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结果分析

2016-09-24 01:09尹虹祥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7期
关键词:短暂性椎动脉脑缺血

尹虹祥 宋 林  陈 琦

湖北新华医院 1)神经内科 2)重症医学科 武汉 430015



89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结果分析

尹虹祥1)宋林1)陈琦2)

湖北新华医院1)神经内科2)重症医学科武汉430015

目的对确诊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其病因及DSA对后循环缺血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01—2014-11间我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8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DSA检查,分析其在病因判断中的意义。结果89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67例(75.28%)存在后循环血管异常,其中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7例(40.30%);后循环脑梗死40例(59.70%),2组间血管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7例患者共发现病变部位106处,病变类型分别为粥样硬化38例,狭窄47例,闭塞13例,先天异常 8例。后循环脑梗死脑血管狭窄率显著高于后循环TIA组(P<0.05),但2组间血管狭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部分后循环缺血患者存在后循环血管病变,DSA检查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

后循环缺血;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诊断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过去被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与脑梗死等,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临床常表现为头晕和眩晕[1-2]。本文旨在采用DSA技术评价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异常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后循环缺血疾病患者间血管异常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01—2014-11我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且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8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1]。89例患者中男63例(70.79%),女26例(29.21%);年龄18~80岁,平均(63.15±18.29)岁;后循环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6例(40.45%),后循环脑梗死53例(59.55%);71例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取平卧位,局麻后进行右侧股动脉穿刺,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行全脑血管DSA检查。穿刺成功后置入5F动脉鞘,在导丝的引导下降椎动脉导管依次置入主动脉弓、颈内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行造影,每秒取2~3帧采集,采集时间为8~11 s。疑似病变血管应增加最佳角度造影,使病变显示清楚。有2名不知道患者诊断信息的神经介入医师进行阅片,观察患者椎动脉、椎底动脉的病情情况及狭窄程度。

1.2.2判断标准[3]:椎动脉颅外段参考NASCET标准,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参考WASID标准,计算狭窄率。轻度狭窄:狭窄率≤29%;中度狭窄:30%≤狭窄率≤69%;重度狭窄:狭窄率≥70%。先天变异:椎动脉直径<2 mm;闭塞:狭窄率达100%。

2 结果

2.1血管变异率和病变类型89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67例存在后循环血管异常,占75.28%。其中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7例,占40.30%;后循环脑梗死40例,占59.70%,2组间血管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7例患者共发现病变部位106处,病变类型及部位分布见表1。

表1 后循环缺血患者病变类型及部位分布 [n(%)]

2.2后循环TIA患者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病变类型比较后循环脑梗死脑血管狭窄率显著高于后循环TIA组(P<0.05)。2组间粥样硬化、内膜增厚及血管先天性异常等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后循环TIA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病变

注:与后循环TIA组比较,*P<0.05

2.3后循环TIA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间血管狭窄程度比较后循环TIA患者与后循环脑梗死组间血管狭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47例次有血管狭窄中29例(61.70%);轻度狭窄中度狭窄14例(29.79%)。见表3。

表3 后循环TIA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间血管狭窄

3 讨论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供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发现TIA患者存在颈动脉颅外段的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处于缺血状态,因而出现了“颈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后来又延伸提出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70年代业界一致认为颈动脉系统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后循环缺血的概念并沿用至今。PCI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机制是栓塞,常见症状为头晕和眩晕,颈椎骨质增生并不是PCI的病因。后循环缺血,特别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病死率和严重致残率均较高,医学界一直在寻找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4]。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也不断进步,目前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CT 灌注成像及经颅多普勒等技术均能较好的检测出颅内外血管病变[5-7]。但目前DSA仍然为颅内外血管异常诊断的金标准[8]。本文对89例后循环脑缺血患者进行了DSA检查,结果发现67例患者存在后循环血管异常,共发现病变部位106处,病变类型主要为粥样硬化和狭窄,与相关报道一致[9-10]。另外我们发现虽然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后循环脑梗死组间血管异常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后循环脑梗死脑血管狭窄率显著高于后循环TIA组(P<0.05),提示后循环TIA和后循环脑卒中的血管病理基础存在差异,但仍应对后循环TIA患者进行积极处理,以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后循环脑梗死。

[1]任晓梅,张桁忠,景坚,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新定义临床应用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4):303-305.

[2]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 (9):786-787.

[3]周志明,周广怡,卢婷婷,等. 后循环缺血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8,16(12):996-999.

[4]李凤娟,张芹,李继梅,等. 加强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认识[J].中国卒中杂志,2014,9(8):670-674.

[5]冯会蓉,刘祥,陈玉华,等.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CTA)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诊断及指导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2):65-66.

[6]侯炳辉,张晨,赵仁亮,等. CT血管造影评价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价值[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0,46(2):163-165.

[7]刘立海,艾明华,杨立波,等.后循环缺血的功能影像学及电生理学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4):319-321.

[8]Doubal FN,Dennis MS,Wardlaw JM.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minor ischaemic strokes and negative MRI:a cross-sectional stud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1,82(5):540-542.

[9]潘显辉,刘彦伟,姜楠,等. 150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7):115-117.

[10]史怀璋,李斗,李慎茂,等. 经DSA 分析1000 例缺血性脑血病华人患者的病因特点[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10):437-440.

(收稿2016-03-11)

R743

A

1673-5110(2016)17-0069-02

猜你喜欢
短暂性椎动脉脑缺血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氯吡格雷结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发作的临床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颅外血管事件及脑卒中复发相关性研究
尼莫地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