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馆:阅读之力,乃真正止戈为武

2016-09-21 08:36张菡浙江杭州报道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体制语文学生

本刊记者_张菡 浙江杭州报道

越读馆:阅读之力,乃真正止戈为武

本刊记者_张菡 浙江杭州报道

阅读,是一个获取知识的有力武器。

而如今,阅读“凋零”,很多人早已失去阅读的乐趣。书本纸媒式微,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如此之光怪陆离,乃至前所未有。采访过程中,偶遇一家长,他说:“温饱还未解决的状况下哪有闲功夫读书?”这的确是一个关乎生存的悖论。

此时此刻,纸上的文字,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

当下,阅读被迫穿上了“碎片化”的外衣。如果非要把“阅读行为”追溯到久远的孔子时代,难免已是不讨好的做法。但关于阅读的有趣故事,还是要拿来说一说。

中国古代的读书理论始自孔子。“读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这个故事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误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说:“所以我讨厌花言巧语的狡辩之人。”

在孔子眼里,“为学”是要“读书”的,子羔的学识显然未能达到“学而优则仕”的境地。而孔子对子路此人的评价,是长于“政事”。所以,从这里可看出一个有趣之处,儒家虽强调“经世致用”与“学而优则仕”,但孔门弟子内部,作为长于政事的子路,“孔门十哲之一”,在当时,也说出了“何必读书”四字,看来是没把“读书”作为人生头等大事放于心上!

因此,再把眼光拉回今时今日,我们其实也不好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从《论语》里就可看出,这已然是千百年来人类对于“读书”是否有实用价值的共同疑虑之所在。

那知识到底能不能够改变命运?阅读到底应不应该继续下去?来杭州之前,我希望能从“越读馆”里挖掘出些许答案。

灵魂跟脚步,都要在路上

曾经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灵魂跟脚步,总有一个在路上。”灵魂在路上意指“阅读”,脚步在路上解为“旅行”。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以上两句话,早已被大多数人背得滚瓜烂熟。在古代,读书人显然是“高大上”的代表。《红楼梦》里,贾雨村孑然一身留宿葫芦庙,仅凭中秋节吃酒时作的几句行酒令,就得甄士隐乃至日后林黛玉之父林如海相助,平步青云,这难道不是古时候“中国梦”的典型代表?

坐落于水墨西湖旁的越读馆,脱胎于体制内的故事,值得拿来说一说。

到今年,越读馆已经走过第六个年头。在这六年里,因为越读馆,有些人的生命轨迹被改变,有些人离开,有些人相聚,相聚之后,惺惺相惜,不离不弃。采访的时候,越读馆的语文老师童蓓蓓曾说:“再不走,就老啦!”

2014年11月,《南方周末》记者代忘发表了一篇题为《课堂革命静悄悄体制内外的语文对话》的报道。

报道里这样写道:“郭初阳、蔡朝阳、吕栋几位70后一线语文老师概括出三套语文教材(即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四大缺失:

与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这种批判呼应,20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套‘民国老课本’。这套课本,是1902年由当时的商务印书馆编印出版的第一套近代成功的新式教科书。此次出版,编选者将其分为启蒙、常识、歌谣、修身、故事、童趣六大类。看分类即可知,与现行语文教材的编选思路差别巨大。

譬如启蒙卷第一课,是一个硕大的‘人’字。不是人世间孤零零的一个人,而是配了一幅大人们穿着长衣短褂的家庭图:有爷爷奶奶,有父母,有兄弟姐妹。

再如《晨起》课,简单十余字:晨起,见父母,问安。兄弟姊妹,相见,问好。人文精神植根于家庭的孝悌和礼节,正是中国人最基础的生活形式。”

从以上文字中,可看出民国老课本的编选思路与现行教材的差异。

在这篇报道里,郭初阳的身份是“杭州越读馆语文教师”。郭初阳成名较早,主流媒体对他的报道在网上随意一搜即可查到。2012年1月,《新京报》的人物报道里对他是这样描述的:“1996年开始执教中学语文,囿于体制8年。后告别体制,与友人共创‘越读馆’,独立进行语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坚执语文课堂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

《新京报》对体制内的郭初阳用“囿于”二字来描述。“囿于”解释起来,可说是受拘束,也可说受束缚。因采访时间有限,我无法探知郭初阳于2008年离开体制时的内心活动,是否天人交战,是否波澜壮阔,亦或云淡风轻,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但亦如《新京报》所说,郭初阳作为语文教师,语文教育的探索者与实践者,他的灵魂与脚步,总归一直在路上,离开体制,只是又一次上路而已。

体制内外的教育之争,在郭初阳身上轮番上演。

1.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创设一个现实情境,请同学们去逛我们每天上学的校园,有哪些东西数量很多,去数一数,算一算。

当《新京报》问他:“现在,当你身处课堂,你的焦虑和担忧是什么?你的信心与希望来自哪里?”

