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马继军
积极建设自行车道推动自行车文化(二)
文 / 马继军
(接上期)
中欧中国自行车的绝对数量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人均拥有自行车数量和骑车出行的比例上,中国大大落后于欧洲国家。业内人士估算,目前在中国,至少每4个人才拥有1辆自行车。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和日本。
交通建设方面,急剧增多的汽车让自行车车道基本消亡。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有关部门在道路规划改造时采取了自行车道让位机动车道的做法。该做法给骑自行车的人带来了安全隐患。自行车骑行困难已经成了全国各大城市的普遍状况。
2012年北京交通委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目前为不到20%,且每年以2%至4%的比例在下降。在中国大中城市的某些路段,自行车则日渐处于被“排挤”的状态。据媒体报道,在北京、武汉、郑州、合肥等城市,新建道路没有自行车道、原有自行车道被改为机动车道的情况多有存在,城市交通资源分配明显不公平,自行车的路权严重受损。
在中国的很多大中城市,除了有限的机动车停车场外,非机动车专门的大型停车场已经很少见;由于城市市容管理的要求,很多人行道边也禁止停放自行车;很多店面的门口不允许停放自行车,部分公共场所也没有留出足够的自行车停放空间;此外,免费的停车服务也越来越少,这些都为骑车出行带来不便。
欧洲发达的自行车道路建设和完备的交通法规体系,使得自行车在欧洲十分普及。自行车不仅给欧洲带来洁净的空气,也带来各种丰富多彩的自行车文化。欧洲有各种各样的自行车,母子自行车、师徒自行车、婴儿车、家庭套装自行车、可以拖带迷你露营房的自行车等,还有各种各样的自行车运动。在欧洲,自行车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上班购物的交通工具,也是假日旅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很多人骑车长途旅行甚至出国旅行。这些发达完备的自行车道路犹如一条条彩带,把各个美丽的乡村如明珠一般串起,骑行的人在这颗颗明珠之间穿行,上班、上学、购物、旅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美丽的风景。
不得不说,欧洲如今洁净的空气、井然有序的交通秩序、百姓幸福安康的生活与欧洲发达的自行车道路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试想,如果中国也能像欧洲那样建设连通大小城市和乡村的自行车道路,鼓励自行车出行,那该是什么样的景象?
国外自行车道边的指示牌
自行车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呢?
毫无疑问,最直接的好处是推动中国的自行车产业的发展。汽车产业和房地产曾经为中国的GDP做出很大贡献,因为汽车和房地产的产业链都很长,可以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同样自行车的产业链也很长:道路建设、自行车生产、钢铁产业、自行车改装、自行车装饰、各种自行车比赛等。但汽车的发展也带来很多问题:空气污染、交通堵塞至今仍是城市的癌症,难以解决。而且,现在高速公路建设基本饱和、高铁建设也正进入高峰期,汽车工业趋于饱和,汽车生产数量增长缓慢,但是自行车和自行车道路呢?欧美自行车市场以运动、休闲为主体,是全球最大的中高端自行车市场,已经十分成熟,市场发展渐趋平缓,而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市场毫无疑问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中国13亿人口,如果每人平均1辆自行车,这对产业发展的贡献有多大?目前中国的自行车专用道少得可怜、自行车高速公路几乎为零,如果政府能像重视建设高速公路和高铁一样重视自行车专用道,必将推动中国的自行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契合“十三五”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主题。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及“十三五”规划,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本届政府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于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低碳智慧型城市”,重申了中国此前做出的承诺:即203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到20%左右,2030年左右化石能源消费的CO2排放达到峰值,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 m3。 中国的环境污染一直备受世界瞩目和批评,建设自行车专用道,鼓励骑车出行,将极大改善环境,缓解交通堵塞、提高空气质量。如果现在中国各大城市的骑车出行比例提高到30%, 相信雾霾天数将大大减少,去医院看病的人也将大大减少。自行车不仅利己,而且利他,对人对己都是健康的出行工具。原卫生部部长陈竺说:“13亿人的健康不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自行车恰恰是“预防疾病”和“保护环境”的重要交通工具。荷兰自行车联合会的报告指出,如果7.5 km以内的车程能被自行车代替,荷兰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减少240万 t,相当于《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荷兰应削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德国联邦交通部的一项调查显示,若路程5 km以内的上班族每天有一个单程骑车上班,就可减少排放CO2近600万 t。所以,建设自行车道,鼓励骑车出行将是实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梦想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为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全球生态安全的重要贡献。
