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育生态正是造风水.
——访阆中市教科局局长汤勇

2016-09-21 08:35文迪张敏四川阆中报道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阆中朴素校园文化

本刊记者_文迪 张敏 四川阆中报道

改变教育生态正是造风水.
——访阆中市教科局局长汤勇

本刊记者_文迪 张敏 四川阆中报道

汤勇_

四川阆中人,1981年毕业于阆中师范,任教乡村小学11年,后调入政府工作,2005年10月起,任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著有《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素质教育突围》《修炼校长力》《做朴素的教育》等。被《中国教师报》评为“2014年最具思想力和行动力局长”。

教育家(以下简称“教”):

您好,汤局长!我们一直很关注中国的区域教育改革,我们从两年前开始注意阆中市的区域教育改革,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和乡村教育。杂志第一次将区域教育改革作为封面主题。

走进阆中教育一月以来,本刊记者陆续走访了近30所中小学,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从最初的震撼,到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不得不说,诸多一线城市著名学校的校园文化也不过如此,甚至远远弗如。如孔子所言“礼失求诸野”,在阆中的乡村小学里,校园文化浸润到了班级、宿舍甚至食堂。看得出来,阆中教育人深谙校园文化熏陶、涵养孩子的教育规律,请问汤局长,您是怎么理解校园文化的?

汤局长(以下简称“汤”):

做教育是传承文化,也是创造文化。其它任何行业可以没有文化,但教育不能没有文化,对国家民族来说,如果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文化,不打自垮。文化比科学技术还重要,人们常说,没有文化真可怕,办教育没文化更可怕。一个校园只有书声,而没有文化的痕迹、符号、记忆,这样的学校没有生机。

汤勇认为:“朴素的教育,正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常识,回归自然。应该让教育剔去浮华,教育不需要花哨的、高大全的理论,教育的思想、教育的智慧都应该是朴素的。就像每天早上太阳升起,就像老农在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

阆中古城的魅力还在日常有人居,小家小户的风光

对管理者来说,文化是最高境界的管理,最低层次是人管人,更高是制度管人,最高境界是文化管人,文化育人,是无言的影响和塑造。我们的校园文化是师生动手,师生动手创造的过程,即是师生的身心受到浸润、改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孩子智慧成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另外,自己创造的文化,如种植出来的蔬菜,味道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感觉是不一样的。

同时,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要体现出校长的思想理念、育人特点和学校的历史文化沿革,因此我们的校园文化有它的个性,也有共性。

教:我再回味一下阆中校园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中国人讲本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阆中学校的校园文化都抓住了立德之本,强调学生的礼仪、懂规矩、习惯养成等,立人的根本是一种共性,如民族小学的种植和武术、木兰小学的孝亲文化等等。而个性,即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都很贴切,不生硬,用时髦的话来讲,即“高大上”又“接地气”。比如阆中的“阆”,《说文解字》里说,阆,门高大的样子。这样,各个学校独特的门墙文化与家乡地理形成了一个内在的联系。

汤:阆,还有一个意思是门里有良人、好人。我们认为一面墙、一个通道、一扇窗、一道门都可以体现文化。阆中古城的建筑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窗棂、门饰上的步步高升、蝙蝠造型等都有它的文化寓意。其次,阆中作为贫困县,农村学校办学经费有限,于是想到了“接地气”,让门成为孩子们书法、绘画、涂鸦的一个阵地,既是一种文化点缀,其次也节约了钱,同时又让孩子们对阆中文化、对家乡文化有一个认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探访阆中教育后,写下“妙不可言”四字

我们也曾到沿海大城市参观学校,硬件上我们没法比,多功能室、音乐室、影剧院等等,而在文化上往往是满走廊的喷绘。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师生动手,用的材料大多来自身边,体现出朴素教育的理念。

教:所以,您在《做朴素的教育》这本书里,用庄子的话来概括:“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现在的一些学校所谓“打造”的校园文化,有的流于生硬,也有的华而不实。我们认为,“朴素教育”的深意,就像阆中这一方水土,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那么汤局,您归纳的“朴素教育”,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思考?

