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絮满城忆英魂

2016-09-22 06:27贠淑红
雨花 2016年9期
关键词:蒋介石革命

贠淑红

5月的金陵城已经热将起来,艳阳高照,杨柳絮漫飞,像下着一场永不飘落的细雪。这细细的团团的飞絮让人将口鼻掩起来,小心地呼吸,生怕被其侵入喉腹引起不适;人们要躲着它们,东郊的紫金山是最好的去处。出中山门沿着浓荫笼罩的公路一直向里深入钟山腹地,两旁的民国人事迎面而来,廖仲恺何香凝之墓园,正气亭,美龄宫,中山陵,灵谷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等等;这些地标名称背后所藏的救国图变、征战交锋、慷慨气概,随着树荫缝隙间倾泻而来的光带明灭跳跃,鲜活却又无比静穆。国民革命在这浓密的钟山山林间滤去了期间的血腥和背叛,留下了今时的敬仰与纪念;这份纪念被刻成千千万万精致的石雕花环,有一份,永远地摆放在了灵谷寺东侧邓演达烈士的墓碑前。

1895年3月1日,邓演达出生于广东惠阳永湖乡。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节节败退,4月1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个新生的尚在襁褓中的婴儿,生于社会动荡、风云际会之时,不幸哉?幸哉?俗语常说乱世出英雄,少年时期的邓演达在深得革命风气之先的广东耳濡目染、立志从戎报国;从广东陆军小学堂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数十年的系统学习和期间的战争磨砺,邓演达成长为一个英勇善战的年轻将领。

1911年武昌起义后,16岁的“陆小”的学生邓演达就被任为教官,负责把民军训练成正规的革命军,这在当年军中一时传为佳话;稍后他又随广东革命军挺进皖苏,参加固镇、宿州两个战役击败北洋军;及至1920年,从军官学校毕业的邓演达已经能够独立征战了,后在1922年对陈炯明的平叛战争中任先锋,重新夺回广州控制权。此时邓演达才刚刚年满27岁。邓演达突出的军事才干深得孙中山赏识,而他对革命的忠诚更深得孙中山信任。孙中山曾赞誉说:“干革命有两达,革命有希望。”这“两达”之一即是指邓演达(另一人是张民达)。不错,山河颜色突变中,满腔热血又胸藏甲兵的青年才俊邓演达正是革命成功的希望之所在。1926年邓演达被任为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资料显示在同年攻打武昌的战斗中,邓演达在最前线——宾阳门外的长春观指挥作战,当时一颗子弹从他左肋旁穿过,打中坐骑的头部,马立时委顿在地。这着实是枪林弹雨下的侥幸,但同时也见证了邓演达身先士卒、置生死于度外的英勇。

然邓演达不仅仅是骁勇善战的一介武夫,只懂带兵打仗,不问目标方向。他追随孙先生,年轻的头脑里也时刻思索着革命的道路走向。邓演达出生在农村贫寒家庭,对农村、农民的熟识使他深刻意识到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竭诚拥护孙中山的国共合作政策,在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后积极团结注重农工的共产党力量。他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问题解决了,就解决了中国问题的80%,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土地问题。多年后毛泽东回忆时,还曾不无感慨地说:“大革命时代做农民运动,陈独秀、彭述之不同我合作,倒是邓演达肯同我合作。”正是出于思想上的认同,邓演达积极协助共产党人士组织工农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与毛泽东进行着密切的合作;可以想见,这些动作将必然导致他与蒋介石一方渐行渐远,两者的分歧在孙中山逝世之后愈来愈大。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发生后,邓演达即意识到蒋介石意图对外反共对内独裁,立即严厉斥责蒋介石背弃总理遗志,此时的蒋介石仍将拉拢邓演达,7月仍以邓为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但是到第二年的“迁都”之争中,耿直的邓演达彻底与蒋介石“分手”,发文斥责其背叛革命捞取私利。不久便发生了清党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邓成为蒋通缉单上的一个名字,愤懑之下去国离乡。

