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共产党海外报刊的突出代表,《救国时报》在抗日舆论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报纸设置联蒋、逼蒋抗日的宣传议题,助推国共第二次合作;唱响“全民族抗日”的舆论主调,凝聚抗日信心与意志;运用首发性、持续性报道,促成全民抗战的强势舆论;开展多层面、聚合式宣传,扩大抗日舆论的社会影响,在抗战中被誉为“大海中的舵师”。
[关键词]《救国时报》 抗日宣传 舆论动员
《救国时报》前身为《救国报》,创刊于1935年5月15日。1935年春,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全面侵华步伐。由于国内白色恐怖严重,无法公开出版刊物号召广大民众团结救亡,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由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秘书廖焕星负责,在海外出版《救国报》,进一步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根据当时人力物力等多方考量,决定由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负责报纸编辑和排字工作,打成纸型后航寄于巴黎印刷和发行。
1935年,受国民党当局同法国政府的挤压,《救国报》被勒令停刊,在法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报纸更名为《救国时报》得以继续发行。1938年,苏联肃反运动日益扩大,法国面临法西斯势力严重威胁,报纸移往美国出版直至1939年10月,负责人回国参加抗日战争,报纸停刊。报纸发行的这段时期内,在号召海内外同胞一齐团结抗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救国时报》秉持“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全民,反蒋抗日救国”宗旨。它积极号召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首倡国共第二次合作;它促进海外华人、华侨与留学生的团结,对海内外抗日救亡运动的结合起到了联结作用,客观上扩大了中共在海外的影响力。它在抗日舆论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黑暗中摸索救亡图存方略的民众指明了方向。
一、设置联蒋、逼蒋抗日宣传议题,助推国共第二次合作
《救国时报》为了争取同国民党一起合作抗日,大量揭露报道了国民党反动派继续内战和阻挠红军抗日的罪行。根据中共中央对蒋政策的变化,利用新闻报道相继提出联蒋、逼蒋主张,以助推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救国时报》最重要、最受关注的活动是首发《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935年10月1日,《救国时报》第十期出版,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媒介第一家,它首次将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公之于众,卷起一股爱国浪潮。退居泰山的冯玉祥看后,公开提出抗日联合的主张;流亡莫斯科的方振武见后大受感动,潜到美国进行深入宣传;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听闻此宣言后,当即表示要与红军联合抗日,并极力争取与中共的联系。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可清晰地感受到《八一宣言》的影响力。
蒋经国旅苏期间,曾公开发表过两次公开信,第一封公开信发表于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第二封公开信发表于1935年9月,共产国际总部转来蒋经国写给其母毛福梅的公开信,批判其父蒋介石假革命真叛变的行径,《救国时报》全文刊载。信中谴责蒋介石是“全体人民公敌,因此也是他儿子难以和解的敌人”,也是一位“恶丈夫”,声称“以这样的父亲为耻”,无颜回国见江东父老。文章一经刊发,轰动全国,继《救国时报》1935年9月首发后,《真理报》1936年1月、《纽约时报》1936年2月又相继转载,传遍中外。报纸传到蒋介石手里时,他当场愤怒地破口大骂,急令驻法大使向法国政府施压,强烈要求取缔报纸。[1]报纸通过公开披露“蒋氏父子反目”的消息,作为刺激蒋介石的方式,以达到逼蒋抗日之目的。
二、唱响“全民族抗日”舆论主调,凝聚抗日信心与意志
《救国时报》竭力向读者阐述中华民族团结对外的必要及可能,号召全体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做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事业的中国人。
