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女性青年教师的角色冲突分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对A大学的质性研究

2016-09-21 02:31
高校教育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进校青年教师学校

周 萍

(江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无锡 214122)



大学女性青年教师的角色冲突分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对A大学的质性研究

周萍

(江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无锡 214122)

女性青年教师是高校宝贵的人力资源。鉴于目前国内对大学女性青年教师的个案研究非常少,文章以社会性别理论为视角,对“211工程”高校A大学的12位40周岁以下的女性青年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考察了她们在目前学校的师资政策和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下,在家庭与事业、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产生的角色冲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因素,并提出有利于女性青年教师发展的建议。

社会性别;女性青年教师;角色冲突; 质性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社会性别”一词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Gayle Rubin)于1975年在《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一文中提出的,此概念首次将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相区分,在肯定男女两性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指出社会性别差异是造成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1]。社会性别理论在承认性别的生物性基础上,更加注重与此相伴生的社会性,认为男女两性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考察两性问题,应该将其放在男女两性共同塑造的社会角色和权力结构中,不能将两性孤立地割裂开来,要注重不同政策或项目对两性影响的分析。社会性别理论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分析工具,有利于我们在深入了解人的本性的基础上,寻找积极的方法,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我国的女性拥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民主权利,十八大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写入报告[2]。2015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推动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所做的不懈努力。目前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为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2012年统计,我国高校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3.3%[3],其中女性青年教师占了近一半的比例,她们在高等学校与男性教师一起从事着重要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高校宝贵的人力资源。作为女性队伍中学历最高的人群,她们的社会角色承担得如何?有没有与家庭角色产生矛盾?教学与科研任务能否兼顾?高校的师资政策、教师评价制度和改革发展计划对她们有何影响?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课题。本研究以A大学作为个案,通过对女性青年教师的质性访谈获取资料来分析这些问题。

二、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选取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均来自A大学,主要通过目的性抽样和深度抽样方式获取样本。A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以工科和设计领域的优势见长,有4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五名,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前1%。其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A大学曾被评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可以说这是一所正在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迈进的、充满良好发展前景的大学。这所学校的综合改革和师资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从2002年始,学校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2008年以来为了促进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学校对新进校博士实行“非升即走制”,即新进校的博士需在入校后的4年内晋升为副教授,否则学校不再聘用;为了激励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尽快脱颖而出,2009年学校在教师晋升高级职称中推行了限额申报和“绿色通道”;2011年学校为了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层次,有计划分批次地对取得中级职称已满10年、仍未取得副教授资格的教师转教辅岗或管理岗等。A大学的改革发展之路在中国高校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值得研究。

(二) 研究资料收集

为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代表性[4],本研究主要通过深度访谈获取资料,以提高质性研究的效度。本研究选取了A大学12位40周岁以下的女性青年教师作为深度访谈对象,她们分别来自工学、理学、医学、艺术学、法学、文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领域。表1是样本中的12位女性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介绍(出于研究需要,个别情况略作了技术上的改动)。

表1 女性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介绍

三、 研究内容

每个职业女性都扮演着多重角色:在大学,女性青年教师是学生们的老师,也是科研工作者;在家庭,她们是父母的女儿,已婚女性既是老公的妻子,也是孩子的母亲。这些角色中的每一种角色都对她们个人提出了期望和要求,因此对于女性青年教师而言,能否在不同的舞台上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这决定着她们的职业生涯是否成功和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高低。由于种种原因,如角色要求高、角色扮演者的水平有限或者时间精力不够用等,如果其中一种角色扮演不好,有可能就会产生心理冲突或心力交瘁,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

(一) 家庭与事业,哪个更重要?

从采访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女性青年教师,即使是“211工程”高校的女性,认为家庭的地位对她们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甚至是第一位的。她们普遍认为,作为女性,家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作为女性教师,在高校发展是很辛苦的。35岁以下的女性青年教师进校时间比较短,基本上都与A大学签订了“非升即走”合约,由于职称晋升的压力,一些女教师刚生完孩子就忙科研,部分刚进校的女老师迫于压力首先选择为了晋升职称而拼搏。访谈中发现40岁以下的女性青年教师看待家庭与事业的角色孰轻孰重和在角色分配上出现三种情况。

1. 家庭事业齐头并进。B女士是一位2009年进校的工科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一个学院某个岗位的行政管理工作,可谓年轻而又事业有成。

