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爵迹》能否再创奇迹

2016-09-21 23:09王江月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郭敬明魔幻真人

王江月

《小时代》总票房突破16亿,自带“话题”与“争议”体质的郭敬明画风一转,迎难而上挑战风险巨大的真人CG电影。《爵迹》根据郭敬明2010年发表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讲述了在神秘而广袤的奥汀大陆之上,精通魂术的“王爵”与“使徒”在白银祭司的统领之下,为捍卫荣誉、争夺权力而发生的故事。郭敬明启动了范冰冰、吴亦凡、杨幂等“梦之队”,带着他们进行了一场疯狂的“科学实验”。2016年9月30日,《爵迹》公映。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真人CG电影引爆“爵迹”

“上次特别抱歉,耽误大家工作了。”跟郭敬明一见面,他边握手边道歉。

原本这次采访和拍摄是安排在几天前的,但是当天上午9点临出门时,郭敬明身体不适。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导演一直在吐,虚弱得都站不起来,估计是睡眠不够,凌晨四五点才睡……跟我们商量可否改一天。

一个星期后,郭敬明坐在我的面前。

感觉他比以前更消瘦了。

在电影《爵迹》上映前的这段日子,郭敬明可以说是吃不好睡不好,异常忙碌。这次采访的当天,凌晨2点还在影院测试IMAX的画面效果,只睡了三四个小时就起来化妆准备下午的发布会,据说当日他的通告一直排到晚上12点。而这几乎是做后期这段时间郭敬明的常态,经常是忙到后半夜,索性跟团队的同事睡在办公室里。

“那天早上没有做成你的采访,早上起来我就抱着马桶吐,然后睡在马桶边上,因为站不起来,一站起来就天旋地转的。还有今天,因为凌晨2点要在IMAX测试新闻发布会上播放的预告片,之前有一个小时的间隙,我就把车停在路边,然后在后座上躺着睡了一个小时。这一个钟头对我来说,哇,太爽了! ”说这话的郭敬明跟以往对他的印象相距甚远,之前各种媒体中呈现的他,是一个对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有很高要求的人。

这次拍摄,他带了两套衣服。一套西装一套休闲的夹克。记忆中郭敬明对服装非常讲究,不同的工作通告会有不同的服装搭配。问他行李箱里得带多少套衣服?他一脸苦笑着答,最近一直在南京做电影后期,都没带什么衣服,下午发布会穿的西装,还是请公司同事从上海带过来的。

说到这儿,他不无自嘲道:“经常跟在我身边的人,都知道我很喜欢买衣服,以前到片场几乎每天换一身衣服,从来不重样。但是这次拍《爵迹》,他们对我说:导演,你怎么穿来穿去都那几件衣服啊,你是不是没衣服了?”

郭敬明坦言这段时间他处于一个比较疯狂的状态,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在这个电影上,已经顾及不到生活中别的方面了。穿衣服、吃饭什么的,都得为电影让路。

“从开始筹备《爵迹》到现在,两年了,我在南京酒店里住了两年。偶尔回到上海,家里的狗狗会像对陌生人一样冲我大叫……”2016年8月29日,郭敬明在微博写道。

他说这两年在上海住的天数屈指可数。因为每天要做的事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以至于觉得时间跑得特别快。虽然在筹备这个电影的过程中,已经对一些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真正开始做了,才发现有许多之前没有想到和当下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花时间和精力面对。

“所以这个过程,比想象中的工作强度增加了许多。”封面拍摄中有一个细节,就是每当摄影师调光和换景的间隙,郭敬明总是闭上眼睛休息一会。而一旦面对镜头和记者,他能马上切换为职业化的微笑和侃侃而谈的模式。

“有抱怨的时候吗?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是自讨苦吃。”我问。

“这是我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郭敬明点头认同,“但是也就是偶尔发发牢骚罢了。毕竟我们在做一个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它注定不容易不轻松。有时我也在想,这到底为了什么?赚的钱也挺多了,生活也挺舒服的,也可以选择拍一些轻松的电影……这样的抱怨有过,但是当你看到想象中的画面变成现实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会覆盖掉所有的抱怨。真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根头发,每一颗尘埃,每一滴眼泪,每一个披风的飘动,都是我们凭空在这个世界上创造的,那种成就感真的非常非常地饱满。”