1935年“一二·九”运动在北平爆发,得到全国学生的响应,上海、南京等地青年相继举行示威游行,《救国时报》给予热情支持和积极指导。12月21日,报纸刊发题为《学生运动与全民团结》社论指出,救国统一战线已在爱国青年中开始建立,这是“五四”运动光荣事业的延续,学生爱国行动一定会燃起伟大民族战争的火花。社论还建议指出,成立全国统一的学生救国联合会和学生救国军,要求政府配发枪械,由全国学生联合会号召并促进军政工农商各界,起来成立统一的全民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2]
《救国时报》在国内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爱国学生看到报纸对学生运动的建议后,于1936年5月在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上海的地下党组织从报纸上了解到党的方针政策后,成立了江苏省临时工作委员会,解散了“左联”等左翼团体,积极领导和组织建立民众团结抗日救亡的爱国团体。各地的党组织和党员亲切地称其为“大海中的舵师”。
与此同时,《救国时报》在发行的专号中,广泛介绍遍布全国各地的救亡团体和救亡刊物,号召海外一切爱国侨胞,支持和参加祖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报纸大量采用新闻图片及新闻漫画,摆脱了文字编译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阻碍,以更好地适应海外读者,更行之有效地向海外传递了中共的声音。图片主题内容包括祖国沦陷、中共红军积极抗战、学生爱国运动及游行示威、爱国将领及爱国民主人士等,生动全面地展现了国内抗战现状。新闻漫画以政治题材为主,内容包括讽刺日本侵略中国、讽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讽刺汉奸及卖国贼人群等,明确抗日统一战线形成途中的阻碍。报纸力争成为侨胞喉舌,特别关注侨胞抗日情况及生活动态,连续刊文报道侨胞救国热情高涨及有关抗日运动进展的文章。报纸第三版专辟“侨胞生活”一栏,报道海外华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连续刊发题为《全国奋起抵御日寇之新进攻》、《要求全国一致坚持抗战》、《展开全国一致的总抗战》、《以最后胜利的信心来坚持抗战》、《侨胞一致起来,援助抗战、参加抗战》等社论。
《救国时报》发行中经费缺乏,运营困难重重。创刊号《告读者书》一文中写道:“同人等此数月来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原图略尽国民天责。”每期报眼位置都会刊登“谢谢捐款”的信息,每项捐款额都会悉数刊登。第57期后,报纸经费问题日益加重,每期都会刊登资金募捐启示,以缓解报纸经费困难,维持正常运作。1936年6月5日,报纸刊发《敬向海内外求援的文章》一文,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杨靖宇号召将士募捐,共筹集一千三百余元资助报社,并附信写道“贵报的救国事业,也是我们的事业,我们全体士兵看到该报,抗日杀敌地意志愈益坚决兴奋。”报纸加编者按后全文刊载,以示感激之情。
《救国时报》多次组织和发起捐款救国,如第73期发表《华侨救国援绥启事》、第74期发表《代收各国同胞援绥捐款》、第122期刊登《本报为号召各地侨胞捐款或购买国防公债援助抗战并声明负责代收转汇紧急启事》、第128期刊登《第一次代为汇往国内救国捐款启事》、第152期刊登《本报第二次代为汇往国内捐款的公示》等。[3]
为探讨救国道路,《救国时报》在报纸上专门开设“民族出路问题论坛”及“救国阵地”两个专栏,刊载研讨抗日救国的方略和随笔文章。此外,在《救国时报》报社同志地协助下,成立全欧华侨救国会,推动了每周和南洋各地救国会地建立,不断发展壮大了海外救国组织地发展。
三、运用首发性、持续性报道,促成全民抗战的强势舆论
《救国时报》作为第一家中共在海外创办的报刊,承担着向海外华侨第一时间传递国内情况的使命,承担着向读者宣传、解释并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职责。它是中共海外最早披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报纸,独家披露报道了红军长征、斯诺陕北行的实况,通过不同事件、不同角度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在战争爆发时刻,人民对战争的抵触情绪强烈,因此每场战争都必须以抵御危险而又残忍的侵略者为借口。公众憎恨的目标必须清晰而明确。战争爆发的原因不能归结为处理国际事务,也不能归结为统治阶级的好强好战,而只能归结为敌人的贪婪。