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摘 要: 《上尉的女儿》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部反映农民斗争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普希金在这部作品中以18世纪后期的俄国为历史背景,从普加乔夫农民起义着手,刻画了起义领袖普加乔夫及其他一系列人物形象,真实再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百态,是一部优秀的叙事作品,也是俄罗斯文学中第一部描写农民斗争的现实主义作品。
关键词: 普加乔夫 农民起义 《上尉的女儿》
18世纪后期的俄国处于一个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时期,封建农奴制行将崩溃,资本主义关系日趋形成。在俄国国内,沙皇专制统治和贵族的压迫剥削使得农民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际方面,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社会变革一触即发。
《上尉的女儿》这部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中明线是青年贵族军官格力涅夫的个人生活经历及其与白山司令之女玛利亚的爱情故事,而暗线则是普加乔夫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普加乔夫无疑是整部作品的真正中心人物之一。然而普希金的高超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描写普加乔夫的起义,而是将格力涅夫与普加乔夫的三次会面串联起来,再现了1773-1775年俄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普加乔夫农民起义,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起义领袖普加乔夫及其他一系列人物形象。本文拟从格力涅夫与普加乔夫的三次会面着手,分析普加乔夫这一人物形象,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普加乔夫农民起义的意义和整部作品的主旨思想。
一、暴风雪夜初相识
初出家门离开父母闯荡的格力涅夫身上带着一股贵族青年所特有的狂放与不羁。在车夫告知即将有一场暴风雪之后,他仍执意夜间赶路。结果,不出意料,“风怒吼起来,风雪狂舞,那风带着愤怒的腔调狂叫,好像是一头凶猛的野兽”。格力涅夫一筹莫展,正在之时,他幸运地邂逅了一个神秘的指路人,“他四十岁上下,中等身材,瘦瘦的,肩膀宽宽的。他有一把黑黑的大胡子和两只亮闪闪的眼睛,他的脸上有种一种非常愉快狡黠的表情……”。——这就是格力涅夫对普加乔夫的第一印象。普加乔夫在暴风雪之夜向格力涅夫伸出援助之手,冷静而又机智地帮助格力涅夫摆脱了困窘。善良的格力涅夫深知做人应当知恩图报,于是在第二天分别时,欲赠普加乔夫一些东西作为报答。但无奈,老实淳朴、处事谨慎老仆萨维里奇掌管着账目。于是格力涅夫便将自己几乎全新的兔皮袄赠予了普加乔夫。普加乔夫也是性情中人,在向格力涅夫鞠躬致谢之后,两人就此告别。至此,格力涅夫与普加乔夫的第一次会面也接至尾声。然而暴风雪夜的初次相识并不是他们缘分的终点,这次“患难与共”的经历为后来格力涅夫与普加乔夫的再次相见埋下了伏笔。暴风雪夜初相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沉着冷静而又不乏机敏的侠客义士普加乔夫的形象。
二、白山聚首报恩情
格力涅夫在白山要塞入职之后,与上司米罗诺夫上尉一家相处融洽。一开始,格力涅夫与说话虽然有些尖酸但十分有趣的近卫军军官什瓦布林走得很近,但两人都对上尉的女儿——美丽善良的玛利亚暗生情愫,因此昔日好友竟成了水火不容的“情敌”,二人的友谊也在一场为争夺玛利亚的决斗中产生了裂痕。决斗过后,二人虽然表面上云淡风轻,若无其事,但是,彼此心中都在各自盘算。
