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平 冯玉龙
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推进策略及存在问题
赵云平 冯玉龙
云计算报告三:
2010年10月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把促进云计算研发和示范应用作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任务。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自此,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据工信部统计,2012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了606.78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5.58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7.4%。其中,公有云计算市场规模超过35亿元,增长率超过70%。远超过同期国际市场25%的增速水平。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据调查,目前我国仅有43%的被调查者希望使用云计算服务,而这一比例在两年后将达到88%。随着云计算业务逐渐成熟,商业模式逐渐清晰,用户信任和认知程度逐渐加强,国内云计算市场将会成为充满活力且规模迅速扩张的新兴市场,产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499.2亿元,产值规模将达到7500-10000亿元,云计算服务市场更将以接近40%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云计算产业拉动就业人口将达百万以上,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所占的份额有望达到15%以上。
(二)市场主体十分活跃
一是内外企业同台竞技。2013年,亚马逊、IBM、 微软等跨国企业的公有云服务纷纷入华,加速抢夺我国市场。微软云服务Azure在上线半个月内就获得金蝶软件、观致汽车、人人网、PPTV和蓝汛通信等本土客户,观致汽车将其QorosQloud业务除移动客户端以外的所有开发、测试工作都放在Windows Azure云端完成。目前,跨国企业通过与国内企业合作等方式,进入国内云计算市场呈加速态势。国内百度、阿里、腾讯、盛大、新浪等互联网服务企业,华为、中兴、神州数码、浪潮、曙光等硬件企业,用友、金蝶等软件企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等通讯企业等,相继加入国内云计算市场竞争行列,构成了中国云计算服务国内团队的主力阵营,同时还有一些其它云服务提供商也在云计算领域开疆拓土,使国内云计算市场呈现出白热化的程度。
二是业务市场不断细分。阿里、盛大和腾讯等企业主要提供云主机、云存储、开放数据库等IaaS服务。百度、新浪、360等公司则推出了面向企业和开发者的PaaS云平台,通过分成方式与开发者实现了共赢。此外,华为、神码、浪潮、曙光等硬件制造商在云计算专用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企业私有云解决方案等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电信运营商和IDC企业依托数据中心开始向IaaS服务商转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正式推出名为“天翼云”和“沃云”的云计算品牌,推出云存储等面向用户的全系列产品。与此同时,各行业不同规模的众多企业也开始对云计算内部应用做出尝试,如苏宁电器拟将公司名称变更为“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便更好地使企业向云服务模式转型。此外,进军公共云服务领域的云计算企业数量进一步增多,服务种类进一步丰富,面向中小企业的IaaS服务和SaaS服务,以及地理、交通、金融等领域的个人应用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云计算产业链日益完善。
(三)应用领域日益拓展
随着云计算产品服务不断创新和应用加速落地,我国云计算应用范围呈不断扩大态势。一是部分发达地区也已经开始将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系统向云计算模式迁移,探索云计算在城市管理、电子政务、园区服务以及医疗卫生、互联网、教育、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二是私有云也已成为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重点,包括电信、能源、电力、医药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都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开始实践云计算。三是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实现了迅猛增长。百度、腾讯、奇虎等企业的云服务平台聚集用户均已超过1亿,阿里和金蝶云服务支持的中小企业数量超过70万家。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娱乐等方面个人云应用也在快速增长。
国内云计算行业典型应用推进情况
(一)主要省市云计算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累计已有30多个省市发布了有关云计算的战略规划、行动方案或实施工程。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国家批准率先开展云计算建设的试点城市,经过3年的前期探索,已在技术、产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将进入产业攻坚阶段,加速关键技术突破,推进云计算在各行业、各领域广泛应用。北京市发布的“祥云工程”行动计划,以“基金+基地”的运作模式,已有100多家中外企业参与,建成了以中关村软件园为主的北部云服务基地和以亦庄云产业园为主的南部云后台基地,预计2015年将形成2000亿元产业规模的亚洲最大的云服务器生产基地。上海市发布的“云海计划”3年方案,在闸北区致力打造“亚太云计算中心”,目前已集聚云计算企业近百家,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1000亿元。深圳已经建立起云计算相关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实验室8个,重点实验室1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个。杭州云计算产业已实现年产值约50亿元人民币,其中阿里云的年产值约30亿元人民币。无锡以新区太科园为发展核心,已形成了一批云计算以及与云计算相关的龙头企业,2012年云计算业务收入突破10亿元。非试点省市在发展云计算产业方面也不甘落后。广东省制定发布了《广东省云计算发展规划(2013-2020年)》,并在广州市部署“天云计划”,目标是打造世界级云计算产业基地。天津市提出重点发展“六云”(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方案、云灾备)产业。同时,西安、哈尔滨、重庆、宁波、武汉、廊坊等一批二、三线城市,也都加强了对云计算产业的研究与部署,启动了云计算发展计划,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应用,并联合大型信息技术企业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