汤:朴素的教育,正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常识,回归自然。应该让教育剔去浮华,教育不需要花哨的、高大全的理论,教育的思想、教育的智慧都应该是朴素的。就像每天早上太阳升起,就像老农在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

教:所以,2013年杨东平教授在参观了阆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后,在民族小学题写了“妙不可言”四个字。

那么,2015年11月9日,我们第一次走进阆中教育。在“教育质量发展大会”上我们获知,阆中高考上线人数连续六年递增,更重要的是,2015年是上清华、北大、复旦等一线名牌大学上线20余人,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更重要的是,阆中中学赵书远校长在讲话中说,2015年这届考生当年高一招生时,阆中市中考前10名均不在阆中就读,而在成都、绵阳等高考发达地区就读的阆中籍考生去年无一人考上清华、北大。

汤:优质生源的流失由来已久,这些学生往往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再有是一些党政干部,把子女送到大城市寄宿是一种攀比心理。其二,这是逃避家庭教育的责任,做家长的就轻松了。其实这是不懂教育,陪伴孩子成长、陪伴孩子阅读是教育的重要部分,过早割断了亲情的陪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利。

2005年我刚做局长时生源流失更严重,这些年通过我们的一些努力有所缓解。我们办科教频道、办杂志,也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氛围,改变教育生态不仅是要改变校长、老师,也要改变家长、社会对教育的认识。

教:我们听到优质生源流失这个数据还是比较震撼。因为,阆中中学、东风中学等学校的高中教学未必一定胜过成都、绵阳的著名中学,而事实说明,应该是阆中地区教育生态的改善,让小学、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更扎实,因而决定了他们上了高中后劲更大。

您在《我的教育心旅》的自序里说“用心做教育”,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2005年起,您放弃个人事业的另一片天地,挑起一方教育发展的使命,观察阆中教育这十年的发展,我们深切体会到您所说的“用心做教育”。因为,大多数的教育局局长不得不“用心做局长”,疲于应付各种检查、会议、接待等,很少有局长能沉下心来研究教育、思考教育,更不可能为家乡几代学子一生的幸福来长远的谋划,您常说“最不能忘记教育的初心,请问,这初心是否与您当年曾做过11年的教师有关?

阆中的乡村学校有一个特点,校园里设置室外读书亭,下课后,孩子便取书来读

汤:一是做过11年的老师,其二我出生在穷乡僻壤,没有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能够走出来靠的是学校和教育。其三是在做教育的过程和投入中,慢慢产生了一种情怀,一种担当和责任,刚做局长时,对教育的认识并没有现在的深刻。家国情怀当然是大话,而眼前的现实是,谁的家庭没有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当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看着他颤巍巍的背影,想象学校会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一个人。所以,教育者都应该有这个初心。

另外,“用心做教育”,去全身心投入,奔波、忙碌、协调、忍辱负重等,都是为了教育,没有想过个人的升迁。我经常想,如果我用做教育心思百分之一来经营自己的事业,可能早就没有做局长了。我从2003年起任南充市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2004年12月已经出文件任命为主任。从研究室主任出来的,现在级别最低的都是正县级。当时,是在办手续的时候,意识到对阆中家乡的热爱,一瞬间就放弃了。

但是,人的价值不一定是当多大的官,而是做自己认为有价值、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教育,可以给后人留下一些精神财富。现在,朴素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至少校长和老师这个层面,让我们的师生过上一种相对快乐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教:记得第一次来阆中,我在教师培训中心古城基地的书架上,看到您主编的《岁月如歌——阆中离退休教育工作者文集》一书,对“朴素的教育”也有了更多思考。朴素教育,也是有人情味的教育,我还看到你们给八九十岁的离退休教师集体祝寿,同时,你们也在彭城建有离退休教师活动中心。

汤:最近一次祝寿是2015年10月16日,尊老和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的老同志在艰苦的年代里,把青春、热血献给了教育,现在他们年迈体衰了、寂寞了,正是需要关怀的时候。关心他们,其实也是关心我们自己,因为每一个人都会老。

2005年我刚到教育局,即在大会上指出,一个不重视、关心老同志工作的人,不是好同志,我们的离退休教师协会即在那一年成立。同时,尊重老人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继承老同志的智慧和精神财富,所以我在彭城还建有阆中教育博物馆,3000多离退休教师分批次免费参加活动。

教:对此,我又回想到您谈起去年毕节市几位留守孩子饿死的悲剧时,您说这不仅是管理者的问题,也是教育生态出现了问题。那么,您认为,阆中乡村教育生态怎么体现出朴素教育和幸福教育?

