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宁
正确把握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人教版第二册小学语文的第一组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科学知识的韵文。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我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注重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去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回顾课堂,谈谈几个难忘的教学片段带给我的思考。
教学片段一:错读教材
老师:同学们,你们想出去旅行吗?
学生:想。
老师:那今天我带同学们去大自然,看看大自然中的植物都是怎么旅行的,同学们知道植物是怎么旅行的吗?
学生:风吹的。
老师:真聪明,在大自然中风带着植物旅行是最常见的。那同学们知道有哪种植物是靠风来旅行的吗?
学生:蒲公英。
老师:反应真快,说的也很对,风经常带着质量轻的植物在大自然中旅行,那同学们还知道别的植物是靠什么来旅行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其他植物是怎样旅行的。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一分钟左右,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引入已经设计好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极高的效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先后两次在话中说风带着植物旅行是最常见的,并没有向学生们举例说明风怎样带着植物旅行,是否还有其他的植物旅行的方式,除了风之外还有几种。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将学生们引导到下面的教学中,会给学生们带来一种错误的信息:风是大自然中带着植物旅行最常见的方式。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因教师的不解释,可能会给学生一种潜意识的暗示,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育都不成熟,教师在他们心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对他们来说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所以会给以后的教学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影响。这可能是教师在这方面备课不充足,了解不彻底所造成的,只是简单的引导,所以才出现了错读教材的情况。
教学片段二:偏读教材
老师:同学们,看到苍耳、豌豆这些植物,你能想到它们是怎样进行旅行的吗?
学生:靠动物带着。
老师:那动物是怎么带着的呢?难道要动物背着这些植物吗?那样不就掉了吗?
学生:植物妈妈给它们穿上特制的衣服,然后它们就会粘在动物身上,那样就不会掉下来了。
老师:真聪明,说的很详细。但是豌豆呢?它也需要动物带着吗?
学生:豌豆要靠太阳晒裂,那样它们就会出来了,然后就到处跑。
老师:说的不错,那同学们能不能再举一个类似于苍耳和豌豆这样的例子呢?同学们想一下,一会我们交流一下。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由极简单的过渡直接到课堂练习环节,课堂环节极其紧密,环环相扣,表现出教师深厚的基本功。将这样一堂知识量大的教学课,处理的结构合理,师生配合默契,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又让我们怎样去感受语文的魅力呢?
在这个教学过程,因教师由课堂教学快速过渡到课堂思考练习,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无法使学生体会语文课堂的精彩纷呈。虽然教师讲解了课文的知识点,但是多以想象的形式来与学生探讨,完全忽略了文字的魅力,所以导致偏读教材。
教学片段三:浅读教材
老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位植物妈妈想出的办法更聪明呢?
学生:蒲公英。
老师:如果要你们想办法的话,你们能想出比这些植物妈妈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能。
老师: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几张图片,你们能想出图片中的这几种植物是怎样旅行的吗?然后将你们想出的办法写成课文这样的形式。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带动学生想象,会失去一些语文原有的味道,将一堂语文课变成识字课,这是得不偿失的。虽然一堂课在一片和谐的氛围下完成,但是细想一下,不难发现语文课的层次发生了变化,即使是教小学生,也不能改变语文课的内涵。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教的认真,学生学的开心,课堂教学顺利完成,这看起来是值得庆贺的,但是回顾一下,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值得思考的东西,全是一些表面性的东西。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浅读教材造成的。
总的来说,教学可以做到如下几点:
一、旁征博引,读懂教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图画,文字性的叙述是很少看到的,所以,对待课文中仅有的文字,我们更应该深层次地进行把握,全方位地进行思考,争取做到烂熟于心,运用皆随心动。要做到以上要求,必须要读懂教材,只有将教材弄懂,才能更加细致地在课堂之中对学生进行讲解。
二、多重思考,读透教材
在众多学科中,语文这门学科具有“皮厚”这样一个形容点,所以说要想读透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合格的教师,是可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有通过文字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做到举一反三,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多媒体技术是教师最有效的辅助助手,通过多媒体可以多角度的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意思;查阅书籍可以印证对课文所理解的内容是否合理,可以进行大胆的猜想;结合生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猜想内容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只有读透教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解的深入透彻,避免偏读教材造成课堂“失真”。
三、主次分明,读活教材
要想深入进去,必须要做到有所取舍,理解“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的内涵。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有目的的将教材重新组合,让学生感受语文的多样性。当我们真正的读活教材,就意味着我们面对学生时将有更大的底气,面对提问,回答的更为坚决。读活教材是另一个起点,只有站在这个起点上,我们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铸就”精彩。
面对新时代的竞争,一味的遵循先贤圣人流传下来的经验是不行的,在新时代的大潮中,我们应勇于开拓创新。素质教育在逐步深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把握课堂仅有的三十五分钟,努力“攻克”课文重点难点,真正的适应新课改,让同学们在精解细读之下,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