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月
《小时代》总票房突破16亿,自带“话题”与“争议”体质的郭敬明画风一转,迎难而上挑战风险巨大的真人CG电影。《爵迹》根据郭敬明2010年发表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讲述了在神秘而广袤的奥汀大陆之上,精通魂术的“王爵”与“使徒”在白银祭司的统领之下,为捍卫荣誉、争夺权力而发生的故事。郭敬明启动了范冰冰、吴亦凡、杨幂等“梦之队”,带着他们进行了一场疯狂的“科学实验”。2016年9月30日,《爵迹》公映。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真人CG电影引爆“爵迹”
“上次特别抱歉,耽误大家工作了。”跟郭敬明一见面,他边握手边道歉。
原本这次采访和拍摄是安排在几天前的,但是当天上午9点临出门时,郭敬明身体不适。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导演一直在吐,虚弱得都站不起来,估计是睡眠不够,凌晨四五点才睡……跟我们商量可否改一天。
一个星期后,郭敬明坐在我的面前。
感觉他比以前更消瘦了。
在电影《爵迹》上映前的这段日子,郭敬明可以说是吃不好睡不好,异常忙碌。这次采访的当天,凌晨2点还在影院测试IMAX的画面效果,只睡了三四个小时就起来化妆准备下午的发布会,据说当日他的通告一直排到晚上12点。而这几乎是做后期这段时间郭敬明的常态,经常是忙到后半夜,索性跟团队的同事睡在办公室里。
“那天早上没有做成你的采访,早上起来我就抱着马桶吐,然后睡在马桶边上,因为站不起来,一站起来就天旋地转的。还有今天,因为凌晨2点要在IMAX测试新闻发布会上播放的预告片,之前有一个小时的间隙,我就把车停在路边,然后在后座上躺着睡了一个小时。这一个钟头对我来说,哇,太爽了! ”说这话的郭敬明跟以往对他的印象相距甚远,之前各种媒体中呈现的他,是一个对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有很高要求的人。
这次拍摄,他带了两套衣服。一套西装一套休闲的夹克。记忆中郭敬明对服装非常讲究,不同的工作通告会有不同的服装搭配。问他行李箱里得带多少套衣服?他一脸苦笑着答,最近一直在南京做电影后期,都没带什么衣服,下午发布会穿的西装,还是请公司同事从上海带过来的。
说到这儿,他不无自嘲道:“经常跟在我身边的人,都知道我很喜欢买衣服,以前到片场几乎每天换一身衣服,从来不重样。但是这次拍《爵迹》,他们对我说:导演,你怎么穿来穿去都那几件衣服啊,你是不是没衣服了?”
郭敬明坦言这段时间他处于一个比较疯狂的状态,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在这个电影上,已经顾及不到生活中别的方面了。穿衣服、吃饭什么的,都得为电影让路。
“从开始筹备《爵迹》到现在,两年了,我在南京酒店里住了两年。偶尔回到上海,家里的狗狗会像对陌生人一样冲我大叫……”2016年8月29日,郭敬明在微博写道。
他说这两年在上海住的天数屈指可数。因为每天要做的事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以至于觉得时间跑得特别快。虽然在筹备这个电影的过程中,已经对一些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真正开始做了,才发现有许多之前没有想到和当下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花时间和精力面对。
“所以这个过程,比想象中的工作强度增加了许多。”封面拍摄中有一个细节,就是每当摄影师调光和换景的间隙,郭敬明总是闭上眼睛休息一会。而一旦面对镜头和记者,他能马上切换为职业化的微笑和侃侃而谈的模式。
“有抱怨的时候吗?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是自讨苦吃。”我问。
“这是我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郭敬明点头认同,“但是也就是偶尔发发牢骚罢了。毕竟我们在做一个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它注定不容易不轻松。有时我也在想,这到底为了什么?赚的钱也挺多了,生活也挺舒服的,也可以选择拍一些轻松的电影……这样的抱怨有过,但是当你看到想象中的画面变成现实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会覆盖掉所有的抱怨。真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根头发,每一颗尘埃,每一滴眼泪,每一个披风的飘动,都是我们凭空在这个世界上创造的,那种成就感真的非常非常地饱满。”
6月11日,郭敬明发布了《爵迹》的首支预告片。他看到的反馈,有支持有期待,也有吐槽的,最集中的诸如“五毛特效”、“仿佛是网游的既视感”等。
对此,郭敬明不讳言团队上下很沮丧。“确实,我们自己在看手机上的画质时,都吓了一跳。因为我们都是在大银幕上看的,所有的细节,脸上的雀斑,毛孔,每一根睫毛都非常清晰,但是一旦缩小到手机的尺寸时,全部都消失了。这也是CG真人电影与实景电影最大的区别,它的呈现是有条件的,所以后来我们不再纠结手机上的效果,毕竟电影最终是在大银幕呈现的。”尽管如此,郭敬明仍然跟团队反复检查各种技术参数,与相关技术人员做了许多研究。不断地添加细节进去,细节越多,画面越真实,但这个是需要时间的。
“第一版预告片,是5月份完成,过去的4个月我们的细节又丰富了许多”。8月27日,郭敬明在IMAX测试《爵迹》成片效果,禁不住发微博,表达兴奋之情,“爽死我了!”
