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9-22 06:27昂旺桑毛
人间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民族地区广西

昂旺桑毛

摘要:民族村寨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物,而民族村寨旅游更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广西是一个民族氛围浓厚、民俗事项丰富的地区,具备开展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有利条件。文章在阐述龙脊梯田景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广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从资源、品牌、利益协调、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广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民族地区;问题;对策;广西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91-02

民族村寨发展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民族村寨参与旅游其主要目的在于“旅游扶贫”,即以发展旅游业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经过多年发展,旅游業对于推动民族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作用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载体,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性强,建设美丽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大有作为。然而少数民族村寨大多数位于边远山区,其保护与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可谓是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民族特色村寨既是保护对象,又是发展资源。因此,根据广西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找出问题,制订对策,成为当前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研究对象描述

龙脊梯田位于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距龙胜县城27km,距桂林市80km。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是广西21个一级景点之一。龙脊梯田景区面积共71平方千米,其中最精华的梯田景区201平方千米。景区内梯田一般分布在海拔300m-1100m之间,坡度大多在 26°- 35°,最大坡度达50°。

龙脊梯田的旅游开发始于1992年,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在开发之前已经有零散的外国游客前去,龙脊景区经历了一个并不短暂的探查期和参与期,但是开发后经过几年的不稳定期之后在1999年就很快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接待数量以两位数猛增,目前仍然处于稳定快速的增长期。龙脊景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集中体现在文化遗产上。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有规模宏大的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梯田景观和壮族干栏式建筑群及建筑单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节庆风俗文化、歌舞文化、民族信仰文化以及民族自治制度“寨老制”文化等。梯田和民族建筑等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始终是游客认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者来龙脊的目的所在。

平安村是龙脊景区的核心景区,是游客来龙脊的必游之地。全寨共有180户,797 人。其中壮族占98%以上,90%以上都为廖姓壮族。这些壮族同胞自祖先于元朝开始,便世代居住在这高山上,是中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山地少数民族之一。该寨高耸在龙脊梯田的山梁上,是一大型壮寨,村寨保持传统的麻栏式木楼,全杉木结构,是桂北地区典型的高脚干栏型建筑,“之”字型的石板道把全寨各户相连。

二、民族村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没有实现互动

民族村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核心问题。通过对龙脊景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调查及案例分析,可以看到,这种互动还没有真正的实现。从宏观上来讲,对于全区的民族村寨资源虽然我们大致了解有什么,但结合旅游的开发从民族文化资本化的角度去分析民族村寨的研究还很欠缺,即怎么实现民族文化和旅游的互动有待深入挖掘和探讨。从微观上来讲,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还停留在狭窄的开发内容上,不外乎民族歌舞表演、服饰表演、特色饮食等,并且是各民族都津津乐道于此,从而造成旅游项目雷同,形成恶性竞争,反而降低了民族文化的价值,也不利于实现其经济价值。另外一方面,在实现旅游的经济价值的时候用于民族文化的保护资金不能到位,使二者的互动不能对等。

(二)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

利益问题是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焦点。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有政府、民族村寨、当地居民、开发商、旅游者、规划者。在桂林龙胜龙脊景区,这两年出现的当地居民、政府部门和旅游开发商之间的矛盾导致景区关闭的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这种利益协调机制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原因在于各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是不同的。尤其是当地居民的利益保障问题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显得尤为突出。随着旅游业的规模、数量、增长幅度和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以及社会参与程度的进一步扩大,民族村寨旅游所牵涉到的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也在不断的复杂化、矛盾化和冲突化。

(三)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矛盾突出

虽然,旅游的发展给民族村寨带来了环境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为了迎合旅游的开发而破坏民族文化或生态环境的现象更让人触目惊心。

1.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民族村寨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造成原有生态环境破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旅游业的发展,大量游客涌入,环境承载量有限,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是现代思潮的侵入,当地居民原有的敬畏自然的环保意识淡化。任何一个区域的环境承载量都是有限的,民族村寨在旅游发展中,应有效控制旅游人数,特别是生态较为脆弱的地方。民族村寨生态环境的破坏最重要的根源在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行为上,随着现代思潮的侵入,人们片面追求现代物质利益,无视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一些村寨为发展旅游业,大兴土木,不仅将村寨周边的树木砍伐,而且修建许多贴有瓷砖的“洋房”,破坏了原有的田园风光。

2.旅游文化资源只求开发,不求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最吸引消费者的地方,然而在旅游发展中,片面追求利益,很少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开发以来,龙脊梯田景区保水田的面积逐年减少,旱田的面积却在逐年增加。近两年保水田的面积只有将近10%,现在的平安梯田只有在春耕灌溉的那两个月能有梯田的壮美景观,其他季节绝大部分梯田都处于“有梯无田”的状态,保水田面积的减少对梯田景观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对于保水田的重要性,村民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一是耕作保水田比耕作旱田用工少;二是保水田不易塌方,能维持水田面积。龙脊梯田坡度大,几百年来依然基本维持原貌不能不说是保水田的功劳。然而,据常年耕作的村民反映,平均1亩梯田会有1至2分田塌方,有时甚至是反复塌方,但是及时恢复好,并不会影响日后的耕种。但是旅游开发以后,对梯田塌方的维护大不如从前,导致塌方现象愈演愈烈,部分梯田由于反复塌方又无人维护,已经成为荒坡。旱田的面积也在逐年扩大,2007年景区内有20至30亩的梯田改为种植红薯了。

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梯田与旅游用水冲突严重、生活污水对梯田的影响以及梯田维护程度的下降这三个方面。

三、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摸清家底,对广西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

广西民族村寨旅游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如今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但是与邻近的民族文化大省云南、贵州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纵观民族村寨的发展历程,云南在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民族村寨的普查,对全省的民族村寨进行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的调查,并形成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为民族村寨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贵州在民族村寨调查方面更是走在了前面,在80年代中期就印发了《关于调查民族村寨的通知》,并在随后《贵州省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门,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历史比较悠久、建筑具有特点、民俗具有特色的典型村寨,根据其科学研究价值报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不同级别的民族保护村寨。”在此前后,贵州省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民族村寨调查和“民族保护村寨”申报活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调查研究、认真论证的基础上,有效地保护了一批典型的民族村寨。

因此,开展从全区的范围内对广西的民族村寨进行调查和普查,为民族文化的保护提供保障,对于实现广西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

(二)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发展旅游业,可以说是西部地区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最有效、最快捷、代价最小的选择之一。但同时,由于民族旅游村寨规模小,初期市场宣传成本高,且往往地域偏远、投资环境不佳,再加上和当地及村民的关系协调难度大、经营管理成本高、政策制约等等因素,使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因而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很多资源不错的村寨要么还处在未开发的状态,要么对外名气很大,却一直处于原始状态,旅游资源远远没有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应有的实惠。所以说,理论界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创造更好的舆论和政策环境,各级政府加大内外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的可进入性,制订更为宽松的投资政策,旅游部门在规划制订以及整体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广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应该是当前需要各方予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民族地区广西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