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琐记
基于人智学的学校建筑设计理念
■教育琐记
一个在精神层面美的建筑,也会像一个内在美的人一样,与身处建筑中的人产生共鸣。
穆培华,现于北京师范大学进修,主导实施了华德福与公办教育融合、沐心苔森林学园、MMUN世界公民•森林湖小学比较教育实验等项目,曾考察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欧洲诸国的教育,撰写的教育琐记影响广泛。
Johannes说,“真正激发我的,是施泰纳在谈到歌德大殿的一段话。他说,‘未来建筑的形,它会用一种方式对人们诉说,会让我们的内在受到它的影响。’在我的理解当中,如果一个人说谎,进入那样的一个建筑里面,就会让他说真话。建筑可以把你内在的精神、最原始的动力拉出来,把一个邪恶的东西转变成善的东西。所以,真正的一个建筑,它对人的道德都是有影响的。”
“然而,这里的道德是指人的真善美,其实是每一个内在的渴求。那你就会有一个问题,哪栋房子影响我的道德、我的真善美啊?或者说,你会问,哪些东西会激发我们的道德呢?那我告诉你,音乐就可以,音乐里面就有这种东西。我有时候去听莫扎特和巴赫的音乐,我们很内在的东西就会被激发出来。在那样的一个区域,我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更好的人。”
我问,“为什么?”Johannes说,“因为在音乐中,有更高级的因素存在,能够与我身体里更高级的存在产生共鸣。同样的,如果在一个建筑里面,也会产生这种共鸣。这已超越了有机建筑里面,有机材料啊、环保啊之类的东西。实际上,这已是跟美的体验相关联了。但这不是一种标准的美,而是一种宇宙层面的美。这就是大自然和很棒的建筑之间的共鸣。一个在精神层面美的建筑,也会像一个内在美的人一样,与身处建筑中的人产生共鸣。在完成这所学校设计的很多年后,我才意识到这一点。那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都在用这样的一种直觉来设计这所学校。那个时候,我根本无法向别人解释,我为什么那样设计。”
Johannes说,在很多学校,如果你让那些设计师讲解他们设计学校的思路,他们大多数都是在站在有机建筑的角度来讲。那是因为,那些建筑师不大懂如何把精神带入建筑当中来。所以,这就是我们人智学建筑师的一个工作和任务,那就是把精神的力量带下来。
那么,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房子里的精神到底在哪里?是不是我在房间里挂一个十字架,房间里就有精神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人的身体里面,到底是哪个部分在承载精神?你回到施泰纲的著作里面,就会发现施泰纳说,动物是有心灵和灵魂的,它没有自我和精神意识。他又讲到植物,植物拥有生命力,但它没有动物的感受、情感、灵魂部分。我们对比人与动物的结构,我们会意识到,正是我们人体的这个独特的结构,可以让我们承载精神的部分。我的精神存在跟我的皮肤没有关系,跟我的眼睛和头发没有关系,跟我穿什么也都没有关系,那么,是什么让我不一样呢?是我的骨架!我们人类的骨架让我们成为自己。那与此类似,建筑的精神也是通过骨架来呈现的。
建筑的灵魂是另外一种东西,我们要能够区分一个建筑的生命、精神和灵魂这三个层面。你要是想给建筑一个精神的话,一定要注意它的结构,当然要选择什么的精神,你可以自由地选择。设计这所学校,我选择的精神就是孩子意识的发展,当然,没有规则说什么意识就要对应什么结构,你也可以选其他的规则,或者是一些更艺术化的东西。就像这个图书馆和行政办公室,儿童的意识是不存在的,对于这样一个空间,它的精神是什么呢?作为一个建筑师,你有选择的自由,但这种选择一定要和它的功能相适应。一个公共空间,比如说修一个实验室,不同年龄的儿童都在,你当然也无法对应到儿童意识的发展,因为好多小孩都会进去。
这就是你的一个任务,去发现一个建筑的精神面向是什么?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存在之后,你就要通过建筑的结构表达出来。然后,你就需要设计这个层面,把这种表现做出来。如何塑造建筑的形呢?你需要很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力元素如何塑造形,光的元素、水的元素,它所带来的塑形的力量是不一样的,你要想表达出建筑的结构,你就必须很了解自然界中生命力中形的规则。所以,你只是找到精神的核心还不够,你还得通过形的工作去把它呈现出来。
世间的学问真的是通的,听Johannes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联想到了很多内容,前段时间我讲的《万物形塑的力量》,优律司美,汉字的音形义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道法自然”等等,各个领域打通之后,仿佛一切都变得简单了。健康、教育、农业、建筑,它们的“道”都是相通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