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刘 畅
动漫启示录
——论电视动漫节目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王 敏 刘 畅
刘 畅,女,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原理方向研究。
电视动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电视动漫所面对的也是较为特殊的对象,作为绝大多数动漫所面对的特殊消费对象儿童而言,由于其正处在人生极其关键的成长阶段,任何外界干扰与影响对儿童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电视动漫无小事。儿童期是最为关键的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注意力、语言、思维、情绪等诸多方面都尚未成熟,道德、教养、生活、行为、人格、气质等各方面的可塑性都非常强,在这样一个既极其敏感又极其特殊的发展阶段中,由视觉感知所带来的形诸于电视动漫的刺激对儿童的影响可谓是令人喜忧参半。
(一)稳定情绪与增强注意力
不可否认的是,电视动漫的确能够给儿童带来莫大的乐趣,同时,也能够成为儿童不稳定情绪出现之后的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干扰因素,这种有效干扰使得儿童能够较快地进入到情绪平稳的观赏过程之中,对于调适情绪与淡化心境有较大的益处。电视动漫的吸引力对于儿童而言远比书本等其他知觉吸引更强,这种吸引力的另外一个益处就是可以起到注意力调节作用。众所周知,儿童较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于一件事物上,这使得儿童的定力较成年人要差很多,电视动漫这种儿童娱乐或消费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增强儿童注意力的效果,有助于帮助儿童不断提高注意力的稳定性和范围。
(二)教养养成与语言学习
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养,教养决定了儿童未来能否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比如日本电视动漫《哆啦A梦》就充分实现了对儿童教养的逐渐养成,每一段故事情节都有一个恒定的是非善恶分明的主旨,并且其中的对白都是经过仔细斟酌特别适合儿童的,其中的主角个性纯真善良,处处不忘与人为善,能够主动做到助人为乐,其中的奇思妙想更是对于开动儿童的脑筋,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分有益。[1]
好的电视动漫还可以起到语言教化的作用,优美的词汇与正确的语言发音都可以拓展儿童的语言认知,还可以扩充儿童的词汇量,同时,更是为儿童带来了一个电视动漫中的语音与影像匹配的认知教育场景与环境,尤其是电视动漫中的形象化语言与形象化事物的对照,还能提高儿童的读图、认知、形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三)综合方面的有益影响
从综合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看到,好的电视动漫能够为儿童塑造理想的典型人物,使得儿童能够在未来的生活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场景模拟与再现,向电视动漫中的人物学习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行为方面可以学习电视动漫人物落落大方的行为举止,严谨的为人处事方式,符合常识的基本礼仪以及认真的行事风格;在气质养成与修养方面,可以学习电视动漫人物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人格塑造方面,可以学习电视动漫人物健全的人格;在心理素质方面,可以向电视电动漫人物学习其全面均衡的心理素质,最终成就健全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与健全的心理素质对于儿童未来成长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未来时代,健全的人格与健全的心理素质可以让儿童的人生更积极、更快乐、更自信。
(一)视觉受损与认知受限
人类是“视觉动物”,对于视觉刺激的反应最为敏感,电视动漫画面色彩丰富,加之增强的音效更是使得这种刺激远胜日常生活与学校教育,对于儿童而言,这样的过度视觉刺激显然过于强烈,过于强烈的刺激必然会给儿童尚未成熟的视觉知觉带来无法承受的负担,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视觉瘾性刺激,同时,过长时间的收看动漫节目也对视力有严重损伤,事实上,低幼每天超过15分钟即会对视力造成极大的不可逆伤害。根据调查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儿童接触电视的频率和时间正在快速增长,1-3岁的儿童已经对电视产生一定的兴趣,但由于此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平均在半个小时以内,电视媒体对其影响程度有限。4-6岁的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大多达到2个小时,这是成人平均看电视时间的2/3。7-14岁的中小学生对电视节目更是痴迷,看电视的时间平均为3小时,周末甚至增至4-5小时。[2]如此大量接触电视时间,势必会造成儿童视力过早衰退,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电视动漫节目是一种视听结合的媒体,具有非常丰富的视听图像和声音,观众只需要被动的接受信息,不需要主动的思考,不能与媒体发生互动。长此以往,会消弱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对儿童的行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导致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迟缓甚至影响到智力发展。
(二)语言的不规范和阅读困难
目前,我国的电视动漫节目部分引进日韩,配音方面是我国港台地区的配音,长时间的观看,处于口语敏感期的儿童,很容易习得一口港台腔,并把其当作模仿的时尚,难以形成规范的普通话发音。[3]
广州市儿童学习能力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对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的测试研究,其中一项是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抄写一篇短文,结果发现大多数儿童只能完成测试标准的一半左右,甚至更低。研究者认为,伴随电视成长的一代儿童较习惯于接受视觉图像,而不太习惯文字阅读与理解,导致一些儿童无法完成需要手眼协调的抄、读、记等书写技能。[4]
(三)人格缺陷与攻击性行为的增多
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的任务,如果任务完成较好,就成克服本阶段的危机,建立良好的人格,否则将形成不良的人格,影响下一阶段乃至终生的发展。陪伴在电视动漫节目中成长的一代,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与动漫人物相处,无时间培养自理能力,没有精力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更有甚者缺乏人际交流与沟通,形成被动、冷漠、懒惰、自私的人格特征,严重者形成人际交往障碍,严重影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一些动漫节目内容使得儿童在生活方面表现为消极的人生态度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更为严重的是,一旦这些行为习惯养成则会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较为严重的人格缺陷,使得儿童在气质方面有失优雅,在基本礼仪方面有失风度,在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事方面火候欠缺。还会令儿童积累不健全的潜意识从而形成不健全的心理状态。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成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进行模仿。儿童的天性是模仿。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电视动漫人物行为很容易引起儿童的模仿。2007年2月,各卫视频道热播的《虹猫蓝兔七侠传》因传播暴力内容而遭到禁播;2013年4月,儿童模仿《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的灰太狼把同伴困在树上烧死;法院认为涉案影像制品存在暴力情节和画面误导未成年人模仿,动画片公司被判担责15%。2013年10月12日的《新闻联播》报道中指出,央视动画责任有限公司等十家动画制作机构,央视少儿频道等十大动画播出机构,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全行业承诺不制作、播出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这两部动画片由于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而被点名。[5]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容易把看到的当做模仿对象,很容易把想象与现实相混淆,以致模仿暴力行为和粗俗言语,攻击性行为增多,严重者走上犯罪道路。