我是2009年进校的,如果说发展的话,就我自己而言,发展得还可以,但是现在年轻教师普遍压力太大,刚进来的时候“非升即走”,我没坐完月子就为了职称写论文、搞项目经费,挺辛苦的。作为女性,家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作为教师,除了上课,主要是科研任务重,要到处跑项目经费、写论文和搞专利。对我个人而言,能把自己的科研转化为生产力,我自己也挺有成就感的。

B女士进校后忙着结婚生育,同时也全力以赴地进行科研,虽然感觉很辛苦,但事业能给她带来成就感,使她辛苦并快乐着。

2. 家庭第一,事业第二。F女士是一位有15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文科女硕士,副教授,有出国学习进修的经历,教学认真,是个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作为女性,也许压力小点,因为自己的定位是服务家庭为主,但是教学还是很认真的。

由于F女士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同时在教学改革方面也花了不少时间,并在早些年顺利地评上了副教授,因而她感觉在高校工作压力并不大,她的观点在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副教授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先事业,后家庭。I女士是工作了4年的一位文科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她认为在高校发展,女教师比男教师难多了,有其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另外文科女教师发展也有其专业特点。

我觉得女教师的抗压能力不如男教师,遇到挫折相对比较喜欢吐槽。女教师的身体素质不如男教师,我就明显感觉30岁后身体不好了,熬夜太晚身体就有反应。女教师要生孩子,不但要生还要养。女同事们也在纠结到底要怎么分配时间。女教师经常是怀里抱着孩子,还要在电脑前打字。如果想要女教师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首先就要尊重女老师的专业发展规律。女博士毕业就在30岁左右,面临着找对象、结婚、买房子、生孩子和升职称的压力。因为她们之前把时间都给了学业,所有人生的重大事情都比别人慢了一步,都要在30岁左右解决,这是在20岁和40岁都不会遇到的问题。

另外,文科的女教师也有独特的发展特点。文科不同于理工科,理工科三十几岁都可以聘为教授了,但是文科几乎没有。这说明文科的成果确实需要积累,是在读书思考之后慢慢形成的想法,所以文科的成果出得慢。如果对文科教师的考核是一年一次,结果只能是急功近利,都是为了应付考核,自己发的文章自己有时都不想看。

高校里(当然所有的组织机构都一样),在我国科层文化这么浓厚的情况下,青年教师要背负的不仅是教学科研的压力,还有来自学院的压力,就是青年人要做一些零零碎碎的琐事,这些事务占据了个人的大量时间。

我还是认为青年教师的发展跟学校关系太大了,学校的人事制度、考核制度太影响发展了。我虽然看起来比一起毕业的同学发展得快点,但是由于学校的压力,我只能选择先升职称,别人都选择了先生孩子。

I女士是这几年新进教师的代表,她进校后几乎把所有精力放在学校的工作和事业上,认真申报各类课题,完成领导交付的各项任务,为了顺利评上副高职称而努力。由于学校的人事制度和考核制度,她只能选择在四年之内先晋升职称,尽管这是个无奈的选择。新进的博士往往被分配一些学院打杂的行政事务,她们只能接受下来,这点似乎也具有普遍性。

这三位女性青年教师,其实是全校女性青年教师的缩影。B女士是年轻而又事业有成的工科女博士的典型代表,能够做到家庭事业兼顾是因为自己也投入了很多精力;F女士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文科女副教授的代表,在守住传统家庭角色的同时感觉到工作压力并不大;而I女士则是文科新进女博士的代表,为了能够留在学校,只能选择先升职称,晚生孩子。她们的成长和发展轨迹,其实都折射出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烙印,也反映出不同学科的独特性和女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男主外、女主内,而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格局已大为不同,女性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社会上“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局面已经形成。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既要能够主内,也要能够主外,单位的工作任务往往也是由男女共同承担。如何既重视性别差异又不为其束缚[5],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A大学为例,其现有教师总数为1 700多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895人,占教师队伍总数的50.4%;其中40岁以下男性456人,女性青年教师439人,女性青年教师占了青年教师队伍的49.1%,几乎是一半的比例。也就是说女性青年教师原则上要承担学校近1/4的教学科研任务。她们如何协调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找对象、结婚、生子和干事业、升职称等人生大事,需要智慧和努力,否则很容易产生心理冲突或者说疲于应付。女性青年教师与男性青年教师相比,一是由于生理特征不同,承担着繁重的家庭生育重任;二是由于高校发展的要求,学校对女性青年教师的评价标准与男性是一致的。因此采访中有的女教师说:“我觉得在大学从来就没有‘女性教师’这一说,基本上把女人当男人来用。”

(二) 教学与科研,可以兼顾吗?