汤:在很多教育者眼里,只有应试教育这一把尺子,而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往往也是家庭条件差,父母在外打工的,这些孩子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在学校找不到自信,被逐出到社会,造成了几不管,于是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今年夏天,在安徽灵壁召开的“全国中陶会行知式校长、陶研骨干培训班”上,我介绍了阆中教育的三个关键词“抱守朴素、追寻幸福、发展内涵”之后,现场响起十几次掌声。会后,与贵州省陶研会会长,贵州省文联主席顾久先生交流,谈到毕节这个事件时,我说,这不仅是党政干部的管理问题,也是教育生态出现了问题,顾久先生深表认同。

阆中教育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图为全国模范教师纪蓉荣获“感动阆中杰出人物”现场

教:另外,我也很留意您的博客,你的博文经常有更新,所关注的往往是基础教育的热点、重点和难点。前不久你的一篇博文标题是《家庭教育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我觉得这是深远的认识,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那么,阆中乡村留守儿童的比例有七八成,我们怎么实践“家校共育”?或者说,如何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比如昨天在最边远的三庙乡,校长介绍,每个班大约有10个左右的孤儿或父母离异的孩子。

汤:这部分又是留守儿童中更特殊的一个群体,留守儿童平时可与父母视频、逢年过节可以团聚,而这部分孩子没有完整的家庭,校长和老师要付出更多的情感和关怀。

那么,我们的文化校园和书香校园正是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精神家园。其二,也是给孩子们搭建一个平台,在社团活动中找到自信,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可能球打得好、键子踢得好、铁环滚得好,让这些孩子在校园里能找到尊严,能抬起头来。

教:对,我们在妙高、大庆中心校看到了很多这样的活动场景。

汤:其三,我们的老师、校长是在用心做教育,做亲情热线、做代理妈妈,集体给留守儿童过生日晚会等等。阆中的学校有一个普遍现象,可能与大多数地方相反,周五放学的时候,孩子舍不得离开校园,到周日下午的时候,孩子们盼着上学。

要办孩子们喜欢、向往的学校,我们应该是做到了这一点,不能让学校成为成绩好的学生的天堂,让成绩差的学生感觉像炼狱。

教:因此,阆中教育人常说一句话: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今年的高考成绩应该表明了阆中的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汤: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本来是不应该割裂的,教育前面出现这样多的定语、修饰语,诸如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幸福教育等等,如果按教育本身的规律来做,就只是教育,这说明当前的教育状况不理想,需要追求和强调一些特征。应试和素质是不冲突的,应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我们有一个观点:孩子的成人比成材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幸福比优秀重要。因为不可能做到让所有学生考高分,都上北大清华。

教:阆中市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既是三国要津,又是古代的科举重镇。近年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意义。但不可否认,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基础教育中的意义在知识界、尤其教育界还有较大的争议,2013年9月,中山大学规定大一新生必读《弟子规》之后,在媒体界上引起巨大的争议,很多专家撰文指出《弟子规》是封建糟粕。

而我们认为,阆中教育人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不囿于无聊的意识形态纷争,而是师生动手,把《三字经》、《弟子规》的竹简、书法作品装饰在墙上,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汤: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很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上最重要的是经典诵读,从2007年开始启动,搞了两次经典诵读比赛,效果很好,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几百人集体诵读,这样的氛围更能让孩子浸润其中。

我觉得《三字经》《弟子规》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小学生守则》更具体。前不久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一篇评论,把它跟美国的《中学生守则》比较,标题为《好的守则还需要好的教育者做支撑》。

教:自2005年以来,您几乎每年出版一本书,我们阅读了您所著《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素质教育突围》《做朴素的教育》等,我们知道,其中不少成为了教育类的畅销书。

汤:《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2012年出版,一年内重印6次,现在重印十多次了。有些学校将它选为教师培训用书,湖南浏阳、山东青岛等地的教育部门将它选作“读书工程重点推荐图书”,出版社这个书名也取得好,教师是否优秀别人说了算,而幸福则可以自己做主。

教:另外,我们也读了您主编的《岁月如歌——阆中离退休教育工作者文集》。

这本书的出版也体现了阆中教育的特点,正如《礼记·学记》言:“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那么,除了“就贤体远”,继承前辈教育者的精神之外,您更重视读书和学习,而局长是比较忙碌的。请问您在时间管理、阅读学习上有什么经验可以交流?

汤:不是忙,如果把读书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比如像吃饭、像年轻人谈恋爱,再忙、再紧张都会挤出时间。当阅读成为生命的需要,时间自然会有。做其它局长可以不读书,教育局长必须读书;其它同志可以不学习,教育者不可以不学习。

教育者的学习,才能起到示范作用。我们不能用冰冷、苛刻的制度来规定老师业余时间必须读书,只能倡导和示范。

教: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也认识了当年的“优大生”。现在这些“优大生”大多成为教学骨干,比如阆中中学的吴超老师。我们想了解,阆中教育局是如何在高校里考察和选择“优大生”?选择的标准有什么特点?