6月11日,郭敬明发布了《爵迹》的首支预告片。他看到的反馈,有支持有期待,也有吐槽的,最集中的诸如“五毛特效”、“仿佛是网游的既视感”等。

对此,郭敬明不讳言团队上下很沮丧。“确实,我们自己在看手机上的画质时,都吓了一跳。因为我们都是在大银幕上看的,所有的细节,脸上的雀斑,毛孔,每一根睫毛都非常清晰,但是一旦缩小到手机的尺寸时,全部都消失了。这也是CG真人电影与实景电影最大的区别,它的呈现是有条件的,所以后来我们不再纠结手机上的效果,毕竟电影最终是在大银幕呈现的。”尽管如此,郭敬明仍然跟团队反复检查各种技术参数,与相关技术人员做了许多研究。不断地添加细节进去,细节越多,画面越真实,但这个是需要时间的。

“第一版预告片,是5月份完成,过去的4个月我们的细节又丰富了许多”。8月27日,郭敬明在IMAX测试《爵迹》成片效果,禁不住发微博,表达兴奋之情,“爽死我了!”

数据显示,郭敬明的《爵迹》是中国首部真人CG电影。据说CG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也是一个手能数得出来的。

一直以来,真人CG电影都有吃力不讨好的先例。2001年,耗资一个多亿美元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以3000万美元宣告失败,随后平均耗资过亿美元的《极地特快》、《圣诞颂歌》等片也已失败告终。可以说,真人CG电影不仅投资大,风险也大。

那么郭敬明为何知难而上呢?

他说:“因为传统实拍的魔幻电影,大家看到比较多了,也有许多经典的作品。”所以当初筹备拍摄《爵迹》时,他就想能不能做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很少人涉猎的东西。而真人CG电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无限激发想象力,打破许多限制。这跟《爵迹》的魔幻气质非常契合。

“所以决定选择真人CG电影,也是为了让观众能感受到一个更好的视觉效果,同时能够接受这种新的电影类型。其实CG电影讲白了,如果从技术参数的角度来说,它就是一个动画片,但它跟动画片又完全不同,因为它追求的视觉风格是无限地去接近真人,不能说你完全把范冰冰改成了另外一个人,还是要让观众看出来这就是范冰冰,这是最难的。还有就是要还原冰冰现场的表演,而不能用你的理解去发挥它。她的嘴唇是怎么动的,她说话的节奏,她眼珠的移动,她的呼吸,你都要一个一个还原回去。这就是所谓的微表情,这是对动画师最大的挑战。”

在郭敬明发布的《爵迹》幕后花絮中,大家看到所有的演员都带着一个有摄像头的头盔,穿上黑色紧身衣,做着各种无实物表演。而且,拍摄前演员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表情扫描。据说,每个演员要事先扫描100多种表情。

这个过程中,演员既新奇也有诸多的不适应。郭敬明笑言,现场非常疯狂,感觉像在做科学实验。“总体来讲,演员们的微表情已经扫描有上千套了,很多表情是我们平时绝对用都用不到的。像郭采洁有一个表情,她就怎么都做不出来……”郭敬明试着模仿,“我也做不来。动画师会尽量多地采集演员们的表情,就是希望最后电影呈现的效果更接近‘真人”。

有评论把《爵迹》的演员阵容称之为“梦之队”。郭敬明启用了范冰冰、吴亦凡、杨幂、陈伟霆、郭采洁等数位炙手可热的明星。他不否认演员的商业价值对电影的作用,毕竟要说服投资人拿出很大的预算,做一部还没多少人拍过的CG真人电影,这些明星的加入会给投资人一些安全感。

如果说郭敬明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些疯狂。那么, 他找的这些演员,也是疯狂的,敢于尝试的。因为郭敬明跟他们发出邀请时,也只能让大家脑洞大开地想象着真人CG电影。

“我觉得范冰冰非常勇敢非常给力,其实到了她这个位置,多少会打些安全牌,再加上我毕竟是一个新导演,所以之前我的心里多少会有些忐忑。”

但是当郭敬明向范冰冰发出邀请,把剧本发给她之后不久,他们就非常快地达成了这次合作。

而吴亦凡和陈伟霆,基于对魔幻的偏爱和热情,也欣然加入。郭敬明说他非常感谢这些演员对他的信任。“讲真,我之前对拍这部电影还不太自信,但演员们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就算失败了,对我们大家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他说目前的演员阵容,都是他最初的第一人选。说这话时,郭敬明的语气非常坚定,“我在列这份名单时,想说最后能谈成一半也OK了,6个不行5个也行,但是没想到全部聊了下来。就变成了外界评说中的黄金阵容。”