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本来并不会产生必然的矛盾,并且科研也能提高师资水平,更好地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但是由于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大多数学校的考核评价制度往往偏重科研指标,使女性青年教师经常会产生很大的角色困惑和心理矛盾。一方面,刚进校的女博士如果科研成果不丰硕,将要面临解聘离职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科研能力薄弱和成果不多,有少部分工作10年以上的老讲师面临着从教师岗转向管理岗和教学科研辅助岗的压力。即使不存在以上两种情况,每年的年终考核评价制度对每位教师的科研教学要求是非常全面的,所有教师都面临着考核指标的量化评价。所以,参与访谈的女性青年教师虽然都有“喜欢教学”甚至“擅长教学”的特点,但也都产生了“教学很重要,科研是必需的”的共识。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女性青年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看法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类情况。

1. 虽然科研压力很大,但喜欢教学。E女士是一位2014年进校的文科女博士,讲师,进校一年来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技能提高上面,作为新进教师难能可贵的是她还积极研究教学问题,同时获得了学校青年教师教学会讲的奖项。

我觉得,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在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等实践性较强的问题上,尚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因而,还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技能上,毕竟教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为了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我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向教学,教学和科研时间投入比例大概有6∶4吧,或者更多一些。我还专门写了两篇关于教学改革的文章,现在已投出,主要是讲了当前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慕课如何应用于理论课教学。

我非常喜欢教学,虽然我们现在科研压力很大,但是我还是拿出很大一部分时间备课。我觉得认真备课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到备课上,不但认真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认真备学生,积极根据教材内容及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设计课件的类型和内容,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分别制作利于吸引不同专业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课件,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的教案,力争做到“有备而来”和“因材施教”。另外,学习诸位资深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风格也挺重要的。

2. 科研是必需的,教学相对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D女士是一位有着一定教学经验的海外留学归来的女博士,副教授。她的讲课很有激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学生们喜欢。她认为相对而言自己更加喜欢教学,更擅长教学。但是由于要评职称,她在教学和科研上投入的精力差不多,因为她认为如果不能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升副高,面临的问题就不是简单的个人再就业,而是举家要迁移。但是她很想做个教学被学生认可的好教师。

每个人擅长不一样,相对科研,我认为我自己更擅长教学。实际上也就是因为喜欢教学,最后费尽周折还是回到学校的。但是,现在的职称评审政策,让大家(不只是我们学校的教师)疲于科研,同时都有各种各样杂事难以分身。不能在年限内升副高面临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自己再就业,而都是要举家迁移吧。所以,科研是必须做的,学院工作是必须做的,领导和团队工作也是必须做的。因此对大家来说,教学就不那么重要了。

讲课要讲得好,我觉得一门课应该至少上过两次。没完整经历过教学过程,什么准备都是纸上谈兵,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和整门课程的节奏安排很难上好课。我还是认为大学教师教学是根本,20年后学生想起来记得某个教师课上得很好,也是欣慰了;但是如果学生只记得某教师忙很多课题、很多科研,而上课很无聊,这好像不太好。所以我要好好上课!

3. 教师要有明确的职业定位,专注教学;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开展科研,争取教学与科研并重。G女士是一位有十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女硕士,讲师,有海外进修学习经历。她的讲课很有感染力,声情并茂,学生们很喜欢上她的课。从以家庭为主到重新定位职业生涯,从喜欢教学到产生要在教学中开展科研的意识,并且积极思考面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如何改进教学,G女士正在积极成长,她有着强烈的提升教学学术能力的愿望。

作为女性,自己的定位很重要。女人的社会角色是多重的,看自己更看重哪个。每一个女教师是女儿、妻子、母亲和教师多重角色的集合体。以前我对学术考虑得少,觉得应先做好母亲;随着工作压力增加,自己对角色的认识也在改变,要重新定位职业生涯这块。环境在变,其实自己的思想也在变,有想法才能推动自己去做。教师要有明确的职业定位,专注教学,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开展科研,争取教学与科研并重。

我对教学更喜欢,每个人各有所长。人生价值的认可不在于发表几篇论文,学生课堂上的配合,对你的认可与参与,让我很有成就感。

以前有精神压力和焦虑感,感觉跟不上学校发展步伐。现在压力与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科研完不成,压力就是无力。这几年学校提倡科研与教学并重,觉得教学上对老师应该有要求,要取长补短,有教学的积累,科研才会突破,现在已经在尝试,成果也逐渐开始呈现出来。