数据显示,郭敬明的《爵迹》是中国首部真人CG电影。据说CG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也是一个手能数得出来的。
一直以来,真人CG电影都有吃力不讨好的先例。2001年,耗资一个多亿美元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以3000万美元宣告失败,随后平均耗资过亿美元的《极地特快》、《圣诞颂歌》等片也已失败告终。可以说,真人CG电影不仅投资大,风险也大。
那么郭敬明为何知难而上呢?
他说:“因为传统实拍的魔幻电影,大家看到比较多了,也有许多经典的作品。”所以当初筹备拍摄《爵迹》时,他就想能不能做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很少人涉猎的东西。而真人CG电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无限激发想象力,打破许多限制。这跟《爵迹》的魔幻气质非常契合。
“所以决定选择真人CG电影,也是为了让观众能感受到一个更好的视觉效果,同时能够接受这种新的电影类型。其实CG电影讲白了,如果从技术参数的角度来说,它就是一个动画片,但它跟动画片又完全不同,因为它追求的视觉风格是无限地去接近真人,不能说你完全把范冰冰改成了另外一个人,还是要让观众看出来这就是范冰冰,这是最难的。还有就是要还原冰冰现场的表演,而不能用你的理解去发挥它。她的嘴唇是怎么动的,她说话的节奏,她眼珠的移动,她的呼吸,你都要一个一个还原回去。这就是所谓的微表情,这是对动画师最大的挑战。”
在郭敬明发布的《爵迹》幕后花絮中,大家看到所有的演员都带着一个有摄像头的头盔,穿上黑色紧身衣,做着各种无实物表演。而且,拍摄前演员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表情扫描。据说,每个演员要事先扫描100多种表情。
这个过程中,演员既新奇也有诸多的不适应。郭敬明笑言,现场非常疯狂,感觉像在做科学实验。“总体来讲,演员们的微表情已经扫描有上千套了,很多表情是我们平时绝对用都用不到的。像郭采洁有一个表情,她就怎么都做不出来……”郭敬明试着模仿,“我也做不来。动画师会尽量多地采集演员们的表情,就是希望最后电影呈现的效果更接近‘真人”。
有评论把《爵迹》的演员阵容称之为“梦之队”。郭敬明启用了范冰冰、吴亦凡、杨幂、陈伟霆、郭采洁等数位炙手可热的明星。他不否认演员的商业价值对电影的作用,毕竟要说服投资人拿出很大的预算,做一部还没多少人拍过的CG真人电影,这些明星的加入会给投资人一些安全感。
如果说郭敬明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些疯狂。那么, 他找的这些演员,也是疯狂的,敢于尝试的。因为郭敬明跟他们发出邀请时,也只能让大家脑洞大开地想象着真人CG电影。
“我觉得范冰冰非常勇敢非常给力,其实到了她这个位置,多少会打些安全牌,再加上我毕竟是一个新导演,所以之前我的心里多少会有些忐忑。”
但是当郭敬明向范冰冰发出邀请,把剧本发给她之后不久,他们就非常快地达成了这次合作。
而吴亦凡和陈伟霆,基于对魔幻的偏爱和热情,也欣然加入。郭敬明说他非常感谢这些演员对他的信任。“讲真,我之前对拍这部电影还不太自信,但演员们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就算失败了,对我们大家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他说目前的演员阵容,都是他最初的第一人选。说这话时,郭敬明的语气非常坚定,“我在列这份名单时,想说最后能谈成一半也OK了,6个不行5个也行,但是没想到全部聊了下来。就变成了外界评说中的黄金阵容。”
2015年4月27日,郭敬明在微博上公布了第一个演员范冰冰。自此,引爆“爵迹”。