当时俄国国内矛盾重重,战事一触即发。各个要塞的不断失守,似乎是起义军对沙皇军队的赤裸裸的挑衅。“普加乔夫的计划是夺取奥伦堡,占领喀山,而后再进攻莫斯科和彼得堡,在那里即位,从而统治整个帝国”。普加乔夫来了,这个消息响彻在整个白山要塞,“司令说,要发起猛攻了,就在这时,想起可怕的呼喊声和呐喊声,暴徒们飞跑着向要塞冲过来”。与普加乔夫起义军高昂的士气相比,胆怯的驻防部队却按兵不动。最后,白山要塞成了普加乔夫的“盘中餐”。沦陷后的白山要塞俨然是另一番天地;普加乔夫在司令家的台阶上身着绣金的哥萨克大红袍,威风凛凛;广场上竖起了绞刑架。老上尉和上尉夫人都未能幸免。格力涅夫也被五花大绑,站在绞刑架前,默默等待着自己的命运。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仆人萨维里奇扑通一下跪倒在普加乔夫的脚下,为主人格力涅夫求情。正是这一跪,使得普加乔夫突然认出,眼前这个贵族军官正是在暴风雪之夜与自己“共患难”并赠兔皮袄相赠的好心的青年。格力涅夫此时并没有认出眼前这个“暴徒”,这个“狂妄自大的、自封的皇帝”就是那晚给自己指路的神秘人物。格力涅夫坚持着自己的立场,拒绝亲吻这个妄自尊大的“皇帝”的手。但是普加乔夫却给手下打了个手势,把格力涅夫放了下来。尽管如此,格力涅夫在面对普加乔夫时,仍然语气坚定地说道:“我的命在你手里,你要是放了我,那谢谢你;你要是杀了我,上帝自会审判你。”不知是格力涅夫的坦诚打动了普加乔夫,抑或是普加乔夫铭记着暴风雪夜晚的恩情。他挥手示意,让格力涅夫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去留。在白山要塞的再度聚首,其实是格力涅夫与普加乔夫真正意义上的相识。在这一次的会面中,二人的阶级立场迥然有别,一目了然:一个是效忠于女皇的贵族青年军官,一个是农民起义的领袖。白山的再度聚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
三、再伸援手促姻缘
《上尉的女儿》这部作品的明线是格力涅夫与玛利亚的爱情纠葛。在白山要塞被攻陷之后,虽然上尉和上尉夫人未能幸免于难,但是上尉的女儿玛利亚却在神父和神父妻子的庇护下逃过一劫。这里我们不免要提到曾与格力涅夫交好、后来因决斗而陡生间隙的什瓦布林。在白山要塞被攻陷之后,什瓦布林便投靠到了普加乔夫的麾下。但是什瓦布林对玛利亚仍不死心,他要挟她,若不答应嫁给他,就向普加乔夫告发她的真实身份。走投无路之时,玛利亚向格力涅夫求助。格力涅夫接到消息便立即动身前去解救玛利亚。途中被普加乔夫的军队截住,无奈之下格力涅夫向普加乔夫“求助”,称他后者的手下什瓦布林欺辱自己的未婚妻。普加乔夫当即决定和格力涅夫一同前去问个究竟。当格力涅夫、什瓦布林、普加乔夫三人聚在一起时,普加乔夫质问什瓦布林到底是怎么回事,什瓦布林恼羞成怒:“格里尼约夫也在骗您,这姑娘是打下这个要塞时绞死的米罗诺夫的女儿!”听到这里,格力涅夫也不甘示弱,据理力争。普加乔夫似乎被感动了,对格力涅夫和玛利亚说道:“该杀就杀,该宽容就宽容,你带着你的美人走吧,愿上帝保佑你们恩爱和睦。”就这样,普加乔夫再度伸出援手,促成了格力涅夫与玛利亚的这桩美好姻缘。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那个高高在上、冷酷残暴、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普加乔夫,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疾恶如仇、善解人意、充满人情味的普加乔夫。
四、结语
《上尉的女儿》作为一部著名历史爱情小说,与人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小说的编年体写法不同,对声势浩大的普加乔夫农民起义运动不是从正面直接加以描绘,而是从侧面间接叙写。在作者的刻画中,我们看到:一方面普加乔夫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他代表和维护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反抗的是贵族专制和封建统治,这一点揭示了其农民起义的实质,另一方面普加乔夫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人情味的人,他遇事冷静机敏、性情乐观豪迈,并且知恩图报。这是他之所以能领导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并深得群众拥护的主要原因。
总之,普加乔夫及其率领的农民运动在当时有力推动了俄国农民运动的发展乃至俄国社会的进步,在俄国历史乃至世界农民解放之路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雪松.《上尉的女儿》的人物刻画特点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5.
[2]普希金,著.孙用,毕慎夫,译.上尉的女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3]徐云霞,韩承文.普加乔夫起义[J].河南师大学报,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