鼓励骑车出行,建设自行车专用车道,符合国家发展体育产业的大方向。现在最时尚的大众运动是什么?是长跑,是马拉松。看看2015年有多少城市举办了马拉松比赛,仅11月份就有8个城市举办了马拉松比赛。马拉松比赛报名每次都爆满,马拉松明星像演艺明星一样忙着赶场比赛,普罗大众也忙着参加各种马拉松。为什么马拉松受到大众喜爱?因为马拉松门槛低,没有场地要求,而且马拉松把很多热爱长跑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他们释放自我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和场所,看看马拉松迷们的奇装异服就可以理解马拉松为什么如此火爆了。那自行车呢?当各个城市都在热衷于举办马拉松比赛时,有几个城市想过要举办自行车比赛?马拉松参赛门槛低,但自行车比赛同样门槛也不高,自行车同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行车比赛唯一比马拉松多了一项条件限制,就是需要自行车,但自行车是老百姓都能负担得起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组织自行车比赛的话,相信也会有大量的骑行爱好者参加。2015年11月22日,国务院网站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提到“要大力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促进体育市场繁荣有序,加速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服务体系。重点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促进康体结合,推动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大力普及健身跑、自行车、登山等运动项目,带动大众化体育运动发展”。其中自行车运动既是大众体育运动的重要项目,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开展体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想象一下假日里人们骑着自行车绕海南岛、青海湖骑行,沿着阳朔遇龙河骑行,在美丽的江南古镇之间骑车穿行是多么让人惬意、让人难以忘怀的体验。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专业、完善的自行车道建设和高端、专业、多样化、个性化的自行车生产。
多瑙河边为骑行人准备的停车架
建设自行车专用道,推动自行车文化建设,是实现新消费方式和新供给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供给和消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消费方式改变会倒逼供给方式的转变;同样,通过创造新供给,引导百姓改善消费结构,也能实现消费方式转变。今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国家经济调控的着力点将从由需求端入手引导消费,转向从供给端着力推动产品品质提升。“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如何平稳落地。2015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交通、绿色服务,通过发展新消费来培育新供给。通过建设自行车道,改善交通工具的供给,使百姓交通工具多元化,积极倡导自行车出行,可以大大改变百姓的消费结构,实现消费方式转变。
随处可见的租车点,可随借随还
骑车出行,是现代文明追求自由、健康、自然、活力、绿色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在欧美国家,自行车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更是一种健康运动的时尚标志。自行车文化是低碳主义,是绿色文化;骑车有益健身,是体育文化;自行车出行方便,是时尚的极简主义的体现。在我们的邻国韩国、日本,自行车文化也正在成为时尚。韩国、日本的老板,见面谈的不是买宝马汽车,而是买什么高级自行车。
想象一下,在美丽的乡间,在自行车高速公路上骑行,没有尾气污染,没有令人烦躁的堵车,欣赏着路边的田园风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是多么美丽动人的画面。当我们担忧经济下行、担忧雾霾横行、担忧消费不振、担忧乡村衰败时,有没有想过推动自行车旅行?当上马、北马、厦马、青马等马拉松比赛时,有没有想过举办一次自行车马拉松?建设自行车高速公路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国内的自行车厂家、自行车俱乐部、自行车协会、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积极推动自行车道路建设,促进自行车产业向多元化、高端发展,推动自行车比赛大众化,让自行车文化丰富百姓生活, 使百姓的生活朝着绿色、低碳、健康、安全的方向转变,让大众在幸福惬意的感觉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共同保护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