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建创新载体对于科技管理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共建创新载体为基础,通过相关研究,提出了推动我国科技管理工作机制发展的对策,以期为促进我国科技管理工作机制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共建创新载体;科技管理;工作机制;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6.065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创新工作,也加大了对创新机制和创新载体的研究力度。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我国引进了共建创新载体管理机制。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转能够将我国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加快创新的前进步伐。为了能够更好地完善我国科技管理工作机制,引进共建创新载体是十分必要的。
1 引进共建创新载体的成效分析
在促进我国科技管理工作机制发展的过程中,引进共建创新载体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科技管理工作机制的发展。对我国387家载体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发展过程中企业各项指标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主要成效有以下几点。
1.1 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
在这387家载体中,引进共建创新载体有效提升了其创新能力。在最近的五年时间里,这387家载体共引进了相关科学技术人员5 87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有2 980人,具有博士学历的科学技术人员有2 219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有320人,国际专家有118人。许多载体在这五年内都有了快速的发展,不仅引进了相关的正、副职称科学技术人员,甚至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还引进了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等人员。这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有效促进了载体的发展,提升了载体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经过调查发现,引进共建创新载体能够有效促进载体自身的快速发展,提升载体的竞争力。在此次调查的387家载体中,有300家载体是进行自主研发的,占所有载体的77.5%.这些载体一共开展了8 762个项目,科研经费支出达到了46.22亿元人民币。在这些项目中,也包括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发表的文章共计6 219篇,其中,被SCI、EI所收录的达到了30.9%,并且申报了3 081项专利,被授权2 709项。另外,许多载体也都已经发展成为载体所在省份的重点研发机构,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提升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此次调查研究的387家载体中,企业引进共建创新载体主体单位的占到了70%左右,无论是在项目的实施上,还是在经费的投入上,都有很大的提升。这样做,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得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合作更加密切,加快成果转化效率,缩短了产品由研发到产业化的周期。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还促进了我国税收的增长,对我国的科技管理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意义重大。
1.3 财政经费的投入加快了载体的建设
为了保证载体的快速、稳定发展和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促进这些载体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都有效保证了财政经费的投入,同时,也引导社会上的资金流入这些载体中,从而加快载体的发展。从这387家载体的发展情况来看,政府主导投入的资金有12.97亿元,共引导社会投入资金40.89亿元。在政府投入的资金中,每一元都能够带动社会3.9元的资金投入。这对于载体的发展来讲是十分重要的。由这一数据可知,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财政经费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有效地促进了载体的发展和共建创新的引进。这对于我国科技管理工作机制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2 引进共建创新载体的经验分析
2.1 政府与部门共同引导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管理工作机制的开发,要以国家层面牵头为主,督促各级政府引导本级科技管理工作,采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提并重的机制,到与当地产业布局、产业规划结合度高的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实地考察、洽谈,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引进创新载体,提升各载体之间的联系互动,不断完善我国科技管理工作机制的建设。
在地方层面,为了更好地发展科技管理工作,需要各级政府牵线搭桥,帮助和引导当地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互动,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地方科技管理机制的建设。在工作过程中,国家根据每个地方的经验和实施效果统筹安排相关内容,最终完成我国科技管理工作机制的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制订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文件来确保引进的共建创新载体能够顺利运行。各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比如浙江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对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实行以奖代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青山湖科技城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政策的推出促进了浙江省科技管理工作在引进共建创新载体中的效果,为其他省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2 以国内为基础开拓国际市场
推动我国科技管理工作发展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满足我们自己需求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开拓和占领海外市场,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让我国站在国际经济生物链的顶端。另外,国外在科技管理机制方面的许多内容都值得借鉴和学习,所以,在引进共建创新载体时,我国也应当走出去,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联系,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创新理论引入我国,并且为我所用,以达到建设我国科技管理创新工作的目的。采用这种合作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
3 引进共建创新载体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区域分布不合理
在此次调查的387家载体中,从行业分布上讲,主要为电子信息、材料化工和能源等领域,这些行业的发展与我国现阶段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在这些企业在与国际上一些大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并未真正进入其核心领域。虽然在引进共建载体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与现阶段我国科技管理工作制订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地区差异比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高校与科研院所也都集中在这些地区,导致共建创新载体区域分布不合理。近几年,政府非常重视载体工作,通过政府的投入,引进了多家共建创新载体,并与国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搭建起企业与高校对接的平台,有效解决了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有效地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产品品质,增加了附加值,值得产业落后地区借鉴和参考。
3.2 引进的关注度高于培育
引进共建创新载体能够有效提升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对我国科技管理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解决现阶段我国科技管理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一些政府引进了共建创新载体,但引进之后并未对载体进行有效的引导。这样做,不利于这些载体将自身的科研成果等与当地企业有效对接。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引进了载体并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但在科技管理工作机制方面却仍然推行老一套思想。这样做,不利于科技管理工作机制的发展。虽然我国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引进共建创新载体,但在引进时,并未将所要引进的载体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规划相结合,这就导致引进的共建载体在本地区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动。这对于我国科技管理工作机制的提升也是无益的。
3.3 科技创新与经济间协同作用较差
从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我国一再加强共建创新载体的引进,但是,科技管理与经济间的协同作用仍然有差别。现阶段,我国的科技系统与经济系统是两个相对平行的系统,各自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着作用,二者间的联系十分少,这与我国科技管理工作与经济工作共同发展的目标有很大的差别。
4 促进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各主体之间的协调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引进共建创新载体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够有效促进各个主体之间的协调运作。现阶段,我国科技的发展与政府间的协同还不是特别好,日常交流多是采取会议与高层磋商的方式。这种方式所取得的成果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在管理上引进共建创新载体时,一定要建立一套可长期发展的机制,针对不同的载体性质,应当给予不同的鼓励政策,提出相应的支持办法。此时,我国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在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基础上,加快中西部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机制的建设。
4.2 加强我国科技创新意识的宣传工作
在引进共建创新载体来推动我国科技管理工作机制的发展时,一定要加强对科技创新意识的宣传,让每一个人都真正意识到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各级领导在促进科技管理工作机制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自身意识出发,努力提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而且每一位领导都应当将经济发展与科技工作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不断完善科技管理工作机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且建立起相应的考核体系作为工作考核的重点。
4.3 提高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
共建创新载体的引进对于我国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科技服务平台。通过完善的科技服务平台能够加强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联系,让科技系统、金融系统等共同组建起一套完善的、网络化的体系,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以最快的速度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另外,在科技管理工作中,政府引进共建创新载体管理模式还能够引导全社会建立起合理的科技产业布局,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都能够在社会分工中明确自己的定位,从而不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参考文献
[1]高华云.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制度需求和供给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
[2]孙殿义.院省合作建设广东科技创新新高地[J].中国科技产业,2011(02).
[3]周莹.创新政策的功能耦合——日本创新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9(03).
[4]白鹏飞,段倩倩,洪瑾.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科技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9).
作者简介:倪红红,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管理方面的研究。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