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文鹏 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有关古河槽的地质问题及其处理分析
◎ 杨文鹏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我国地域较为辽阔,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地质弊端逐渐暴露,古河槽的问题最为明显。本文主要分析了古河槽成因与常见的地质问题、处理方式,借助先进的勘测技术明确地质问题,为日后相关工程地质问题的勘测与处理提供宝贵经验。
古河槽 地质问题 处理
人工活动、构造运动等堰塞了河道,从而形成河流改道。遭到废弃的河段由于沉降等原因,长期不断的被各种沉积物弃填,并产生古河槽。分析国内水利水电工程的古河槽,具体包括地面古河槽、埋藏古河槽。地面古河槽因周边显著的堆积物、外观,辨识程度较高;而埋藏古河槽,则无法直接从外观来判断方位与形态。要求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古河槽形态与切割深度,从而保证勘测方案制定的科学合理性。
2.1古河槽的演变
古河槽的根本成因源自河流改道,被废弃的河段产生古河槽,可以准确展现出某区域河流地貌特征的变换、第四系时期的构造运动。尤其是自喜马拉雅晚期运动,各大山脉、盆地均出现变化。伴随构造运动、气候变化,每一山系的山岳冰川频率逐渐增加,河流堆积与侵蚀作用加强,在面临洪涝、滑坡时回形成河流改道。
第四系时中前期:地壳运动较平稳,河流受到测流侵蚀并拓宽,河谷底平稳呈槽状,河流坡度不大,流动速率小。河流在此时期基于沉积作用,石块沉积物增多,进而出现不同河阶。晚期:河流因冰川作用、旁蚀作用,河道切割程度日益明显,在各级阶地侵蚀基面上的侵蚀导致河床逐渐变窄,堆积趋势上升,河谷呈现为“V”状深槽,反复进行第四系中前期的演变进程。而于晚更新世早期,因气候变化冰川消融,形成不同的侵蚀基面。
随着古河槽的演变,因构造因素产生的古河槽经过长期的构造运动,导致断裂带形成,为其埋下了沉降变形、渗透等安全隐患。又因古河槽均产生于第四系时期,沉积物有砾石、粗砂等,强风化局面严峻,岩体缺乏整体性,对坝基与边坡的平稳化带来负面隐患。
2.2古河槽勘测手段
工程方案的制定取决于古河槽特征,尤其是沉积物变形、渗漏等特征。现代勘测手段包括遥感解译、钻探、物探、地表测绘等;地面古河槽的勘测较简易,可借助地表测绘、钻探和坑槽探明确其方位;埋藏古河槽的勘测则需借助地表测绘明确进出口方位,并利用物探明确具体方位与分布结构。
遥感解译:以大范围为出发点,具体掌握河道的演变进程,通过对古河槽勘测方位的缩小,来大概确定古河槽方位和展布现状。
地表测绘:参考工程区域的地质条件与结构,明确古河槽进出口方位、时期与沉积物结构、数量以及规模大小。
物探:以地表测绘数据为根本,勘测区域较为广泛,可以指导钻探施工方案的制定,明确古河槽沉积物的堆积环境和架构、工程物性。
钻探:检测物探数据,明确古河槽沉积物形状与水位,并通过压注水试验来明确渗透系数;还有古河槽形态、堆积物分类和地下水的补给问题。
洞探:结合施工设备,于古河槽进口、出口处规划多个浅洞,便于熟悉沉积物的分层结构、颗粒构成与胶结状态。
此外,古河槽勘测手段还包括坑槽探、试验、数据总结等多个方面,可准确判断古河槽堆积体项目特征,为地质问题的高效处理奠定坚实基础,以保证相关工程的安全建设。
因第四系时期的构造运动,古河槽下端地层出现裂缝,主要分布有粗砂、松散物及砂砾石,风化问题较严峻。随着勘测方式先进水平的不断提升,古河槽特性被逐一明确,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本文就古河槽的重点地质问题,逐一举例并论述处理手段。
3.1古河槽深覆盖层渗流问题及处理
3.1.1渗流原因
以某蓄水工程古河槽存在的渗流问题为例。首先,分析古河槽的地质检测数据,某进出口渗径长度不合理,砂砾石覆盖层区域的颗粒敷设过于杂乱,是古河槽出现渗流的主要成因。其次,分析古河槽进出口防渗墙施工的地质数据,发现其基岩埋藏深度过高,已高出90m,压力水头的防渗处理措施不完善。然后,观察古河槽钻孔和基岩面建设成效,于槽身中段、下段处连通,导致渗流形成时间过快、渗水程度过严重、区域过大。最后,分析古河槽的地质检测数据,进口、出口水位高出地下水位标准,经常会出现古河槽之间互相补给渗水的状况;尽管部分古河槽已完善防渗措施,但是,其他古河槽的防渗措施不全面同样会出现渗流问题。
3.1.2渗流通道分析
