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宇 尹立群
6月30日以来,一轮又一轮强降雨袭击仙桃大地,汛情告急,灾情危急,一场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抗洪救灾的战斗打响。仙桃日报全体采编人员闻“汛”而动,把抗洪救灾宣传当作最紧迫的任务,第一时间奔向大堤、奔向乡村,用手中的镜头与纸笔,定格和记录那波澜壮阔、动人心魄的一幕幕,发挥了鼓舞士气、凝聚民心、共赴时艰的舆论导向作用,展现了洪水考验面前“党媒姓党”的品质和担当。
全力以赴打攻坚战
暴风雨肆虐,作为党报,在关键时刻必须发挥舆论引导登高望远、凝心聚力、释疑解惑的作用。雨情就是命令、灾情就是责任。从7月1日开始,仙桃日报倾全社之力,投入抗洪救灾宣传报道,做到了灾不退、刊不休、人员不撤、力度不减。
——精心部署。抗洪救灾报道时间久、战线长、节奏快、专业性强、关注度高,如何确保“规定工作”不出错,“自选动作”有亮点?仙桃日报精密部署、精心策划。派驻了一名记者到市防指,旁听每天早晚一次的防汛会商会,为报社编委会实时提供最新的雨情、水情、汛情和市防指的最新会商情况。社长、总编与编委会成员每天早晚一次碰头会,据前方记者传回的情况敲定每日选题,落细落小,具体安排到每一名记者到哪里采访、完成哪种题材的报道。
——打破常规。抗洪救灾报道必须与时间赛跑。仙桃日报原本周一到周五出报,一、二版刊发本地新闻。在抗洪救灾期间,打破了常规的出报周期和版面设置,从6月30日到7月20日,出报19期,且不惜版面,浓墨重彩,每天推出3个版面、30多条采写稿件,其中7月7日一期报纸就刊发了40多篇稿件、10多幅图片,呈现出“大剂量、高密度、全方位”特点, 彰显了党报关键时刻发挥舆论引领的作用,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
改进作风锻炼队伍
暴风雨的肆虐,把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置身于一场重大考验中,他们不畏艰险、抗击天灾的一言一行都值得书写。唯有身临其境,才能敏锐感知、生动展现。到一线去,到现场去,这是仙桃日报全体记者的行动自觉。
——全员上阵。仙桃日报社社长尹业勇前往市防指,主动向市领导领任务,并与主要部门负责人保持沟通,为记者一线采访扫清各种障碍,随后又多次带领记者深入抗洪救灾一线采访。总编辑丁浩宇在部署安排采编工作的同时,悉心撰写《汇聚爱心的力量》、《彰显英雄的本色》等新闻评论,为全市抗洪救灾斗争摇旗呐喊,让抗洪救灾报道的方式更多样,内容更厚实。副总编辑易赶帮连日来忙于统筹稿件,组织重大宣传报道,确保了报纸没有发生重大差错,每天仅睡三四个小时。记者部主任刘习元在做好记者采访安排的同时,坚持每天带领年轻记者深入一线,进行传帮带,发掘好典型,深挖好素材,写出了一批好作品。16名记者分为三个机动组,机动一组2名记者紧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时传递领导声音,1名记者值守市防指,收集各方讯息;机动二组6名记者分赴六大排区,沉到防汛抗灾报道一线;机动三组随时待命,哪里有险情,就赶到哪里。总编室后方坐镇,协调文字编辑、美术编辑做好后期工作,精耕每一道工序,力求让每一个稿件更完美,让每一个版面更美观,让全市抗洪救灾的恢弘图景得以展现。
——深入一线。抗洪救灾宣传报道采访辛苦劳累,但每一名采访归来的记者都说,“与下水堵管涌的干部群众相比,这点累算什么”。 这20天来,哪里有汛情、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报社记者的身影;典型人物奋战在哪里,记者就找到哪里。可以说抗洪救灾报道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每一个感人故事,都是记者用脚走出来的真实之作,用心感悟的真情之作。芦林湖抢险、展翅长河抢险、城区排渍、“四大民垸”保卫战……每一个险堤险段、干部奋战的同时,仙桃日报记者从没有缺席;洪水中背着老人尸体出殡的村主任刘永华、受伤11天不下堤的村支书胡东升、杨林尾镇董家垱村3名70岁以上的老党员……每位抗洪救灾先进典型人物的身上,都有仙桃日报记者注视的目光。
——连续作战。抗洪救灾期间,仙桃日报坚持新闻不过夜,当晚22时前发生的事件一律次日见报,全体采编人员不怕疲劳、连续奋战,保持高强度满负荷运转的工作热情。记者们白天奔波一整天后再赶回报社写稿,遇到重大专题报道或者突发事件,加班到凌晨是常有的事。编辑随后跟上,完成各项出版流程,早则凌晨一二点,晚则凌晨三四点才能下班。报纸编辑都是40岁以上的同志,三版编辑刘国才已是55岁的老同志,连轴转的工作压力面前他们没有丝毫怨言:前方年轻的记者不怕苦、不怕累,我们老同志怎么能轻言疲惫。
提升素养精品迭出
抗洪救灾的现场,就是党报媒体人的“考场”,每一名经过一线锤炼的编辑、记者,都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丰收期。素养在一线提升,精品在一线诞生,一篇篇全面权威、生动鲜活的报道是记者编辑们经受各种考验交上的合格答卷,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抚慰着受灾群众的心灵。
