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文
2016年4月4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在点评时,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说:“曹文轩的作品书写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
曹文轩的家乡,在江苏省盐城县秦南镇周伙村,他是家中的长子,下面有4个妹妹,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他的童年时光,在物质的窘迫中度过。家里没有吃的食物,母亲只得让曹文轩提着镰刀,去河边割青草,带回家洗干净,放进无油的铁锅中认真翻炒,把青草炒熟后,全家人当作韭菜充饥。
父亲曹桂生知识渊博,家中有不少书籍,他不仅热爱看书,而且引导儿女阅读,让他们从书中了解外面世界的广大与深邃。父亲在周伙小学任教,并担任校长多年,在周伙小学有图书室后,曹文轩除了在家阅读之外,还经常去周伙小学看书。
在广泛的阅读下,曹文轩开始学习写作,他觉得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看书和写东西。曹文轩的写作天赋很高,写作文时得心应手。参加秦南镇的作文比赛,他的文思汹涌澎湃,结果一篇作文,就写满一个作文本,最终他取得第一名,令师生刮目相看。
读初二那年的冬天,曹文轩穿的棉裤非常破烂,破掉的洞里会吐出棉絮,甚至于还会露出屁股,导致他在女孩子面前特别害臊,只能下意识地靠住墙壁或者树木。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因为棉裤上有破洞而被人耻笑。曹文轩的糟糕处境,使他感同身受,能够理解孙少平的气愤与尴尬。苦难的乡村生活,植根于他的灵魂深处。
16岁那年,初中毕业不久,曹文轩到秦南公社报道组上班,每月有几十元工资,在当时属于高薪,这让他在家里享受优待,不用做家务,还免去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写作。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有干在盐城县文化馆任干事,任务是辅导青年业余作者写作。最初,曹文轩没有确定写哪种体裁的作品,在李有干的指导下,他自然而然地踏上了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
“我把悲悯情怀看得很重要,悲悯永远是文学的基本精神。”曹文轩的悲悯情怀,起源于他的童年时代。在他幼年时期,邻居喜欢抱他出去玩耍,会沿着村庄的大河逐家闲逛,有时会逛多户家庭,那些正在用奶喂孩子的母亲,会用她们的乳汁喂曹文轩,在吃过几个女人的奶之后,他已经吃饱。母亲会在村子里四处寻找儿子,曹文轩重新回到母亲身边时,他不肯再喝奶,在询问邻居后,才知道孩子不吃奶的原因。
在曹文轩眼中,村庄里的人贫穷而善良质朴,自身不够强大而总是乐意帮助别人。村民的美好人性,让他感到迷恋。创作儿童文学后,曹文轩认为幼年吃过的乡村妇女的奶水里,肯定包含了很多慈母的善良、慈爱和关怀。“正是这些家乡的人,让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善的,他们的善良和朴实,构成了清洁的人性之美,他们心灵里面的真善美构成了我创作的主要基调。”
20岁那年,曹文轩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录取,随后转入中文系学习。放寒假回到家里,即使假期只有短暂的几天,他也不搁笔地写作。苏北的冬天非常寒冷,房子后面的小河里,结起很厚的冰,寒气从门窗灌进房间,他穿着棉鞋仍然冻得手脚发麻。当时没有取暖工具,他只能请母亲再做一双特大的棉鞋套在脚上,在油灯下彻夜不眠地写作。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曹文轩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他以深入生活为借口,悄悄地回到苏北老家。曹文轩天生散漫,不想接受规矩的约束,在乡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晃悠将近两年,他才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在教学之余继续写作。
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自出版已被印刷了300多次,销量高达千万册,节选自小说的《孤独之旅》一文,被选入人民教育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本,这让他的作品成了中国青少年的必读内容。在中国,曹文轩获得了几十个文学奖,他的文字打动了无数读者。
作为学者型的作家,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既具有丰富的中国经验,又有着开阔的国际视野。在世界范围内,曹文轩的作品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出版发行,感染了很多国外读者。在众多优秀作品的影响下,曹文轩从全球60多位提名者中脱颖而出,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成为首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中国作家。
“《草房子》的主人公,就是小学时候的我,《青铜葵花》的主人公,就是中学时候的我。”坦诚地介绍自己的作品与写作时,曹文轩干脆利落地说:“快乐并非最佳品质,总是快乐会让人滑向轻浮与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傻乎乎地乐,不知人生苦难地咧开大嘴来笑,是不可能获得人生质量的。童年苦难在的时候,你是从内心拒绝的,可是在多少年之后,它会转换为财富,你是想象不到的。”
(编辑 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