邓演达与蒋介石的分裂是国民党内左右派分歧斗争的必然,是不同思想道路必然的分道扬镳,这中间全无半点私利考量。期间蒋介石也曾写亲笔信许其“总司令部参谋长”,但却遭到邓的断然拒绝:“对校长并无别意,惟照他那样的领导革命,永久不会成功,只有照我的主张贯彻三大政策的执行,与一切老朽昏庸和官僚政客划清界限,严整革命阵容,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如校长能做到这点,我仍当受他的领导,当与不当参谋长,无关轻重得失。”邓演达不为个人利益而矢志拥护孙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当他看到蒋介石清除捕杀共党人士,内心的激愤毋庸置言。文武双全的邓演达一面著文抨击,一面则组织起30余万人的讨蒋大会。1927年之后的中国革命笼罩在白色恐怖的高压之下,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这一方针在之后的历史实践中证明其正确有效性,邓演达的思想与之不谋而合。出走欧洲休整后的他于1930年5月秘密回国,首先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以“第三党”重整旗鼓,主编《革命行动》,提出“平民革命”理论,主张在中国建立以农工为中心的平民政权;同时,他利用自己在黄埔学生中的巨大影响建立起“黄埔革命同学会”,笼络一至六期黄埔学员达6000多人,远超过蒋嫡系组织的“黄埔同学会”。邓演达的系列动作,从那些已微泛黄的文本资料上来看,不过是一串串并不算遥远的日期和一个个历史的名词,但对于一个35岁的少壮将领来说,那是他继承总理遗志、实现救国图存革命理想的全部赤诚努力;对于积重难返的民国社会来讲,更是一位赤子团结民众、不断寻求解放的探索之路。穿过八十余年的岁月往回看,我们能够感受到邓演达不惧枪林弹雨、更无畏蒋氏强权,敏于思索、团结农工,誓死捍卫革命正途的那份不可动摇的忠贞。

忠贞的邓演达与蒋介石势不两立,而他一呼百应的威望与能力,单就“黄埔革命同学会”为主体的军事力量就足以引起蒋介石的忌惮,最终被其痛下杀手。资料记载,1933年,国民党陆军上将刘建绪曾在庐山问蒋介石:“委员长百年之后,谁能代替你?”蒋介石答:“能代替我的人已被我枪毙了。”时在座皆知其指邓演达。一个能被蒋介石视为威胁拉拢不成则暗枪除之的人,必定文韬武略,天下无二。有人说邓演达若非早逝,中国革命的格局也许会是另一番模样。但1931年11月底,时年仅36岁的邓演达因叛徒出卖,被蒋介石的侍卫长枪杀于金陵麒麟门外。麒麟之才陨落麒麟门下,宋庆龄闻之亦不禁勃然大怒,亲找蒋介石索人,然而斯人已逝,英名空存。

其实邓演达被捕后并非没有自保的机会,最后时刻蒋仍派人劝和,许以副总司令之位,但他却仍是严词拒绝:“我要为中华民族维护正气”!慷慨凛然中似少了一些政客的权宜与变通,多了一份书生意气;他辞拒蒋的招揽,同时也毅然放弃出逃的良机,当时有个侦察队班长愿冒生命危险盗取钥匙与邓同逃。可邓演达说:“我与大家一同被捕,有我在,一切由我负责,我万一逃脱,蒋必杀大家以泄愤。”邓选择蹲守监狱竭力保全同志,或是他尚未估计到蒋会对自己下手,“愿做白发囚徒”,大不了是把牢底坐穿。只是外围的气候已非其所估,“九·一八”之后的蒋介石外有民众抗日请愿之迫,党内有汪精卫、孙科、李宗仁等势力分裂的困窘,面临引咎“下野”;下野之前,蒋介石是绝不会给“能代替自己”的邓演达出狱翻身的机会了。正年富力强、刚直坚贞,仅仅回国一年多便军政两下声誉日隆的邓演达,在他本该力挽狂澜施展抱负的时间里,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英雄之歌,着实令人敬佩而叹惋!

5月时节里杨柳飞絮萦萦绕绕,高大的行道树已绿荫如盖,悬铃木的褐黄果毛也夹杂其中,高楼错盘,人车不息,一派俗世繁华。人们在各自的生活中或意气风发或斤斤计较或蝇营狗苟,似乎早就淡忘了为今日之安宁而付出一生热血和生命的那些仁人志士。我们把他们放进纪念馆里,刻在纪念碑上,记在烈士志传里,甚至筑茔修域,深藏于茂林腹地;唯独精神生活上我们却在一点一滴地排挤出他们。此时,傅雷先生的一段话不禁从心底浮出:“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在现实房价学区等等的高压下,多少人都弓腰驼背,或“躲进小楼成一统”,或觥筹交错间中庸苟且;而“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我们检视邓演达短短一生,他忠勇兼顾、义字当头,始终凛然站立,将自己树立成一个后世敬仰的精神标杆!飞絮如雪,英魂似絮,漫天盈地。伫立在中山陵东侧苍松翠柏环绕的邓演达墓碑前,像照着一面心灵的镜子,内心不由得升起一种气概:摒弃浮华萎靡、卑怯与小智小慧,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做一个立正行端的“人”。

猜你喜欢
蒋介石革命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机械革命Code01
中国的出行革命
呆若木鸡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