汤:2005年以来,这十年间阆中教育补充了三千多教师编制,每年300人,这在其它地方不可想象。阆中教育的改善,不仅在于文化校园、书香校园,还在于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为乡村学校改善师资条件,办乡村校园的社团活动、建设音体美学科,都需要师资来支撑。

关于“优大生”,去年开始是全省统一报名了,要经过笔试和面试。但去年以前,由教育局牵头,带上人事局和学校校长,到川师、西华大学、西南大学,成都体院等学校,一个一个地面试,现场就签。所以,去年全省统考、我们面试招聘的老师不如以前。主要在于我们把权力下放,把指标给了学校。

教:另外,阆中教育很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特岗教师安于贫困,很多教师的师风师德背后,如总督学吕子军讲话中所言,涌现出了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比如前些年的纪蓉老师、特殊学校的邓丽君老师,上周,我们在洪山小学还认识了放弃成都优裕生活、扎根在乡下的“富二代”小马老师。甚而有的学校让音体美老师任学校中层干部、教研室主任等。那么,阆中地区出现这样多的优秀教师,有哪些制度和管理的保障?

汤:比制度更重要的是观念。前不久我看到上海市教委的一个文件,文件里有两个关键词,语数外称为正科,音体美称为副科。上海作为文化制高点,还存在这样的意识,所以当时我写了篇评论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阆中教育已经转变过来了,比如白塔小学这一周正在进行音体美的考试、检测。实际上,音体美对孩子性格气质的塑造很重要,今年我们的综合评价体系开始启动,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

教:阆中区域教育呈现出来的风貌,用《中国青年报》的话来说是“朴素而体面的活着”,用你们的话来说“孩子的眼神,老师的精神”。记得张平副局长在“教育质量发展大会”上指出:“大多城市学生的体能不如农村学生”。我们相信,这是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内涵发展的结果。

所以,我们想了解,从今年起,小学一、二年级不考试,三年级以上实行综合评价体系:语数外占比例55%;体育15%;艺术特长10%;科学10%;个性发展10%。这样的综合评价体系非常有前瞻性,什么时候开始启动,出台这样的评价体系在教育系统有没有反对的声音?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考察阆中教育

汤:去年部分启动,今年全面实施。没什么阻力,只是觉得不好操作,有安全和成本上的考虑。但这样做了以后,看到了产生出来的效果,让大家都认可,所以今年全面启动。

关于“城市学生的体能不如农村学生”,我在大会小会上常常讲,城里的学校要有紧迫感,应试的概念还是根深蒂固。我做教育局长十年来,最大的成就和骄傲是农村八九十所学校的改变,我经常劝城里的校长到农村去,我们农村孩子的快乐程度比城里高。

教:阆中是全面践行朱永新先生“新教育”的地区之一。在贯彻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过程中,虽然也涌现了各具风采和特色的学校,但很少看到阆中市这样一个区域教育实践“新教育”这样成功的案例。我们想了解,是人的因素还是制度的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汤:这些年与朱永新先生的团队有很多学习、交流和碰撞,对“新教育”有了自己的理解,并结合阆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创造,有一个因地制宜,完善和升华的过程。

2016年1月,陶西平先生做序、我在《中国青年报》和教育报刊上的评论结集将出版,书名为《回归教育常识》。书中也谈到教育理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地域环境,比如说北京十一学校的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它的师资力量和经费支持。如果不立足于当地的教育实际而一味模仿,无异于东施效颦。

教:谢谢您接受本刊专访!最后我们认为,阆中区域教育改革应该、也能够给其它地区借鉴,可以造福更多的一方水土。虽然我们会用较多篇幅报道阆中教育,但呈现全貌还是不够的,以后,我们还将关注阆中的校点,杂志有一小栏目名为《校园》,那么在您的视野中,可否推荐您首先想到的一所校园?

汤:金城中心校,从校园环境到老师的精气神,这两三年的变化非常大,他们的校园环境创设甚至有风水上的考量。

教:我们去过金城,依山傍水,其实改变教育生态,也是在造风水,造福一方水土。

猜你喜欢
阆中朴素校园文化
隔离朴素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蚕桑大户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