报纸宣传敌人的罪恶,确立敌人应该为战争而完全负责,更好地帮助人民意识到自身的利益在受到敌人的威胁和破坏,有助于鼓动人民的仇恨,在瓦解地方斗志的同时,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震惊世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救国时报》对此残暴行径及时进行报道,这也是目前所知海内外报刊最早关于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披露与宣传。1937年12月20日,南京沦陷一个星期后,《救国时报》在头版以《日寇攻宁大肆残暴》为题,记述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在援引了伦敦每日邮报驻南京通讯员目击日军屠杀俘虏300余人的记述后写道:“沿江一带,尸身狼藉,日军汽车,在街上驰驶,辗过男女老少之尸身,血肉模糊,断手刖足,惨不忍睹。”1938年1月5日、10日、31日,2月5日,该报分别以《日寇在南京的兽行》、《日寇的残杀奸淫,绝灭人性!》、《上海南京战线上的情况》、《我国妇女同胞积极参加抗战》为题,痛斥日军在南京“烧杀奸淫无所不至”,日寇的兽行“极尽野蛮黑暗,绝灭人性天良”。报纸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揭露并附相关照片。1938年1月10日,报纸还在头版刊发宋庆龄致英国人民的呼吁书,指出:“外国人士也曾目睹南京之惨状。仅仅在南京一地,日人便已屠杀了5万居民。真正像欧洲中世纪时代那回大瘟疫一样”。[4]
报纸用主要篇幅不断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叛卖民族、卖身投靠、丧权辱国、残害民众的罪行,报道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义勇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举,介绍抗日将领的抗战业绩,刊载爱国团体和志士抗战救国的檄文。号召我四万万同胞,“辨别谁是民族的叛徒,谁是民族的英雄;从具体考察我民族国家应有出路中,来决定参加抗日讨贼的神圣事业!”
《救国时报》在宣传中将日本描述为危险而凶残的侵略者,将日本视为实现国家统一及实现每个成员珍贵理想与梦想的绊脚石。它通过对日本暴掠行径的不断勾勒,使日本“毁灭者”角色一览无遗。它在报道过程中,将日本描述为恶魔,违背了整个群体的所有道德标准,侮辱了集体的自尊,不断地阐述日本地危险、破坏性和穷凶极恶,一直将这种激发仇恨的方式维持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完全确立。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救国时报》对战争进程十分关注,大量刊登战事报道,不断阐明自己的国家正在遭受一个危险、顽固而又邪恶的敌人的侵略。“日寇在各方面的进攻,均受到我军之英勇抵抗,乃变本加厉实行其轰炸我国首都与广州居民及其他中心城市之兽性的毒辣政策”,形容日本侵略者的行径是“有违国际公法、非法与毫无人道的野蛮暴举”,并在战争报道中大幅度增加日军在全国各地进行轰炸,对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地人民施暴的残酷行径,不断刺激公众对日军的仇恨意识。
《救国时报》将挑起战争的罪恶赋予日本,不断论证中国正在以正义反对邪恶,中国要取得胜利必须通过民族内部团结,《救国时报》的使命就是不断放大并重复国家这一号召,行之有效地将所有党派、人民紧密地团结起来,实现其创刊初衷。
四、开展多层面、聚合式宣传,扩大抗日舆论的深度影响
一个国家的战斗精神主要依靠必胜信念来维持,敌人或许危险、顽固及邪恶,但如果存有敌人一定能够胜利的印象,那么这个国家士气的组成部分就会开始动摇和崩溃。存有必胜信念十分必要,这种信念不仅通过对敌战争胜利的方式增加,同时还通过自身坚持不懈英勇拼搏的精神所维系。
《救国时报》在报道过程中,不断坚持强调日本人的暴虐和培养公众对敌人会被击败的方式,鼓励公众不断产生希望,强调抗战事业最终将会取胜。它通过许多充满“正能量”的事例提高了读者的信心,使人民意识到民族危难之际,必须团结各方可团结的力量,取得最终胜利。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长期对中共施行新闻封锁政策,关于红军长征的真相难以展现在受众眼前。[5]为了打破此现状,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必要性,同时使大众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有更为深刻和清醒的认识,《救国时报》较为全面、真实的对红军长征进行了报道,传播了红军长征中大量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险阻、英勇顽强拼搏的斗争情形,客观上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提高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呼声,士气大涨,鼓舞人心。