学校要建立机制,让教师多学习,这个很重要。教师教学要有热情,要能持续下去。教师付出很多,如果得不到认可会产生很大的落差。现在的教师要一专多能,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学生的智能手机,学生知识面很广,有问题找百度就可以了。三尺讲台上面,我们怎样做才能得到学生认可,当好教师压力很大。

4. 教学与科研,真的很难做到二者的统一。J女士是一位年轻的工科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授课很有激情和条理,也尝试着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她的教学得到学生们一致认可。但是她觉得自己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急功近利的任务上,由于科研这把剑时刻悬在头上,很难有专业发展的自主动力,觉得自己是被催熟的,没有自然生长的过程。

我认为,从理论上来讲,大学教师有最优越的条件实现教学和科研的一体化。但是从具体情况来看,真的很难做到二者的统一。一是每位新教师进校时,经常是捡别的教师不上的课,或者比较难上的课来上,大部分课程跟自己之前的研究方向是脱节的,常常要花很多时间来备课。而且有的时候课程开设不稳定,也有的课程是上过一次课就不再开设了。二是现在青年教师的科研压力真的很大,我们常常在逼仄的空间中生存,学校常常以科研积分来评价,我们又要尽快地出科研成果。刚开始的两年,大部分成果还是博士期间积累的,所以也很难与具体的教学相统一。三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写课题申请书,拿不到课题,就要一直写,所以真的挺难的。

很多时候,我们把教学当作常规任务去完成,每年真的很难有时间去琢磨和创新教学方法。其实也是想把教学当作学术来研究的,但很难做到啊!在极少的情况下,教学和科研可以实现统一。从去年开始,我开始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我提前整理好近五年的研究热点,一般是十几个小的选题,然后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去查阅资料、思考和进行课堂汇报。学生汇报之后,我会总结、归纳和提升。共32学时,有16个学时完全是我来讲,另外16个学时就是这么操作的。只有20%的学生可以做得不错,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是应付的。不过,从整体上来看,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思考一些现实尤其是改革的热点,对于他们扩展视野、就业和考研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我们一方面是要服从于现行急功近利的考评制度,一方面又想着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得很痛苦。我们每天被乱七八糟的琐事挤满了,也没有研究的兴致,有的时候也很难有空余时间去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我觉得要让教师投入教学,除了给教师一些自由的空间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学生的互动和推动。当教师的上课得到学生的肯定时,教师就愿意多花时间进行教学改进;而当学生上课处于“死寂”或“身在心不在”、各忙各的事情时,教师上课的热情就没了。

我觉得大学教师看起来自由,其实是不自由的,科研这把剑时刻悬在头上,我们没有生活的兴致,也缺少了发现生活美的眼睛,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急功近利的任务上,很难有专业发展的自主动力。就我个人的感受,现在就感觉职业倦怠了。就发展状态而言,虽然我们职称上是副教授,就个人而言,我觉得都是被催熟的,没有自然生长的过程,自然没有内在的根基。我还是比较喜欢当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都不讨厌,我觉得现在被制度逼迫得对科研也没以前那么喜欢了。

教学是根本,这是参与访谈的老师们一致的共识。但是为什么访谈中有的女教师觉得教学很重要,有的却觉得“教学相对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有的认为“教学与科研可以并重”,有的却认为“很难做到二者的统一”?这些似乎矛盾的答案其实反映的是她们对“急功近利”的科研考评制度和学校职称评审政策的心理权衡,以及根据自身条件和处境做出的无奈选择。学校的这些评价指标和要求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女性青年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和研究的乐趣。因此,要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关键是要发挥好学校的教师评价机制和职称评审政策的指挥棒作用,正如一位女教师所说的:“最主要的是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否则就是个死结。”

其实,女性教师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她们喜欢教学,擅长教学,能够享受教学的过程,认为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是应该的;她们也希望能够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争取教学与科研并重,甚至有的教师希望通过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科研,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学术能力。“我要好好上课!”能够代表她们的心声,但是现实也是残酷的,每个青年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在高校的生存问题,能够满足学校对教师科研考核评价的指标和任务,能够顺利地晋升职称。

在访谈中,研究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这些女教师积极的上进心和努力上好课、做个好教师的愿望,她们真的是学校宝贵的教学资源和财富。同时也为她们处在这样的一种压力状态下而担忧:有的年轻教师虽然评上了副高职称但已经产生职业倦怠感,个别教师由于长期处在精力不够用的状态下产生了机体上的不适。如何给她们减轻压力,使她们拥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确实需要社会、高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四、 讨论和建议

