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锐丽
珠江的狂欢与孤单
文丨王锐丽
在70、80后的记忆里,珠江是刺破黑白、洋溢活力的代名词。除了改革开放在珠三角的狂欢,南粤大地的热情与奔放、开明与包容,裹挟着人们对外界的向往奔流入海。
那时的珠江好不热闹,内地河流还停留在渔舟唱晚的静谧,珠江已然是万吨巨轮穿梭,一片繁花似锦。彼时的航运经济在内外环境的刺激下显示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珠江也不例外。
上接云贵、下联两广,直出南海,这一黄金水道真正儿是吐故纳新,流金淌银。
然而,狂欢的面具下,也藏匿着孤单。珠江下游的繁忙和上、中游的孤寂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水电的天然条件优越,珠江的上游、中游被各种拦河大坝截断,一度失去航运价值。
这在历史上并非第一次。隋唐以后,灵渠的修葺和相思埭运河的开辟,连接起云、贵、湘、黔。而以广州为始发港直达阿拉伯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促成了珠江成为内河航运向海外延伸的纽带,广州港作为全国最大的港口,长盛不衰。
这一狂欢,到宋元,休止。
经历过繁华,体验过式微,崛起于当下,仰望于未来。无论是西南夷的南诏、大理文明,还是岭南文化生态,都因这条江而变得丰满起来。珠江,狂欢着它的狂欢,亦孤单着它的孤单。
2009年开始,航运经济一落千丈。国家提出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珠江恰逢危中之机,“修身养性、夯实基础”。于是上游不通、中游不畅、下游不优的顽疾再次被提上日程。
2016年8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推进珠江水运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深入分析了珠江水运发展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问题,结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通畅、安全、绿色、高效的珠江黄金水道的总体发展目标。
孤单是个体的狂欢,狂欢是群体的孤单。珠江这条古老的河流,不再需要任何的光环去映衬和佐证。在构筑水系蓝图的过程中,还利于民,还利于环境,还利于流域本身所带来的现代文明体验,这些,远比于发展与狂欢所隐含的潜台词——权力、财富、成功等等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