《爵迹》根据郭敬明2010年发表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讲述了在神秘而广袤的奥汀大陆之上,精通魂术的“王爵”与“使徒”在白银祭司的统领之下,为捍卫荣誉、争夺权力而发生的故事。
2016年9月30日,《爵迹》公映。
Q&A
不同阶段的作品传达出不同的世界观
在《爵迹》中,郭敬明首次献上表演处女秀。尽管大家非常好奇他演的角色,但他仍卖了个关子,称电影上映时见分晓。除此,郭敬明还回归了阔别四年的作家身份,于网络平台再度开启小说《爵迹》的连载。《爵迹》于2010年出版发行,首印200万册,是郭敬明最为畅销的作品。这次他没有从当年的断点继续这个故事,而是选择了全书的重新修订,除了修订了原书中的一些bug,也增加了很多支线的剧情,让整个情节更丰满。他说这个工作量非常大,几乎像是写一本全新的小说,对他来讲,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
Q:我觉得光是写小说就很耗神的,更何况这次你还要在拍电影的紧张和焦虑中创作,那么你都是什么时间写书呢?
A:要晚上收工之后了,因为白天一直在工作,没办法静下心来。我们剧组拍摄很忙,一般收工就要到晚上一两点钟,回去再写稿子,顺利的话写到四五点,有的时候不顺利,就真的早上六七点才会写完。然后就倒下睡一会儿,但是睡到差不多九、十点钟,后期的人员开始上班了,他们就会不断地打电话、发微信来和我确认很多的问题。所以其实也睡不熟,一会儿就会被电话铃声吵醒,我那几个月的状态特别不好。
Q:写作的状态一般需要两个要素,第一是安静,第二是专注,但我觉得这两点对于时下的你来说都是奢侈品。
A:对,特别是白天,完全没办法。到了现在最忙最忙的冲刺阶段,小说也只能暂时停下来,因为真的没办法兼顾了,我觉得再兼顾下去,可能自己的身体会扛不住。
Q:为什么让自己这么拼呢?其实书的连载可以在电影完成之后再来弄,为什么一定要和拍电影同时进行呢?
A:因为每个部门对我都有不同的需求,但是又只有一个我。出版社的人肯定会觉得,小四,你太久不写小说了,能不能写个小说;做杂志的人会说,郭总,你太久没有管杂志这边了,我们非常需要你,你能不能写篇文章;导演组的人又会说,导演,我们需要你怎样怎样;发行和宣传那边会说,导演,我们需要你去上个通告。
但是一天只有24个小时,我没办法把自己切割成那么多块,所以只能是能给的都给,牺牲自己的时间。我觉得近三四年,除了除夕那两三天陪了一下爸妈之外,基本上没有私人的时间了,没有旅游过,没有放过假,连生病都不敢。
Q:感觉你对自己特别苛责,是不是?
A:对,我希望能烦我自己的就烦我自己,千万不要去烦别人。所以对喜欢小说的读者,也有一点抱歉,这段时间过去后,会继续开始写的,因为对我来讲,写小说还是一件非常过瘾,非常开心的事情。
Q:你的第一部中长篇小说《幻城》,就是一个魔幻题材的。那时候你只有十七八岁,怎么想到写一部魔幻题材的作品啊?
A:因为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小就是打游戏,看动画片,玩很疯狂的东西长大的,所以一直以来对这一类都很感兴趣,所以当时就很天马行空地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而且那个时候是高三,生活太枯燥了,纯粹就是每天念书,做功课,其实特别希望逃出那个精神状态,所以就写了一个跟现实生活完全不搭边的、天马行空的故事。
Q:你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吧?这些灵感都来自哪里呢?
A:是。来自各种各样的,看过的电影、小说、漫画,打过的游戏,听过的神话故事,每一个都可以带来很多的灵感。
Q:写《幻城》到《爵迹》之间,大概有十年的时间,《爵迹》等于是你纪念出道十年的一部作品。为什么等了十年,再触及魔幻题材呢,是刻意回避吗?