郭初阳回答:“我的忧虑,在于时间的争夺。灌输式教育,不仅将孩子们日常的大部分时间填满,而且继续蛮横地霸占他们的课余时间。”

郭初阳在体制内被塑造出来,取得了令很多老师眼红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后选择了离开。2009年,为了争夺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越读馆”诞生了。而一直在路上的郭初阳,也引来了童蓓蓓与后来者。

童蓓蓓在读完郭初阳的书《言说抵抗沉默》半年后,辞去了教师公职,告别学校,离家数千里,之后更是辞去副主编之职,离开成都,来到杭州,加入了“越读馆”。《言说抵抗沉默》,被童蓓蓓定义为教育生命的启蒙书。而最终选择郭初阳,选择越读馆,根本原因还是童蓓蓓在做《读写月报·新教育》副主编的时候,发现所有作者的投稿里,郭初阳的文章最干净,最让她省心,不需做额外的编辑工作,就可付印。那个时候,二人还未曾谋面,单凭纸上文字,无意之间,信任就此搭建起来。

越读馆的身份

作为教师,选择留在体制内,还是来到体制外,总是一个绕不开的二元对立话题。一对立,似乎就引来一些火药味。蔡朝阳甚至这样评价郭初阳:“他为语文重新立法。”蔡朝阳,网名阿啃,“浙江三教师”之一,郭初阳的朋友。

面对郭初阳,我问他:越读馆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是与体制内学校平行,还是对体制内课程的补充?郭初阳回答:“越读馆,英文名Beyond School,不是平行,也不是补充,意在超越。”

如何超越呢?

越读馆针对小初生,跨度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同时开设了语文与英语两门课程。上课时间是周五晚上至周日全天,再加上寒暑假,语文课每班20-25名学生,英语课每班15名学生。

首先是课堂设计理念。

语文课,初中生会加入“与父母共读南周”环节,这样每周就保证了20万字的阅读量,也加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每堂语文课伊始,先抽出20分钟时间,由一位学生提出对本周《南方周末》感兴趣的某篇报道,老师引导,全班讨论,各抒己见,以此培养公民意识与思辨思维。同时要求每天有1小时的阅读量,希望为学生营造一个“全家阅读”的良好氛围。

英语组老师会从源头出发,首先辨识西方语言系统与东方语言系统的差别,让学生意识到西方语言体系讲究逻辑关联,形式固定;而东方语言灵活多变,重在表意。下一步,再根据西语体系内在逻辑组合,根据学生年龄段,选择经典文本进行清晰教学,比如美国作家E.B 怀特的三部童话书等。

其次,是教材的甄选与解读,并于实际操作中不断优化课堂细节。

越读馆英语组的负责老师MS Tang会定期去香港选购英文原版书籍作为教材补充,同时在课堂上辅以不同内容的视频讲解。我听了MS Tang给初二年级上的课。她给学生观看的视频讲述的是一个美国狂热的明星崇拜者,对好莱坞影星布莱德·皮特痴迷到了疯狂的地步,吃饭睡觉穿衣走路,每一处细节无不在模仿,引起家人反感也置若罔闻。MS Tang以这个故事为切入点,为学生们阐释了心理学上的相关病因。

语文组方面,同样的教材内容,会为学生呈现不同角度更为深广的文本解读;同时纳入经典,与文本对话,根据文本内容不断调试课堂内容,用大量信息的刺激,激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可谓“淫读古书,甘闻异言”。主要目的,还是希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鉴赏能力,希望学生明白,思维永远都有另一面。

最后是针对教师的培训。

用郭初阳的话说,是对体制内的“强势介入”。通过教材批评,去除教材权威;用新旧观念的冲突,为教师打开思维的另一扇门。

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的老师苏祖祥在听了郭初阳的公开课后,曾在自己博客里这样写道:“郭初阳十分看重自己作为独立教师的意义,这也是让我羡慕嫉妒恨的一个方面。独立的意义起码有三层:教师自身的人格和地位的独立,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珍视并追求自身独立的意识,教育应该有着独立而超越的地位。”

同时苏组祥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现状有了更深一层的反思:“对更多的教师而言,不怨天尤人,不推诿卸责,不徒托空言;不做愤世嫉俗、牢骚满腹的愤青,应该是当下我们能够追求的独立。不把自己看得高于别人,不放弃自己对自身启蒙的责任,也不小看自己对他人的影响,这是谦卑而笃定的郭初阳给我们的启发。”

“谦卑而笃定”,是苏祖祥对郭初阳的评价。

越读馆能带来什么?