2015年4月27日,郭敬明在微博上公布了第一个演员范冰冰。自此,引爆“爵迹”。

《爵迹》根据郭敬明2010年发表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讲述了在神秘而广袤的奥汀大陆之上,精通魂术的“王爵”与“使徒”在白银祭司的统领之下,为捍卫荣誉、争夺权力而发生的故事。

2016年9月30日,《爵迹》公映。

Q&A

不同阶段的作品传达出不同的世界观

在《爵迹》中,郭敬明首次献上表演处女秀。尽管大家非常好奇他演的角色,但他仍卖了个关子,称电影上映时见分晓。除此,郭敬明还回归了阔别四年的作家身份,于网络平台再度开启小说《爵迹》的连载。《爵迹》于2010年出版发行,首印200万册,是郭敬明最为畅销的作品。这次他没有从当年的断点继续这个故事,而是选择了全书的重新修订,除了修订了原书中的一些bug,也增加了很多支线的剧情,让整个情节更丰满。他说这个工作量非常大,几乎像是写一本全新的小说,对他来讲,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

Q:我觉得光是写小说就很耗神的,更何况这次你还要在拍电影的紧张和焦虑中创作,那么你都是什么时间写书呢?

A:要晚上收工之后了,因为白天一直在工作,没办法静下心来。我们剧组拍摄很忙,一般收工就要到晚上一两点钟,回去再写稿子,顺利的话写到四五点,有的时候不顺利,就真的早上六七点才会写完。然后就倒下睡一会儿,但是睡到差不多九、十点钟,后期的人员开始上班了,他们就会不断地打电话、发微信来和我确认很多的问题。所以其实也睡不熟,一会儿就会被电话铃声吵醒,我那几个月的状态特别不好。

Q:写作的状态一般需要两个要素,第一是安静,第二是专注,但我觉得这两点对于时下的你来说都是奢侈品。

A:对,特别是白天,完全没办法。到了现在最忙最忙的冲刺阶段,小说也只能暂时停下来,因为真的没办法兼顾了,我觉得再兼顾下去,可能自己的身体会扛不住。

Q:为什么让自己这么拼呢?其实书的连载可以在电影完成之后再来弄,为什么一定要和拍电影同时进行呢?

A:因为每个部门对我都有不同的需求,但是又只有一个我。出版社的人肯定会觉得,小四,你太久不写小说了,能不能写个小说;做杂志的人会说,郭总,你太久没有管杂志这边了,我们非常需要你,你能不能写篇文章;导演组的人又会说,导演,我们需要你怎样怎样;发行和宣传那边会说,导演,我们需要你去上个通告。

但是一天只有24个小时,我没办法把自己切割成那么多块,所以只能是能给的都给,牺牲自己的时间。我觉得近三四年,除了除夕那两三天陪了一下爸妈之外,基本上没有私人的时间了,没有旅游过,没有放过假,连生病都不敢。

Q:感觉你对自己特别苛责,是不是?

A:对,我希望能烦我自己的就烦我自己,千万不要去烦别人。所以对喜欢小说的读者,也有一点抱歉,这段时间过去后,会继续开始写的,因为对我来讲,写小说还是一件非常过瘾,非常开心的事情。

Q:你的第一部中长篇小说《幻城》,就是一个魔幻题材的。那时候你只有十七八岁,怎么想到写一部魔幻题材的作品啊?

A:因为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小就是打游戏,看动画片,玩很疯狂的东西长大的,所以一直以来对这一类都很感兴趣,所以当时就很天马行空地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而且那个时候是高三,生活太枯燥了,纯粹就是每天念书,做功课,其实特别希望逃出那个精神状态,所以就写了一个跟现实生活完全不搭边的、天马行空的故事。

Q:你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吧?这些灵感都来自哪里呢?

A:是。来自各种各样的,看过的电影、小说、漫画,打过的游戏,听过的神话故事,每一个都可以带来很多的灵感。

Q:写《幻城》到《爵迹》之间,大概有十年的时间,《爵迹》等于是你纪念出道十年的一部作品。为什么等了十年,再触及魔幻题材呢,是刻意回避吗?

