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谢堂前的燕子
一座山,就是一部历史;一段关于母亲的回忆,就可以带你穿越历史时空,去感知这块土地上几千年来的风云变迁。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读完了《母亲的望儿山》。其间,只觉心头阵阵发紧,几次泪湿。诸多感受,无以表述。四月阳光,煦暖热烈,金黄耀眼,深红浅红,恣情盛开……一切美好、感动洋溢心胸。
对于杨悦浦老先生,因缘际会,我是2015年从《昆嵛》上开始了解他的。一篇《我和养马岛的故事》,我感知到这位在北京生活几十年的老人,将自己多年来难以释放的对山东家乡的感情,移情于跟山东有关的每一个地方,甚至黄海之滨的牟平养马岛。一幅丈六匹的隶书《养马岛赞》内容大气磅礴,苍润振彩;书体古拙朴茂,静谧安详,其从历史、时代、人文多角度赞美了养马岛的灵蔚秀美,蕃盛昌延。何况杨悦浦先生当时已76岁高龄,为了创作多次探岛,其不辞劳苦、严谨务实、刻苦求真的精神,早已深深感动了我这个陌生的读者。
杨悦浦先生在老家招远农村生活了三年,7岁到9岁。他母亲就在他9岁那年去世。隔了44年后,才重归故里。他老家村北的那座“望儿山”,使他对家乡的情感和历史文化认知都变得真切起来,对于从事艺术的他来说,“望儿山”成为了他从事艺术的根基。后来他每年都要上一次望儿山。他的母亲就葬在望儿山。
《母亲的望儿山》这篇散文彰显了一位老艺术家对故土及其历史的深切关注。面对这块富有历史感的土地,作者思绪的触角不断延伸,从东夷之地的遥想,到2500年前孔子走动齐国的荣耀;从汉代古城遗留瓦片的捡拾,到搜寻清代县志;从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怀想,到日伪时期日伪军到乡村骚扰的控诉;从草民淘金的血腥,直至现代百姓的贫瘠、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及老家的红富士苹果的慨叹……作者深深体会着、感怀着孟子说的“父母之邦”的内涵。我也于字里行间发现了先生深言背后的隐情:人生是短暂的,人类的文明也是短暂的,并非永恒绚烂。像世上不存在永恒的花朵一样,世上所有生命,鲜活的,具体的,最终都要走向消亡。这种结论是非常令人痛苦的、焦灼的、忧虑的、惶恐不安的,但又是无可奈何的。
生命这个血肉躯体,非钢铁也,实在单薄,不堪折腾,不堪岁蚀,不堪岁月沧桑。如树叶不堪风霜,遽然凋零。个体生命的长度如此短暂,而相邻上下两环儿的生命,相持,相处,勾联的时间,就短乎其短!母子,相处相持的时间,不就是交叠的一瞬吗?不就是几个场面吗?先生感喟生命无常无恒,遽然飘零,虚幻与短暂!有叹,有哀,有痛,有惜!流露的难免是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
在中华民族历史大背景中,作者满含深情回顾了母亲短促的一生,只是通过几件和她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片断音容,但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节俭持家、贫苦无奈的中国近代妇女形象已跃然纸上。
作者对于家乡土地的感情,伤感而细腻,深情又浓重。他灵敏地捕捉身边的家乡风景细节,真挚地抒发内心澎湃的深情:望儿山,它是唯一可以让我的心在这里驰骋的空间,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地方能够像它这样在我的心里铸成了如铁的记忆。
历史如烟,往事并不如烟。在每一个离乡的游子心里,故乡,永远屹立。“望儿山”,成为了母亲的象征,上一代的生命在生生不息地延续。
是的,每一个游子心中都有一座“望儿山”!然而,“生生不息的土地啊,总是那样自然宁静,岁月把血迹和土壤又均匀地搅拌在一起,成为新生物的养分”。“世事沧桑难自料,人间至爱总飘零”。一座“望儿山”,我们不只感受到作者的温情与悲情,更感受到了一个爱家乡、爱故土、对这片土地深深怀忧、爱得深沉的赤子之情!
文章全文笔触平易、朴素淡雅。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以一座“望儿山”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
作者第四段至第六段细描了望儿山的风景,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
作者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不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
此文在叙事上以白描见长,抒情亦以素朴为本。“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
先生的文风古拙厚重,质朴简淡。这得益于先生几十年书画的浸淫。先生擅长油画、美术评论,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曾从事科普美术工作。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秘书处处长,《美术家通讯》主编、编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画《五主席图》《阅——无言的对话》入选第七、八届全国美展等。作品有《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迹》。出版有《门外絮语》《与历史同行——杨悦浦1994年至1997年美术评论文选》《走出旋涡——杨悦浦美术评论文选之三》。因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突出贡献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先生平时亦倾心书法,主要临习颜真卿、怀素,后专攻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和邹县四山刻石,心仪北朝朴茂拙厚、刚劲雄浑的书风。书法创作曾入选1995年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自1991年始在烟台、济南、武汉、贵阳、南京、北京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览。许多作品多次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北京晚报》《南方周末》《烟台日报》等报刊;《名作欣赏》杂志1994年第6期做了全面介绍,其书法作品更被人广泛收藏。
笔者特意搜寻了有关泰山经石峪摩崖《金刚经》的知识,了解到其书体在楷、隶之间,偶尔杂有一占篆意古拙朴茂,静谧安详,为历代书家所推崇;而邹城四山摩崖有论者尊崇其为“通隶楷,备方圆,高深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
先生为文,必定受其书法影响深远;先生之气韵,在作品中外化进一步衍射到了散文。隶书的质朴和简淡元素灌注其中,先生“古拙朴茂,静谧安详”之气度、情感以及胸襟已尽显此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