1935年12月9日、14日,报纸对红一方面军在陕甘边界的军事活动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以大篇幅报道了长征期间重要影响力、标志性的事件,如西康会师、三大主力会师等。报纸全文分期刊载了署名为“廉臣”(陈云)所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一书。书中假借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的口吻,详细记载了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江西出发,历时八个月、途经六省、行程12000里的传奇经历。文中内容包括毛主席脱下自身毛线衣为贵州老妇送温暖、红军未失一人一马从容渡过金沙江、红军官兵一致爬雪山过草地等,文末随附红军一首歌词,词云:“目前中心的任务,要打日本兵,收复华北、东三省,保卫民族。四川地方顶呱呱,什么也不缺乏,敌人要想封锁我,那才笑话。工农红军铁一般,渡过金沙江,两大主力来会合,敌人发慌。红军越打越有劲,团结像一人,我们伟大的任务,一定完成。”[6]文章从众多细微事件入手,表明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团结一心抗战的决心,也表明民众对抗战胜利前途的无限信心。
赢得胜利的愿望同取胜的机会密切相关,《救国时报》在报道过程中避免了一切有可能激发不适宜悲观主义情绪的事件,尽量降低损害士气的可能性。当遭受损失的信息公之于众时,并附许多有利消息予以综合,缓解人们的惊慌与恐惧,尽可能满怀正能量的鼓舞全体人民,有效降低国内摩擦和争吵,增强了自信心。
《救国时报》宣传主题明确,报道积极配合,协调一致。每期报纸头版头条所刊发的社论思想,即代表了该期报纸宣传的主题。反映国内消息的各版围绕这一明确主题组织新闻报道呈现,从不同角度密切配合,保持基调一致。
五卅事变十周年之际,《救国时报》在1935年6月1日的报纸中刊发题为《五卅事变十周年》的头版头条社论,指出“五卅事变,的确是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开端。五卅事变,的确滋润起中华民族解放的鲜花!”报纸用三个版面整版一一列举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出卖祖国领土和主权的桩桩罪行,详细介绍了东北义勇军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件件壮举,报道了抗日的中国工农红军将领和东北自卫军首领惨遭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逮捕杀害的经过,借此希望民众从五卅事变以来的一切事实中,清楚认识到谁是民族的敌人,谁是民族的英雄。[7]
结 语
《救国时报》为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生,战线正式形成后,该报也随即淡出历史舞台。报纸发行期间,拥有国内万余读者,海外发行覆盖43个国家,发行量高达2万份,一张报纸往往被传阅的字迹模糊,破烂不堪。据1936年2月12日的第12期《救国时报》上所刊登的读者来信写道:“马来亚的华侨对于贵报的态度表示很拥护??记得有一友人带《救国时报》一张往马六甲,该报由侨胞互相传递,直至破烂不堪,字迹模糊,还是不肯放手。这个事实,正是说明贵报的态度正确。”
注释:
[1]裴高才:《胡秋原缘何为<八一宣言>润色》,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1231/c85037-23987933
-3.html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9页
[3]杜瑞:《<救国时报>对外报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版,第23页
[4]中央档案馆:《救国时报对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报道》http://tv.81.cn/2014/2014-12/10/content_6263069.htm
[5]姚群民:《试论<救国时报>报道红军长征的背景及其意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6]文汇报:《陈云与<随军西行见闻录>》,http://news.ifeng.com/history/gundong/detail_2011_06/11/6951772_0.shtml
[7]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页 <\\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6-2\BBBB-.TIF>
(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