A:应该是说写完《幻城》之后,就发现自己对魔幻题材的驾驭能力还不够,所以那中间十年,一直在积累、学习,期间基本上写的是像《小时代》 《夏至未至》《悲伤逆流成河》 这种和当下很贴近的小说。其实一直想找机会再写魔幻的题材,不过如果还是写像《幻城》这样结构比较简单的故事,就觉得意义不大了。所以当时我也准备了很久,想了《爵迹》这样一个故事,才开始动笔。
Q:那十年之后,再写魔幻,对比十年之前写《幻城》,会有一些不同吗?
A:很不一样,因为17岁和27岁这两个年龄段,你的阅历和人生都不同了,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渗入到作品中,所以很不同。
Q:包括文字风格也不同吧,之前你偏爱大段的华丽词藻,现在的你更倾向简洁直接。
A:对,我觉得简洁直接更有力量,就是现在会有轻有重,希望更有节奏感和设计感,该特别渲染的地方,还是会做得特别漂亮;但是该简洁的地方,就会特别简洁。我觉得这种转变还是年龄带给我的,这时的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客观的理解。
Q:我记得你的处女诗作是《孤独》,在你之后的作品里面,“孤独”这个词也时有出现。会觉得不同阶段的“孤独”也不同吗?
A:我觉得“孤独”是少年时代比较集中的一个感受。当你真正成年,进入社会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每天都在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接触不同的人,有些是朋友,有些是工作同事,有些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每个人物关系都不一样,所以说你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社会的理解也会不一样。不太会像青少年时期那样,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很小的世界里面,去感受自己的内心。要说不同,以前是往内心深处去探索,现在更多的是往外围的世界去探索。
Q:比如说高处不胜寒,是现在“孤独”的体现之一吗?
A:不会,我觉得这个太过虑了,其实现在不太会感受到孤独,因为每天都会和很多的人一起工作,大家都是朝着一个目标奋斗,所以不会有孤独感。
Q:现在大家常说“享受孤独”,其实“孤独”也是很难得的,某种程度也算是奢侈品。
A:我这几年其实已经很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了,可能以前我会不太喜欢,我会组织朋友一起唱歌、旅游,但是因为这几年工作特别忙,有时候稍微闲下来就不想再动了,会去看之前没看完的小说,或者一直想看的电影,就是待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就会很舒服。
Q:如果现在让你对刚刚出版第一部作品的郭敬明说一句话,你想对他说什么?
A:我想说“既然有机会可以去做喜欢的事业,那就一定要把它做得更好”。我觉得总体来讲,我是很幸运的,基本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最后都被自己做成功了,至少是有机会去做了。(目前有没有想到的,但是没做成的?)应该暂时还没有。
没有《小时代》就没有现在的郭敬明
除了作家和导演,郭敬明还有一个身份是商人,经营着自己的文化公司。有评论称他对商机的捕捉非常敏感。他说这些身份不是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统一。电影,小说、漫画、游戏,对郭敬明来说是一个整体的IP产品。
Q:我觉得你对IP的解读特别形象,你把IP比喻为一个金字塔。
A:对,就像一个金字塔一样,当人们在远处,远远地看到金字塔的时候,一定会先看到它的塔尖,你不会在地平线很远的地方就看到它下面有多庞大的一个地基。那这个塔尖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小说,所谓的故事的源头。但是这个体量是非常小的,可能一本图书,很畅销也就一百万册,它跟电影动不动就几亿,十几亿的票房来比,是非常小的一个部分。
但是你没有这个塔尖,就不能吸引人们朝那个方向走过去,想要看看这个金字塔到底有多么庞大,所以从塔尖到地基的完整金字塔才是我们所谓的一个IP,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断层,这个金字塔都不会漂亮,也不会够大。而且你一定要地基足够的庞大,这个金字塔才会够高,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来看到它。但是对整个IP而言,它的价值产生又是一个倒金字塔,整个地基上面才是最大的体量,它有成千上万块砖,越往下面走,走到小说本身,它可能就几块砖。所以其实这中间有非常多内容需要你去设计,就像一个工程师一样,需要对这个IP有非常多的控制。
Q:其实这个金字塔上的每一层你都有参与,很多人说你是个最称职的IP经理。
A:对,比如说《爵迹》,我希望不管它是以小说,还是以电影,还是以漫画的形式去呈现,只要是我负责的部分,我都会希望它给大家的感觉是一致的。
Q:《小时代》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IP案例吗?
