分析等技术已定位了12个家族性PD的致病基因位点并克隆了6个家族性PD的致病基因,揭示了PD发病的遗传因素基础,但到目前为止,PD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学术界普遍认为,脑血管病及其引发的脑组织病变与PD具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一般将PD分为特发性/散发性PD、家族性/遗传性PD、继发性PD和帕金森综合征等类型,其中,继发性PD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脑血管病,并且脑血管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又会对患者的神经递质表达产生影响,进而加重PD的病情,最近的研究发现,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并不是PD发病的唯一特征,谷氨酸、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等基底神经节中其它神经递质的表达异常也在PD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递质的合成、分泌发生紊乱、基底神经节网络调控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了以运动系统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6]。因此,目前针对PD的临床治疗方法已从以缓解运动症状为核心的药物治疗向包括核团毁损术、脑深部电刺激术等外科治疗方案和基于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递质替代的基因治疗方法在内的综合治疗方向发展,从而开拓了PD治疗的广阔前景[7]。
脑血管疾病也是PD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会对PD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一些促脑血管疾病常见危险因素也与PD之间存在着关联,其中,Hcy水平是一项最为重要的指标,有研究已证实了其水平与患者的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UPDRS)评分的相关性,但同时PD患者的LDL-C、IMT却低于健康人,从而有学者认为PD患者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较小[8],但由于这些研究的样本一般是基于原发性PD患者,而原发性PD患者与继发性PD患者在肌强直、震颤症状、锥体束征、假性延髓性麻痹、智能障碍、嗅觉障碍等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9],因而并未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一般认为,随着PD的病情进展,患者可具有较多的脑血管病发病危险因素,因此其合并脑血管病的几率也会升高。
综上所述,较高的血清Hcy、LDL-C水平、颈动脉IMT是PD患者合并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的血清HDL-C水平是保护因素,临床医生应把握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达到降低PD患者合并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1]刘金涛,金燕,陈叶,等.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8):2 050-2 052.
[2]卢芳,周世慧,刘树民.帕金森病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5):1 411-1 413.
[3]韩世友.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8):1 703-1 705.
[4]唐红梅,张玉虎,王丽娟.脑白质损害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3):327-329.
[5]张美蓉,孙芳玲,艾厚喜,等.帕金森病的炎症及抗炎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1):1 040-1 043.
[6]孙作厘,贾军,虞芬,等.帕金森病基底神经节神经递质失衡的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11,42(6):427-430.
[7]帅松岳,靳令经.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研究进展[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4,3(1):65-68.
[8]高洁,王法祥,李志伟,等.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4):561-563.
[9]冯之英,李秀华,朱梅佳,等.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J].山东医药,2014,54(37):1-3;7.
(收稿2016-01-22)
R743.35
A
1673-5110(2016)17-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