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新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文化的竞争。我国各地旅游业在开发文化品质的旅游产品中,碑林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中形态各异。在借鉴和思考几大碑林发展的基础上,对峄山建设和发展碑林做出深刻分析和思考,为峄山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文化旅游;碑林;儒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5-000-01
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形势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游客对景点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景点能够增加文化内涵,在游玩中获取知识。碑林这一古老的形式为挖掘、弘扬峄山和邹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丰富旅游内容提供了载体。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国翰园碑林和黄河游览区碑林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也为峄山建设和发展碑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一、基本情况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展示和研究古代碑石墓志及石刻艺术品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面积319万平方米,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它的形成和发展跨越了900多年的历程,逐步成就为今天全国最大的碑石博物馆和书法艺术圣地。西安碑林的特点是馆藏文物数量多,体量大,门类专,价值高,文化艺术内涵博大精深。但碑石过于集中,观赏场地狭小,缺少现代作品,形式比较单一。
中国翰园碑林是开封市供销社退休干部李公涛发起创建的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座民办公助碑林。1985年8月份开工,碑林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近3700块碑。碑刻作品主要有书法、绘画、篆刻三大类,以书法艺术为主,集诗、书、画、印之大成,系列表达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发展史,从殷商甲骨文开始,每个朝代著名书法家的代表作都有。中国翰园碑林的特点是,碑刻的承载方式采用碑廊形式,碑石镶嵌在碑廊之中,只有碑阳,没有碑额、碑侧和碑阴,碑林风味不浓,碑刻由收集历代名家名碑名贴复制而成。
黄河游览区碑林自1984年开始建设,由于资金一直未到位,碑石只是倚靠在一片空地的石凳上,未建成真正意义的碑林,让人感觉半途而废,实在可惜。
二、峄山碑林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风景区内建设碑林国内还是不多的,邹城是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儒家文化国际地位很高,峄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峄山风景区要建碑林,就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不能破坏自然景观。峄山碑林内容不能仅限于与峄山有关,凡是与孟子、邹城有关的诗、词、文、赋及绘画等均可刻入碑林。数量不一定多,要有精品,不要太集中,布置在游览线路中,做到一碑一景。征集墨稿标准要高,宁少勿滥。
三、对峄山发展碑林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峄山风景区建碑林要因山就势,碑石不要太集中,移步异景,让游客边游览自然景观,边观赏碑刻,既不觉得累,也学到了知识。
(二)景区地域相对比较开阔,碑石的碑额、碑座、碑侧等都要齐全,要有四面刻字的碑。
(三)碑文形式要把不同时代的文字形成和书法发展史充分表现出来。
(四)征集现代作品时,要征集那些已经被人们认可的缺少争议的作品。
通过对比和借鉴,结合峄山实际,我认为在峄山建设碑林是可行的,并且很有必要。因为峄山风景区具备建设碑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在这里不仅可以从一块块石碑中细品文化、感悟历史,同时又可以欣赏峄山奇石,无疑会使这座名山更加令人神往,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峄山乃至邹城的知名度,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傅爱国.人造“碑林”之风可以休矣—关于当今旅游发展兴建“碑林”热现象的反思[J].巢湖学院学报,2006,8(4):50-54.
[2]成建正.碑林的定位与发展[J].碑林集刊,2004.
[3]高伟.峄山旅游的空间开发实证研究[J].商,2014(24):223-224.
[4]邢忠强.对建设和发展碑林的几点思考[J].碑林集刊,1994.
[5]杨彦新.峄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月刊,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