——推出优秀作品。短短20天中,仙桃日报通过消息、通讯、现场特写、专题、专版、图片等多种形式对全市抗洪救灾工作进行重点和集中报道,通过在报道角度上动脑筋、创新形式上下功夫、报道技巧上做比拼,产生了一批厚重、鲜活、具有感召力优秀作品。先后刊发5100字的《抗击大暴雨的仙桃作为》、6500字的《上下齐努力,共赢一盘棋》、6800字的《大考验 大担当 大合唱——我市各部门奋起抗洪救灾纪实》、6600字的《与时间赛跑——我市全力以赴减灾止损复产自救纪实》等4篇大通讯,报道厚重,大气恢弘,谱写了干群手携手、心连心的抗洪救灾大合唱。《为了抢修,他错过看妈妈最后一眼》、《大雨中,3名老党员站出来》、《村主任的三天两夜》、《支书重伤不下火线》等一批现场短新闻,小切口,大主题,内容新鲜活泼,富有人情味、吸引力。以副总编辑易赶帮、新闻部主任刘习元共同采写的人物通讯《洪水中,每个村民都是他的牵挂》为代表,聚焦全市各地党员干部在奋战洪水中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满感召力,营造了浓厚氛围,引领了全市抗洪救灾斗争。
——涌现先进典型。在抗洪救灾新闻报道这个提升素养、锤炼作风的“战场”上,仙桃日报社广大采编人员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共同履行了地方党媒的职责使命。7月3日,记者陈力在完成稿件、深夜回家途中不慎与一辆的士相撞,导致前胸、右腿受伤,但他“受伤不下火线”,依然出色完成各项新闻报道;7月5日,为拍摄《市水务局防汛抗灾工作纪实》专版图片,摄影记者吴晴霄冒着大雨,先后穿梭长埫口、西流河、沙湖、杨林尾等多个乡镇,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引起高烧不退,但他仍坚守采访一线;7月7日,记者尹立群的大伯出殡,在送丧的途中接到长埫口镇展翅长河脱坡险情的通知,她二话没说立即赶赴现场采访;记者邓一凡坐守市防指,每天早上7点出门,凌晨一两点钟休息,每日睡眠时间不足6个小时。
——提升采写能力。年轻记者是报社的未来。在此次抗洪救灾新闻报道战役中,他们得到了磨砺,加速了成长。刚入社80天的记者张曼还是一个90后小姑娘,但稚嫩的脸庞并不能遮挡她耀眼的成长——半个月来,她不停地来回于各镇防汛抗灾的现场,采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件,7月1日至22日,发稿52篇,数量比许多老记者平时一个月的还多,稿件质量也越来越精。与张曼一同进入报社的胡平、胡纯波、胡圣等年轻记者都说,这场抗洪救灾的宣传战役,是对他们的一次身心洗礼,将是他们一辈子难忘的记忆。
担当主责彰显主流
抗洪救灾报道,既需力度相当,又应尺度得当,地方党报承担着责任之重、导向之要,喉舌功能十分重要。在这场抗洪救灾宣传报道战役中,仙桃日报充分发挥了市委机关报的权威性、指导性、引领性作用,打好主动仗,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指导全局,鼓舞士气。一丝不苟地做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稿件,将市委市政府的权威声音及时传播出去,起到风向标作用。在市委书记冯云乔的亲自部署下,记者迅速采写了《200分钟,解除仙桃心头之患》、《“铁军”鏖战》、《夜战赤岭排渍水》 等稿件;围绕市长周文霞亲自部署的重大选题,报社集中火力,分兵突击,沔商支援家乡抗灾救灾、企业排渍、部门大合唱等主题报道不断推出,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各地各部门也争先通过仙桃日报“发声”,充分展现了他们全力投入抗洪抢险的作为。从防汛抗洪到抢排内涝、灾后防疫、生产自救,每一个关键节点,仙桃日报都推出报道,指导、引领全市抗灾救灾工作。
——高度关注,好评如潮。20天来,仙桃日报累计出版抗洪救灾专题报道约60个版面,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连续17期《今日湖北抗洪救灾报道》对此予以高度评价。7月13日的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认为,仙桃日报3个版报道抗洪救灾,专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推出典型人物西流河镇西沟村村主任刘永华带领群众奋力抗灾的故事。评论《汇聚爱心的力量》,有相当感召力;7月18日的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认为,仙桃日报3个版报道抗洪救灾, 1版头条《千方百计保群众收入 坚定不移保全年目标》,指向明了,有号召力;《大考验 大担当 大合唱——我市各部门奋起抗洪救灾纪实》,谱写干群手携手、心连心的抗洪救灾大合唱。市委书记冯云乔多次肯定仙桃日报报道,认为仙桃日报“鼓舞了士气,凝聚了人心,为夺取抗洪救灾全面胜利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撑”。抗洪救灾期间,仙桃日报成为读者最爱,他们争相阅读,纷纷点赞,尤其是那些来自抗洪救灾现场的鲜活典型故事,让他们觉得“有血有肉,深受感动”。
——对外宣传,放大声音。大量鲜活、现场的新闻报道,使仙桃日报成为众多媒体的重要信息源。仙桃日报主动而为,积极加大外宣力度,让仙桃抗洪救灾有声势、有特色、有力度。先后向湖北日报推送17篇稿件;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荆楚网等转登仙桃日报首发稿件30多条。刚成立不到半年的新媒体部发挥巨大作用,仙桃日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将前方记者采写稿件(特别是领导声音、重大典型)推送出去,从而让“发声”更快,让“话筒”更响,微信公众号刊发73篇,被转发量达到500多次,评价阅读人数达到 48000人次。<\\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6-2\BBBB-.TIF> (仙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