(二)各地区发展云计算产业的推进策略
综合分析各省区在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策略方面的经验,各地围绕各自区域经济特点和优势,目前主要形成了3种云计算推进模式。
一是资源利用型发展模式。是指针对集约化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能耗成本较高的特点,充分利用当地能源丰富、电力充足、土地资源充裕的优势,重点建设数据中心和发展云计算基础服务,带动配套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型发展模式要求城市拥有充足的电力资源、较好的资源气候优势、完善的配套政策及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能够为规模化云计算产业发展提供较低的运营成本以及向外服务的基础条件,该模式比较典型的地区有呼和浩特、贵阳、哈尔滨和重庆等。
二是应用引导模式。是指以云计算应用为导向,致力于通过在一个或几个典型行业搭建云计算平台和提供云计算服务,带动云计算产业链发展,同时为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的产业发展模式。应用引导型发展模式要求城市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全面的应用需求以及多层次的云计算相关企业,能够为云计算应用市场提供前期启动及后续发展支撑。该模式比较典型的地区有杭州、无锡、成都等。
三是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是指将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云计算产业的战略基点,注重云计算产业相关的制度创新、研发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利用云计算开拓新的商业机会。以这种模式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拥有较好的高端人才环境、较高的产业集聚度、较为完善成熟的产学研生态以及较广的产业辐射范围的地区,较为典型地区有北京、上海、深圳等。
总体上,我国云计算产业已经走过了产业培育期,进入了一个规模快速扩张的繁荣发展时期,但从目前云计算技术水平、产业布局、推进策略、产业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一)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
目前,我国与国外厂商在技术上差距巨大。传统PC的核心技术仍然垄断在intel、微软等外国企业手中,Google、amazon、IBM等国际领先IT企业,利用自身资本及技术优势,开发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国内竞争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国内领先的IT企业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网易等都在积极开发各自的云计算产品,但由于只是模仿国外技术,依靠自身优势市场进行推广,难以形成整体创新技术及完整产业链。此外,对于用户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信息安全,如果云计算不能有效的提供解决方案,将会影响到云计算未来的发展。
(二)低水平重复建设已现苗头
由于云计算概念新颖加上人为炒作,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客观条件,不顾云计算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运维成本高等特点,把云计算作为政绩工程,盲目投资建设。尤其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难以吸引用户,资源利用率不高,难以体现云计算的效益。尽管2013年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力图规范全国的数据中心建设,特别是大型数据中心的合理布局,但各地区建设大型数据中心的热情不减。按目前在建项目和规划统计,数据中心已经成为我国又一个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
(三)市场培育仍待深化
尽管云计算企业热情高涨、业务扩张如火如荼,但目前我国政府、企业和个人对云计算的认识和应用还都处于初级阶段。政府部门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对云计算应用持相对谨慎、保守的态度。企业应用云计算也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压力。2010年亚马逊的云服务中断事件表明,过多地依赖云平台可能会带来风险。缺乏规模化推广的应用实践,导致用户信心不足,从而使企业变得更加保守而不愿尝试。
(四)标准和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国家标准委和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我国的云计算国家标准,但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仍需时日。此外,无论是公共云还是私有云,在集中管理存储用户数据、保护个人隐私及企业信息安全等方面,都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以便有效防止云计算服务企业或内部个别人员的侵权行为。但目前我国在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仍有待完善。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