2009年夏天,杭州。

越读馆刚成立不久。7月的一个周日,下午2点的气温超过了40℃。郭初阳在浙大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准备开讲一堂语文公开课。到场的家长与学生有280名。原定两个小时的课程被家长和学生延长到三个小时。郭初阳讲这堂公开课,起初是为了给越读馆招生,当天,即使上座率如此之高,即使有人拿着书找他签名,越读馆连一个学生都没招到……

说到这里,郭初阳双眼朝向别处,不好意思地笑了。

截止到采访当日,我从前台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越读馆2016年春季班已满员。

越读馆现任教师一共10人。

语文组包括郭初阳在内6人,英语组连负责人MS Tang一起有4人。

先说一说语文组老师肖贞的故事。

肖贞,湖南辣妹子,诗人,现任越读馆初一年级语文老师。常年混迹于诗坛,从小喜爱中国古典文化,不时有诗作发表。去年秋季,越读馆新开了一门诗词鉴赏创作课,由肖贞主讲。今年寒假班,她的诗词鉴赏创作课已经提前报满。

肖贞的母亲也是老师。母亲认为女孩子找一份稳定工作,然后大了嫁个人就够了。可惜肖贞不是寻常路数女子。从小读诗歌,读经典,读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母亲后来觉得这丫头读疯了,开始干涉,她背着母亲继续读,乐此不疲。

大多数家庭里,家长苦于孩子不爱念书,四处寻求方法;而肖贞,却因为太爱念书,引起母亲的强烈不满。10岁那年,她的作品在《湖南电视报》发表了,母亲终于不再阻拦她看书。

2001年,那会儿还没有叫QQ的这个东西,OICQ也刚被马化腾带入人们视野没多久。那时候,肖贞就开始混迹各大网络诗坛,天涯里的诗风辞韵、对联雅座等,在论坛举办的一次对联比赛中,她拿到了一等奖。肖贞的先生是青岛人,也因相同爱好,在坛子里相识,最终走到了一起。

2003年11月,蓴鲈归客等发起人在杭州以诗词为缘结社,后定名为留社。留社,是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习与传承、以诗(词)文原创为重点的民间社团。肖贞目前是留社的一员,也曾担任过浙江古籍出版社相关书籍的副主编。

2010年,她无意中翻到了一本教育杂志《读写月报·新教育》,从来不看教育杂志的她,目光完全被吸引了去。于是她给杂志投了稿,没想到投稿当天晚上,时任杂志主编的李玉龙先生就给她打了电话。当电话那头的声音说他是李玉龙时,肖贞一时还不敢相信。由此机缘,肖贞便认识了郭初阳,也认识了童蓓蓓。

之后,她辞去教职到青岛与先生团聚。在青岛的日子过得悠闲,她百无聊赖,开始打起了大型RPG网络游戏“魔兽世界”,游戏里选择的职业是一名盗贼。后来的故事,就与越读馆联系在了一起。在越读馆,认识了更多朋友,也找到了知音,因为蔡朝阳也曾是“魔兽世界”爱好者。

在越读馆开始工作之后,郭初阳只听了她几节课,就放手让她去做了。在肖贞眼里,老师普遍犯的错误就是“主题先行”。她认为老师的作用更像是熔剂,提供另一种思路,另一种文本给学生,在学生的头脑里激发“化学反应”,发现文本更多的意义,提高对文本的鉴赏能力。

她还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天涯的坛子里,她有很多马甲账号。有些时候发了新帖,她会把自己“陌生化”,登录马甲账号去评论自己的帖子。有些鉴赏力老辣的人就会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因为具备此等鉴赏力之人会感知对方的文学气质,还有写作脉络。