我国高校女性青年教师是女性群体中学历水平最高的一群,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和认可度,她们热爱教学,在教学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中她们仍是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她们在高校管理和学术领域处于弱势的地位。

(一) 讨论

1. 高校女性青年教师要做到“家庭和事业齐头并进”以及“教学与科研两者兼顾”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她们付出极大的努力。由于学科的差异、进校时间的长短和自身的条件与期望值不同,每个人对学校的人事制度和评价政策会有不同的应对反应,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角色冲突和心理压力。刚进校的女博士面临着找对象、结婚、买房子、生孩子和升职称等人生大事而倍感“压力山大”,而40岁左右的副教授已经事业有成,可以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学改革,两者压力不同,当然心境也不同。

2. 影响高校女性青年教师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每个女性教师自身的生理特质、角色定位和期望值、承担双重角色的精力和能力不同外,一方面还受到文化因素和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所在高校的人事改革政策和教师评价制度的强烈影响,尤其是后者,传递给女性青年教师的压力较大,成为高校职业女性工作特征和组织特征的一部分,这是导致女性青年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产生角色冲突的主要原因。

(二) 建议

1. 高校应开展对女性青年教师充满人文关怀的人事改革制度。总的说来,女性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最需要关注的人群,刚进校的女博士面临着家庭和事业、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她们的教学成长和学术发展之路需要克服更多的阻力和困难,需要高校给予更多的空间和支持。学校在人事政策制定和改革项目设计方面如果能够考虑到女性青年教师的特殊性而给予更多的包容,如考虑女性的生育期把“非升即走”的限制时间由进校的4年变成5年或6年,并尊重女性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将更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高校教师发展氛围,更利于她们的成长。

2. 高校应发挥“教学和科研并重”教师评价制度的引领作用。高校的科研在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中有重要地位,开展科学研究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提高高校的科研实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地位,这是高校管理者普遍重视的策略,也是提升大学排名切实有效的措施。但是很多高校在对教师评价的制度设计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视科研成果的量化评价而轻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需求的现象,导致教学的中心地位无法真正得到保证和实现。高校要改变女性青年教师“科研是必需的,教学相对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的认识,只有从评价的导向性上寻找根源,从传统的成果评价向能力评价和教学过程评价转化,才能设计有利于教师教学投入的教师评价体系。

3. 高校要开展有利于女性青年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的教师发展项目。重视女性青年教师学科专业的特点,给予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开展科研的指导,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升她们的教学学术水平,是高校教师发展部门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教学学术能力体现了科教融合的理念,也是评价大学教师胜任力的有力工具[6],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需要理念的更新,更需要方法的指导。高校要设计提升教学学术能力的教师发展项目,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课程设计开发和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教师把教学研究变成实证研究,真正按照大学教学学术研究范式进行研究设计和成果的交流与发表,真正形成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使广大女性青年教师享受教学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到教学研究的乐趣。

[ 1 ]李方.社会性别视野下的差异平等——聚焦女性婚姻家庭权利[J].东南学术,2010(4):151-156.

[ 2 ]十八大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EB/OL].(2012-11-14)[2015-08-25].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4/c_123954472.htm.

[ 3 ]40岁以下青年教师超过86万七成认为压力大[EB/OL].(2013-01-29)[2015-08-25].http://news.youth.cn/wztt/201301/t20130129_2847051.htm.

[ 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9.

[ 5 ]周小李,杜时忠.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08(10):33-38.

[ 6 ]周光礼,马海泉.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8): 37-47.

(责任编辑刘伦)

Analysis of the Role Conflict of Female Youth Faculty in University:Qualitativ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of A” from the Social Gender Perspective

ZHOUPing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Female youth teachers are valuable human resources in universities. As the case study is very rare about them in Chin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ole conflicts of 12 female youth teachers under 40 years of age from the gender perspective in A university which is a “211” university. The paper focuses on two fields of family and career, teaching and research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urrent teacher management policy and evaluation system . The influence factors are analyzed and th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teachers.

social gender; female youth faculty; role conflict; qualitative research

10.13316/j.cnki.jhem.20160417.017

教师发展

2015-09-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4YJA880105);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D/2015/01/05)

周萍,副研究员,从事教师教育及院校研究。

G645

A

1673-8381(2016)03-0099-07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4-17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0417.0925.034.html

猜你喜欢
进校青年教师学校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浅谈“进校”应如何搞好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培训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学校推介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五老"进校讲"双百"英模人物
想起儿时吃咸蛋
校规点评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