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少数民族预科贫困生资助工作研究

2016-09-22 16:24许瑞卓马力国策任强
成才之路 2016年23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贫困生资助

许瑞卓++马力++国策++任强

摘 要:民族院校预科贫困生相对较多,针对这样的特点,需要有一条特殊而有效的资助途径,借助于国家、社会、学校及学生本人各方面的力量。国家应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社会应给予理解关爱,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贫困生要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民族院校;贫困生;资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17-0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普及型、平等性、融合性的一种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这种形式,给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子女提供接受教育和增长知识的机会。近年来,随着学校预科生的增多,来自于民族地区学生数量也在增加,而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于偏远的山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相差悬殊,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学生跨地区读书的经济负担加重。因此,关注预科贫困学生,做好预科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将有助于实现助困育人的长远目标。

一、民族高校预科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预科贫困生资格认定缺乏合理机制。学校培养的预科生来自于全国13个省市,既有来自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生,又有来自于内陆沿海地区的学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许多不均衡的现象,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也大相径庭,各区域对“贫困”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使得在预科教育工作中,很难有明确的界限来划定贫困生的统一标准。因此,在开展实施资助工作中,只能依赖于预科学生在开学之初携带的贫困证明和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有的地区学生来到学校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份贫困证明,这些贫困证明的资料都是学生单方面出示的,难免会出现一些虚假现象。因此,学校会根据学生出示的证明,做好进一步的确认工作,这就需要辅导员老师逐一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核实。这样一来,加大了工作时间和成本,而且少数民族学生生源分布广泛,贫困人数较多,开展贫困资助工作难以周全。有的贫困生由于自卑心理,把贫穷看成是一种耻辱,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明明经济困难,但在公开场合却花钱很大方。还有很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对国家的这种资助政策了解甚少,缺乏一种争取意识。因此,有很多贫困生得不到资助。以上这些都是实际存在、却难以一步解决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对预科贫困生的资格认定。

(2)预科贫困生很难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虽然说民族预科属于民族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只是其特殊的阶段或预备形式。另外,预科贫困学生具体可以享受国家哪些资助政策,《高等教育法》《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教育部2005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管理规定》,都没有明确规定,只笼统地规定参照正规在册普通高校学生。预科学生的学籍具有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因此,在各学校开展预科教育管理工作中,预科教育学院很难为贫困生争取国家助学贷款。

(3)资助方式的无偿性。目前针对学校民族预科贫困生提供的资助政策有“奖、助、补、勤”。学校奖学金、困难补助、2014年开设的预科国家助学金都属于无偿性资助。同时,由于预科国家助学金金额大,对其他非贫困学生也是一种潜在的利益诱惑,往往会引发非贫困生对助学金的申请,容易助长学生投机行为,导致日常资助工作产生不公平的现象。有的学生会有心理依赖,在之后的每次资助工作中,会出现“等、要、靠”的思想,也增加了日常资助工作的难度。这些无偿性资助使得学生享受到了国家的帮助,但是资助过程缺乏学生自立意识的培养,同时强化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弱势意识,造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怪像”也在无形中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

(4)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民族高校贫困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学生日常生活困难的一种良好途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在各岗位还能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但是我国目前的各大民族院校勤工助学岗位供给较少,只能满足一小部分贫困学生的需求,由于预科贫困生来自于边疆民族地区,综合素质相对本科生较差,只能从事一些事务性、劳务性和服务性的工作。而在这有限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中,导致预科贫困生很难得到勤工助学的机会,也很难达到助学的目的。

(5)缺乏对预科贫困生的精神资助。当下,高校有关部门的资助工作很多仅限于物质资助,普遍存在着只“助困”不“育人”的现象,缺乏与之配套的心理辅导。预科很多贫困生来自于边疆农村地区,由于其生长环境与内地大学生活环境的差异,很多同学自尊心强,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家庭贫困,担心被其他同学瞧不起,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在课上、课下,学院和社团等活动中,都表现得极其不积极。他们自卑心理较强,担心自己比不过其他学生,总是特立独行。因此,对贫困学生团结互助、友爱诚信教育至关重要。

二、完善高校预科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科贫困生认定体系。第一,要保证学生提供的生源地证明材料和家庭经济调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通过与申请人家庭所在地的相关职能部门联系,证实材料的真实情况。同时,加强对生源地证明材料弄虚作假的惩戒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规范生源地的认证工作。第二,增加对贫困生认定后的关注力度,通过班委、宿舍同学,调查了解其日常经济状况及消费水平情况,与学校后勤管理中心合作,对申请人每月在学校食堂消费情况做分析。另外,学校每年寒暑假举行辅导员家访活动,对贫困学生的家庭进行实地走访,了解贫困学生家庭实际状况,切实保证贫困资助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分配给确实有经济困难的学生。

(2)让预科贫困学生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在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中,助学贷款被认为是解决贫困生上大学难的最有效方法。然而预科贫困学生始终无法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因此,国家应从立法上明确预科生身份和地位。预科阶段的贫困生在政策上的困境强化了其经济上的贫困,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状况,在法律、法规上明确预科生的身份、地位及待遇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国家可以通过专门立法、细则解释等途径对现行民族预科教育的法律、法规依据加以补充和完善。

(3)拓宽预科贫困生勤工助学渠道。预科贫困生多来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比于本科生基础差,学习任务又重,预科贫困生刚来学校只能从事一些事务性、劳务性和服务性的工作,与本科生竞聘勤工助学岗位不具有优势。因此,学校拿出专门经费,开设勤工助学岗位,让预科贫困学生投入到勤工助学岗位工作中,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增加了与老师和同学沟通的机会。学校根据相关政策所提供的贫困资助是有限的,而作为有劳动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勤工助学来增加自己的经济来源,有利于克服心理依赖性,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生活意识。

(4)加强预科贫困生的心理和精神资助。学校对于预科贫困生的资助不能仅注重经济方面,更应该注重心理和精神资助。首先,应该培养少数民族预科贫困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帮助学生摆脱心理负担,正确对待贫困。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利用少数民族预科生能歌善舞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让贫困生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为学生营造安全、健康、宽松的感知与支持环境。第三,加强对预科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及时沟通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预科贫困生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加强贫困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三、结束语

民族院校预科贫困生相对较多,针对这样的特点,需要有一条特殊而有效的资助途径,要借助国家、社会、学校及学生本人各方面的力量。国家应给予政策倾斜支持,社会给予理解关爱,学校给予高度重视,贫困生要提高自身素质。总之,民族高校预科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工作者不断探索。要探索出一条资助贫困与育人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预科贫困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汪青松.精神富裕视域中的高校贫困生扶助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9).

[2]张广君.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定位、基本属性及其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

[3]林斯旺.高校特困生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4).

[4]乌丽亚·米吉提,林锋.预科阶段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困境与扶助探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0(01).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