曾有记者问肖贞为什么会在课堂上选择“恐惧”的话题。肖贞说,她自己就是个胆小的人,害怕很多东西,比如黑暗,甚至是对着自己的照相机镜头。她三十多年来一直习惯开灯睡觉。在听了郭初阳解读《殡葬人手记》的课以后,感触很深,之后也就慢慢放下了恐惧。

采访之时,她告诉我,强势的母亲与温和的父亲,家庭内部两股力量之间的拉锯给她带来一种撕扯之感,恐惧,敏感……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感触,同时也帮助她在诗词的领域里越走越远,越走越深。

在如今的课堂上,她很少给出对错的判断。她一直希望带给学生的,是足够安全的环境,以及足够丰富的土壤,因为她曾感同身受。

“上课注重的是孩子的呈现,通过呈现来了解孩子”。这是肖贞的教学理念。

我们再来说说MS Tang的故事。

MS Tang,中文名汤萌,人如其名。越读馆英文组负责老师,曾是杭外名师。

2011年,汤萌参加了英国伦敦三一学院英语口语等级考试GESE,她纯正的发音,看待问题的国际眼光和全球意识打动了考官,不仅通过了12级,而且拿到了其中最高段位:优秀。就这样,汤萌成为了浙江省第一位GESE12级证书的拥有者。

汤萌曾三次以国家领队以及裁判的身份,带领中国五个顶尖的中学生辩手参加世界中学生辩论冠军赛(WSDC),并赢得荣誉。WSDC是世界最高级别的中学生英语辩论锦标赛。

丰富的领队经验也为她开发越读馆海外游学项目打下基础。去美国,以及英国,所有的行程安排,景点的选择,游学过程中课程的设置,事无巨细,由她一手操办。

MS Tang喜欢用丰富的互文、积极的思辨、紧张的交锋,在课堂里传递英语的韵味与魅力。学好英语还有什么秘诀吗?答案有且只有两个字:“阅读。”越读馆英语课程的理念与框架,由她最先搭建起来。然后,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选择,文本的更新,于课堂内容上不停加入创新元素,在细节上也不断优化。

采访中,她用英语过去、现在、将来的三种常见“时态语法”举例,展示了对东西方语言体系差异的清晰认知,并呈现了如何用构建逻辑思维的方式来讲解英语语法,让学生能够更总体而客观地掌握英语学习的规律。

在家里,汤萌还是一名猫奴。她养了两只猫,一只叫Spring,另一只名Summer。言谈之间,对两只猫,“孩子”的爱意不经意就流露出来。于美国带队游学期间,孩子就托付给了父母代为照看两只猫。

越读馆的老师里,最后还得提一个,叫顾亦文。

顾亦文30出头,于体制内教书已有六年。因为敬佩郭初阳,所以离开体制,到越读馆任职。他除了教语文,还会戏剧表演,也做过戏剧指导。

顾亦文热爱运动,曾骑行川藏线,单车环绕海南岛,尤其爱好跑酷。顾亦文认为跑酷与语文学习,有不少共通之处。

首先是“博”。顾亦文曾苦练跑酷中的一个前空翻动作,在动作完成度上遇到了瓶颈。于是他只好先放弃前空翻,去学习新动作——蹬台鱼跃,练着练着,突然发现,原来“蹬台鱼跃”起跳的垫步与弹跳,与前空翻是相通的!于是再回过头练习前空翻时,果然就突破瓶颈了,触类旁通。

其次是“精”。在跑酷的领域,意味着一个动作必须熟练到成为条件反射,才能称为成功。在垫子上翻滚只能是纸上谈兵。跑酷是人与街道、建筑、栅栏……城市里一切障碍物的交流,跑酷更是运动者对世界的不断穿越。

博与精,同时,也可算作对阅读的要求。

教育之变

越读馆的武器,是阅读。而阅读,历来都是教育的武器。

体制内外,教育之争,焦点都落在了教材之上,落在了如何阅读之上。

东西方经典,如到甚深精妙处,其实也是相通的。教育之变,乃阅读之变,唯有不停阅读,才能更加接近教育的本然,乃至生命的本然。

卡尔维诺曾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这与开头,孔子所指“为学”就要“读书”不谋而合。

阅读是武器,通过真正的阅读,才能发现另一种文本、另一种可能、另一种思维,乃至为人生开启另一扇门。因此,武器甚深的妙用,从来都不是拼杀与战争,而在于如何止战。

猜你喜欢
体制语文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聪明的学生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