在蓄水库防水环节,发现库内存有大量水泡,原因在于渗水通道处的水库放空后,对照水泡方位和孔洞方位、受损坏的面板。渗水时,渣场、厂房周边的黄土浸水现象较严重,陆续出现了滑坡、坍塌现象,分析其暴露地层,砂砾石层的颗粒直径大且分布单一,为超强透水层,属于重点渗流通道。
水库放空完毕,逐一检测每一古河槽的进出口,发现古河槽有四点薄弱问题。及湿陷性黄土基础破损分离式面板、导流洞梯形引渠齿墙下砂砾石灌浆、素混凝土防渗心墙底部砂砾石灌浆、导流洞引渠扶壁式挡墙贯通和基本类灌浆。
3.1.3防渗处理
第一,由于施工因素,导致黄土表面被损坏,河岸周边的地下水水头破坏,大幅度加剧了渗漏坡降现状。相较于散化沉积物来说,自然类风化黄土的渗透系数过高;不难发现,黄土作为渗透材料,具备优势性能。同时,粘土、混凝土的敷设,可控制砂砾石、松散物的渗透系数,充分发挥防渗方案,有利于降低渗透坡降的事故几率。
第二,不均衡的砂砾石敷设层,颗粒级配划分不合理,以及槽身之间的连通性较强,为蓄水量渗透问题埋下安全隐患。具体参考古河槽渗流成因及渗流通道状况,选择斜心墙、防渗墙加分离式处理措施,实现渗流通道的密实。与此同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工程地层状况,保证防渗工作的有序开展;制定成熟完善的防渗计划,精确提取渗透系数。
3.2古河槽沉降变形问题及处理
3.2.1沉降变形问题
因历史遗留问题,古河槽坝基下端的地质不符合条件。但上端岩土质条件良好,两端强度完全不一致,上端岩土强度过高,容易出现过度压缩变形现状。具体体现在:不合理沉降、垂直沉降等形成的沉陷,从而引发渗透问题,严重了会出现裂缝现象。
3.2.2处理方式
古河槽沉降变形问题的处理方案,属于常见手段。其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处理方案为粉喷桩加固技术、筑堤预压技术。通过地基中筑堤预压技术的运用,迅速连通需要填筑的堤坝;并借助加压荷载功能功能,实现地基岩土层的固结排水作业。完成上述施工工序之后,选择粉喷桩加固技术,通过地基复合,严格按照相关要求,严格控制古河槽的沉降变形问题。
3.3古河槽滑坡问题及处理
3.3.1滑坡问题
古河槽的滑坡问题,普遍存在坝基不牢固、地震、洪涝等负面诱因。
第一步,合理选择科学高效的勘测技术与勘测方案,主要包括雷达、地震和电法等技术,具体调查并明确古河槽滑坡体的岩层趋势、河流岸坡的方向。要严格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明确滑坡体的出现成因。通常情况下,古河槽的滑坡问题,主要是因为本来干燥且平稳的块状碎石体,因为受到吸水软化的负面影响,严重减小了其抗剪的强度值,导致古河槽下端的块状碎石体无法跟着上端的自重压力强度而变换,从而出现变形问题,从而出现滑坡问题。
3.3.2处理方式
结合古河槽滑坡问题的繁琐性,其处理方式主要分为:
第一,明确古河槽的滑坡体方位并成立观测点,实现对古河槽滑坡变形问题的实时监督检测。
第二,制定河道的改建方案,合理绕过古河槽滑坡体。
第三,实现分期蓄水功能,最大程度降低滑坡问题,降低滑坡问题对古河槽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古河槽主要因人工行为、构造运动导致的古河道被废弃而形成,其中存在的渗透、沉降变形与滑坡问题,对古河槽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容小觑。本篇文章重点研究阐述了古河槽的成因与演变进程,选择先进科学的勘测技术来明确古河槽存在的地质问题。通过分析古河槽地质问题的具体成因以及处理手段,对古河槽渗流、沉降变形与滑坡等问题展开分析处理。
以我国新疆区域中水利水电工程古河槽的勘测结果为例,发现古河槽沉积物的形成周期以中期、前期为主要,冲积类砂砾石分布量最广泛,还掺杂有冰水类沉积物,结构稳固性较高,一般不存在地震野液化弊端,经常用作于坝基建设的施工材料。可结合古河槽地面或埋藏方式,采取防渗帷幕、进口贴面板等解决方法。此外,还要加强古河槽的地质勘测力度与精度,确定古河槽的边沿状况和敷设层结构的构建。
1]朱新英.头道白杨沟水库古河槽处理方案设计[J].大坝与安全,2015,(4):66-69.
[2]曹光杰,张玉兰,李彦彦,等.末次盛冰期长江南京下关-栖霞山段的古河槽[J].山地学报,2011,29(2):183-187.
[3]甘东科,田雄.西藏朋曲某规划水电站坝址古河槽特征及成因分析[J].水电站设计,2015,31(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