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文
摘 要: “设疑、互动、感悟”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套路,改变了以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强调“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高效学习。
关键词: 设疑 互动 感悟 地理高效课堂
琅岐中学开展“遵循‘四个基本环节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和策略研究”市级教研课题研究,实践一年来,我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提炼,构建了适合海岛学生学情的地理学科教学模式,即“设疑、互动、感悟”教学模式。该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套路,改变了以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强调“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高效学习。
一、巧妙设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去疑、去思,必须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才可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刺激,为学生创设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例如,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想象情景、故事情景、描述情景、场面情景等情境吸引学生。
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必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如“三圈环流”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何让学生获取、掌握这一部分知识?运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马纬度”的故事:18世纪产业革命前,人类还没有发明蒸汽机,航海家们只能靠风力乘帆船在海洋上航行。航海家们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一旦进入该海区将无法航行,只能停泊下来,等候着风的降临,一等可能是几天甚至几十天。那时帆船除装载一般货物外,还装运许多马匹到美洲大陆。一般货物没什么,可怜的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相继死掉,马肉又吃不完,不得不把马肉投进大海喂鱼。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30°纬度叫做“马纬度”。既然有无风带,自然就会有有风带。古代航海家和商人还发现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有一种风的方向少变,一直很守“信用”,常年吹着一个方向,称之为“信风”。他们在信风的帮助下,往来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各大洲进行贸易往来,因此,这种信风又有“贸易风”之称。当时,人们还不明白,为什么在“马纬度”海区总是无风,而在“贸易风”的海区风又总是那么守“信用”。这节课我们通过三圈环流学习解决“马纬度”和“贸易风”的形成。学生被我的故事吸引住了,很快投入到问题的研究和学习中。学习后,我进一步引申提出问题:哪些纬度还可以称为“马纬度”或“贸易风”?为什么海岛上的树会形成旗形树冠?问题使学生的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将知识难点变成有趣的故事,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课堂教学中又一个高潮。
再如学习时区与日界线时,我举了一个例子:“当一艘远洋客轮自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时,恰好有一对孪生姐妹降生于日界线两侧,结果是先出生的为妹妹,后出生的为姐姐。”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学生的争论,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我说错了。我告诉学生:“这都是日界线惹的祸。”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演示、讨论和总结,将时区和日界线这一地理难点轻松拿下了。
兴趣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要使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就要了解学生的生活阅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走近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使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之主动地、独立地去尝试、去探索、去实践。
二、积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潜质
新教学理念倡导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交流彼此感受,分享彼此思考、见解,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通过互动,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认知过程,使学生体味到与人合作的喜悦,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的不足,从而使每个学生得到真正发展。大大弥补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学习成为纯粹的被动接受的不足。
以《天气与生活》为例,首先,在黑板上写下本课要求,即讨论的问题: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完成47页思考题一,学会使用“天气”与“气候”这两个术语;讨论如何总结描述气候特征;有哪些接受天气预报的途径;卫星云图的各种颜色代表什么事物;识别各种天气符号,并试着播报49页图4.3城市天气预报;污浊空气的危害;根据50页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对照表,播报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将问题和要求明确后,学生便按既定分组形势进行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所有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便在教室内来回巡视,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及时纠正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如某个组没有将讨论结果记在记录本上,而是直接写在书上,便要求其立即改正。某些学生在讨论中没有积极发言,便要求组长督促。学生讨论结束以后,我开始总结,一个问题展示完毕以后对展示成果进行评价,重点在讨论方法指导上。
“互动”还表现为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想一想、写一写、议一议、画一画等活动形式,完成某个教学环节,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情趣,不仅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身,更主要的是通过“互动”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如在中国气温时空分布一节教学中告诉学生我国东部地区从北至南部分城市如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海口1月、7月平均气温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转绘成柱状图,计算冬夏季节五个城市中气温最低城市与气温最高城市的温差,并从图中观察比较两幅图的气温变化幅度,最终发现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征。这样将教材知识变成探究问题,还知识发展以本来面目。
另外,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对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参与学生的讨论、表演,与学生感同身受、教学相长。尊重并关注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体会到自由、民主、和谐、关爱,同时受到鼓励、鞭策、欣赏、指导,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三、引导感悟,促进学生学习升华
新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是一个体验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通过学习,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能指导现实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意义。最重要的是通过地理教学,实现学生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探究内容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简单的不用探究,过难的无法探究,要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七年级进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探究,如果这样设计问题“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哪些因素会影响气温?”很显然这个问题太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找不到思考方向,如果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你能看出全球气温哪儿高,哪儿低?有没有规律?”“按照你发现的规律看看青藏高原那儿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是更平直些还是更弯曲些,可能是什么原因?”“通过上面分析,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说出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吗?”这样有层次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切实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科学内涵,真正领悟到学习地理知识价值所在,同时不断感受探究地理问题的快乐。
总之,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真正使有效教学显实效,达到地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施红芳.浅谈非智力因素的开发[J].地理教学,1988.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9.
[4]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