(四)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淡漠
儿童长时间观看动漫节目,可以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和淡漠。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0—1.5岁是儿童安全感形成的阶段,同时也是亲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期。把婴儿交给电视“保姆”,会严重影响婴儿的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有些儿童放学后就看动漫节目,到吃饭时间不吃饭,到睡觉时间不睡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大大减少与父母交流谈心的时间,淡化了亲情。[6]美国儿科学会一直劝告父母,不要让两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建议两岁以上的儿童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小时。
儿童之间的共同的兴趣是儿童愿意相互交流,从而加强彼此的认同感而建立深厚的友谊。但是过度地接触电视动漫,一方面减少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另一方面疏远了儿童与同伴的交往,阻碍了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7]
(一)扶正观念与文化发展
我国的动漫产业与国外的动漫产业不仅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而且还存在着巨大的人文差距,我国的动漫产业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高投入低社会效益等较为严重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动漫产业完全无视儿童成长阶段,以及健康成长所需元素,动漫作品过度粗制滥制,广泛存在着核心价值观缺失、世界观扭曲、人生观晦暗等负面问题,这些问题必将对一代乃至数代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幻灭式的打击。因此,观念扶正是我国电视动漫未来发展的必由之途。正确的三观能够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化健康也是我国电视动漫产业存在的严重问题,文化的亚健康态必然会带来儿童三观以及心理、人格等方面的严重问题,这些负面影响必须在未来尽快地加以纠正,并进行扭转,在树立正确三观与文化健康态下实现我国电视动漫产业的良性循环。
(二)植入认知与学习体验
儿童成长是我国的国运所系,因为儿童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在未来真正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柱,而目前我国无论是动漫节目还是动漫产业,普遍存在着被轻视或被忽视的严重倾向,只将动漫当作一种附庸看待,这种轻视或忽视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严重失衡,最重要的失衡就表现在对于电视动漫约束的无力上,这就使得良莠不齐的电视动漫得以大量充斥荧屏,为我国儿童带来了极大的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我国电视动漫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建立起明辨是非,明辨善恶,明辨美丑的基本电视动漫发展原则,在电视动漫中更多地植入类似阅读的认知过程,诸如将其中的某些适合儿童认知的字词以特写形式展示在荧屏,让儿童有机会进行体验式阅读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再现书写过程,教儿童正确的运笔成字的过程。
(三)健全人格与心理素质
给儿童再多的财富都不如将其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全心理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达成这一目标显然必须依靠广大电视动漫人的齐心协力。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支持已经为达成这一目标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在这种大前提下,更需要创意部门与制作单位精诚团结,多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有益人生的电视动漫素材,将人生哲理寓于故事之中,在故事中为儿童提供沉浸于其中的对人生态度、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处事原则、人格尊严、心理素质等的充分感受与感知,使得儿童能够以电视动漫中的人物为榜样,从而养成良好的社会教养,锻造出健全的人格与健全的心理素质。电视动漫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未来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工程,这一工程更需要倾尽全副心力,任何单纯以利益为主要诉求的电视动漫都不应出现在电视的荧屏。
电视动漫节目对于儿童成长有利有弊,通过对其中利弊的分析,我们看到电视动漫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那就是,电视动漫事关未来一代乃至几代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电视动漫无小事,必须以全副精力认真对待,既为我国电视动漫本身,也为国家与社会的未来。未来电视动漫发展任重道远,未来电视动漫更与未来几代儿童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电视动漫是儿童人生旅途中难以磨灭的陪伴,电视动漫的创作者与电视动漫的创意者更应努力为儿童提供三观正确的好动漫,使得这些动漫能够成为我国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最好的的陪伴。
参考文献:
[1]陶莉.日本动漫出版及其对发展中国动漫产业的启示[J].出版科学,2007(3):39-40.
[2]李玉梅.浅析电视媒体对儿童的成长[J].当代电视,2015(3):68-69.
[3]焦凤.动漫艺术对儿童的“潜化”影响[J].学术论坛,2003(2):92-93.
[4]刘文颖.电视动画片对儿童的不良影响[J].成功(教育),2007(6):143-144.
[5]牛晶晶.动漫中的暴力内容及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D].河南:河南大学,2009.
[6][7]刘睿媛.电子媒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5(12):138-13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河套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HTXYJY15003》成果。
【作者简介】王 敏,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河套学院艺术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