A:应该是说写完《幻城》之后,就发现自己对魔幻题材的驾驭能力还不够,所以那中间十年,一直在积累、学习,期间基本上写的是像《小时代》 《夏至未至》《悲伤逆流成河》 这种和当下很贴近的小说。其实一直想找机会再写魔幻的题材,不过如果还是写像《幻城》这样结构比较简单的故事,就觉得意义不大了。所以当时我也准备了很久,想了《爵迹》这样一个故事,才开始动笔。

Q:那十年之后,再写魔幻,对比十年之前写《幻城》,会有一些不同吗?

A:很不一样,因为17岁和27岁这两个年龄段,你的阅历和人生都不同了,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渗入到作品中,所以很不同。

Q:包括文字风格也不同吧,之前你偏爱大段的华丽词藻,现在的你更倾向简洁直接。

A:对,我觉得简洁直接更有力量,就是现在会有轻有重,希望更有节奏感和设计感,该特别渲染的地方,还是会做得特别漂亮;但是该简洁的地方,就会特别简洁。我觉得这种转变还是年龄带给我的,这时的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客观的理解。

Q:我记得你的处女诗作是《孤独》,在你之后的作品里面,“孤独”这个词也时有出现。会觉得不同阶段的“孤独”也不同吗?

A:我觉得“孤独”是少年时代比较集中的一个感受。当你真正成年,进入社会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每天都在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接触不同的人,有些是朋友,有些是工作同事,有些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每个人物关系都不一样,所以说你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社会的理解也会不一样。不太会像青少年时期那样,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很小的世界里面,去感受自己的内心。要说不同,以前是往内心深处去探索,现在更多的是往外围的世界去探索。

Q:比如说高处不胜寒,是现在“孤独”的体现之一吗?

A:不会,我觉得这个太过虑了,其实现在不太会感受到孤独,因为每天都会和很多的人一起工作,大家都是朝着一个目标奋斗,所以不会有孤独感。

Q:现在大家常说“享受孤独”,其实“孤独”也是很难得的,某种程度也算是奢侈品。

A:我这几年其实已经很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了,可能以前我会不太喜欢,我会组织朋友一起唱歌、旅游,但是因为这几年工作特别忙,有时候稍微闲下来就不想再动了,会去看之前没看完的小说,或者一直想看的电影,就是待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就会很舒服。

Q:如果现在让你对刚刚出版第一部作品的郭敬明说一句话,你想对他说什么?

A:我想说“既然有机会可以去做喜欢的事业,那就一定要把它做得更好”。我觉得总体来讲,我是很幸运的,基本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最后都被自己做成功了,至少是有机会去做了。(目前有没有想到的,但是没做成的?)应该暂时还没有。

没有《小时代》就没有现在的郭敬明

除了作家和导演,郭敬明还有一个身份是商人,经营着自己的文化公司。有评论称他对商机的捕捉非常敏感。他说这些身份不是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统一。电影,小说、漫画、游戏,对郭敬明来说是一个整体的IP产品。

Q:我觉得你对IP的解读特别形象,你把IP比喻为一个金字塔。

A:对,就像一个金字塔一样,当人们在远处,远远地看到金字塔的时候,一定会先看到它的塔尖,你不会在地平线很远的地方就看到它下面有多庞大的一个地基。那这个塔尖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小说,所谓的故事的源头。但是这个体量是非常小的,可能一本图书,很畅销也就一百万册,它跟电影动不动就几亿,十几亿的票房来比,是非常小的一个部分。

但是你没有这个塔尖,就不能吸引人们朝那个方向走过去,想要看看这个金字塔到底有多么庞大,所以从塔尖到地基的完整金字塔才是我们所谓的一个IP,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断层,这个金字塔都不会漂亮,也不会够大。而且你一定要地基足够的庞大,这个金字塔才会够高,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来看到它。但是对整个IP而言,它的价值产生又是一个倒金字塔,整个地基上面才是最大的体量,它有成千上万块砖,越往下面走,走到小说本身,它可能就几块砖。所以其实这中间有非常多内容需要你去设计,就像一个工程师一样,需要对这个IP有非常多的控制。

Q:其实这个金字塔上的每一层你都有参与,很多人说你是个最称职的IP经理。

A:对,比如说《爵迹》,我希望不管它是以小说,还是以电影,还是以漫画的形式去呈现,只要是我负责的部分,我都会希望它给大家的感觉是一致的。

Q:《小时代》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IP案例吗?