A:还算蛮成功的吧。我觉得它在很多领域都实现了不同的价值,《小时代》有拍成电视剧,有拍成电影,有出漫画、小说、音乐剧,还有游戏。而且基本上是被大家所知道的,也许没有看过,但是都知道《小时代》这个电影和小说,其实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希望我未来可以做出更好的作品带给大家,那喜欢看电影的观众,就看电影,喜欢看小说的读者就看小说,各取所需。
Q:执导《小时代》,是你第一次触及电影导演的领域,这部电影于你有怎样的意义?
A:《小时代》是我人生新阶段的一个起点,还蛮重要的,因为它让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如果没有《小时代》,肯定就没有现在的郭敬明,更不可能去拍《爵迹》这么大、这么难的一个电影,也不会有这么多演员相信你,来跟你一起做。所以其实《小时代》对我来讲,它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给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Q:《小时代》四部电影,也让你面临了各种争议和质疑,这个过程也让你内心的承受力越来越强大了吧?
A:我觉得承受力方面倒还好,带给自己最多的是让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前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觉得自己特别厉害,但是当你真正接触电影,你会发现自己很多地方都不懂,都还远远不够,所以你会渴望学到更多的东西,渴望让自己做的更好。对我来讲,我觉得更多的是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同时意识到自己哪里是做得还挺不错的,可以继续去坚持,这对我来讲是一个很惊喜的认知。
Q:有一次看到你写的一篇微博很有感触。你说结束《小时代4》的宣传时,正好是在成都路演。在那家影院里你看到一张跟演员们宣传《小时代1》时的合影,当时的心情五味杂陈。
A:对,就觉得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年龄,其实都是跟着你的作品,跟着公众对你一直的关注,持续在往前走。所有人都是一年一年地长大,大家不会去关注到普通人每一年在做什么事情,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大家都一直关注着。所以这对我来讲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我有没有成长,有没有变得比以前更好,大家都会去看,都会去评价,这也给了我更多的自我要求,要比以前更进步,要比以前更不一样。
Q:我觉得这种感觉特别应和 《小时代》顾里的一句话,她说“我最高兴的事,就是我们一起走到了最后”,所以我觉得从《小时代》到《爵迹》,等于是很多人陪着你一直走过来的……
A:对,我跟这些演员是一起走过来的,所以大家真的是有一种很深的信任感,哪怕有时候他不能理解你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但是他会非常尽力地去完成。因为他相信你的判断,相信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觉得这个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而且彼此因为这几年工作很多时间都在一起,已经变成很熟悉的朋友,所以说其实生活中,工作上,都已经变成并肩作战的伙伴的那种感觉。
我从没有完全为了赚钱而工作过
伴随着郭敬明的四部《小时代》,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争议不断,另一方面,票房逐渐攀升。有一个统计,四部《小时代》的总票房有16亿多。不是有一句话嘛,不怕有争议,怕的是没有人议论,有时争议就是一种关注。其实郭敬明从作家到导演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在争议声中不断强大的。
Q:有没有对比,为了赚钱而工作跟为了理想去工作,哪一种更有难度?
A:现在对我来讲,赚多少钱已经不是摆在第一位的事情了。我从来都没有完全为了赚钱而工作过,我觉得这个是我自己最幸运的地方。我的每一笔收入都是通过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获得的,不管是写书还是拍电影,整个过程都非常地开心。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所以当你通过这个工作而获得酬劳的时候,也会非常地安心。
Q:从老板的角度,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老板?
A:我比较善于处理团队的矛盾和突发事件,基本上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角色,不太会是一个制造问题的人。
Q:前段时间,王健林的一句话被广泛传播。他说要给自己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先挣它一个亿。那你自己在创建公司的初期,也会有一个具体的经济上的目标吗?
A:经济上的目标倒没有,我觉得成立公司时最大的一个心愿,其实是希望这个团队可以快速地成长,跟着我一起成长。因为以前做事情的时候,就是一个人嘛,那到了公司,就变成一个团队了,你身上有责任感,你要变成一个领袖的角色,这个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