A:还算蛮成功的吧。我觉得它在很多领域都实现了不同的价值,《小时代》有拍成电视剧,有拍成电影,有出漫画、小说、音乐剧,还有游戏。而且基本上是被大家所知道的,也许没有看过,但是都知道《小时代》这个电影和小说,其实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希望我未来可以做出更好的作品带给大家,那喜欢看电影的观众,就看电影,喜欢看小说的读者就看小说,各取所需。

Q:执导《小时代》,是你第一次触及电影导演的领域,这部电影于你有怎样的意义?

A:《小时代》是我人生新阶段的一个起点,还蛮重要的,因为它让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如果没有《小时代》,肯定就没有现在的郭敬明,更不可能去拍《爵迹》这么大、这么难的一个电影,也不会有这么多演员相信你,来跟你一起做。所以其实《小时代》对我来讲,它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给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Q:《小时代》四部电影,也让你面临了各种争议和质疑,这个过程也让你内心的承受力越来越强大了吧?

A:我觉得承受力方面倒还好,带给自己最多的是让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前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觉得自己特别厉害,但是当你真正接触电影,你会发现自己很多地方都不懂,都还远远不够,所以你会渴望学到更多的东西,渴望让自己做的更好。对我来讲,我觉得更多的是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同时意识到自己哪里是做得还挺不错的,可以继续去坚持,这对我来讲是一个很惊喜的认知。

Q:有一次看到你写的一篇微博很有感触。你说结束《小时代4》的宣传时,正好是在成都路演。在那家影院里你看到一张跟演员们宣传《小时代1》时的合影,当时的心情五味杂陈。

A:对,就觉得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年龄,其实都是跟着你的作品,跟着公众对你一直的关注,持续在往前走。所有人都是一年一年地长大,大家不会去关注到普通人每一年在做什么事情,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大家都一直关注着。所以这对我来讲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我有没有成长,有没有变得比以前更好,大家都会去看,都会去评价,这也给了我更多的自我要求,要比以前更进步,要比以前更不一样。

Q:我觉得这种感觉特别应和 《小时代》顾里的一句话,她说“我最高兴的事,就是我们一起走到了最后”,所以我觉得从《小时代》到《爵迹》,等于是很多人陪着你一直走过来的……

A:对,我跟这些演员是一起走过来的,所以大家真的是有一种很深的信任感,哪怕有时候他不能理解你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但是他会非常尽力地去完成。因为他相信你的判断,相信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觉得这个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而且彼此因为这几年工作很多时间都在一起,已经变成很熟悉的朋友,所以说其实生活中,工作上,都已经变成并肩作战的伙伴的那种感觉。

我从没有完全为了赚钱而工作过

伴随着郭敬明的四部《小时代》,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争议不断,另一方面,票房逐渐攀升。有一个统计,四部《小时代》的总票房有16亿多。不是有一句话嘛,不怕有争议,怕的是没有人议论,有时争议就是一种关注。其实郭敬明从作家到导演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在争议声中不断强大的。

Q:有没有对比,为了赚钱而工作跟为了理想去工作,哪一种更有难度?

A:现在对我来讲,赚多少钱已经不是摆在第一位的事情了。我从来都没有完全为了赚钱而工作过,我觉得这个是我自己最幸运的地方。我的每一笔收入都是通过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获得的,不管是写书还是拍电影,整个过程都非常地开心。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所以当你通过这个工作而获得酬劳的时候,也会非常地安心。

Q:从老板的角度,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老板?

A:我比较善于处理团队的矛盾和突发事件,基本上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角色,不太会是一个制造问题的人。

Q:前段时间,王健林的一句话被广泛传播。他说要给自己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先挣它一个亿。那你自己在创建公司的初期,也会有一个具体的经济上的目标吗?

A:经济上的目标倒没有,我觉得成立公司时最大的一个心愿,其实是希望这个团队可以快速地成长,跟着我一起成长。因为以前做事情的时候,就是一个人嘛,那到了公司,就变成一个团队了,你身上有责任感,你要变成一个领袖的角色,这个是最重要的。

猜你喜欢
郭敬明魔幻真人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雍措“凹村”的魔幻与诗
魔幻与死亡之海
白煮蛋的魔幻变身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魔幻”的迷惘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关于郭敬明的一封家书
郭敬明就像是一个便秘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