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中忘我的职业精神

2016-09-20 19:11杜大权
新闻前哨 2016年8期
关键词:荆门日报防汛

杜大权

新闻记者是什么?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全面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与火热生活。

6月末7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袭击荆楚大地,荆门境内256座水库超汛限或泄洪,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

中心城区渍水,文物库房告急,武警官兵连夜大抢险!

天门河水陡涨,张柞堤段告急,屈家岭5000多人转移!

长湖水位超限,万顷良田告急,湖岸线人民众志成城!

钟祥水库溢洪,百家企业告急,千余名群众受困获救!

……

危急关头,生死一线,穿梭奔跑的身影里,不仅有成千上万的抗洪勇士,还有一群拿着采访本、背着照相机的新闻记者。他们,来自荆门日报传媒集团。灾害来临,这群新闻人饱蘸激情,在暴风雨中书写着坚定不移的职业信仰——与人民同在。

风雨为铭,江河作证!

与人民同在——

有一种使命叫同频共振

6月30日16时,一场大暴雨狂泻而下。到7月1日12时,降雨285.4毫米,突破荆门历史极值。

暴雨倾盆,江河怒吼。潮湿的空气,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

天气如此恶劣,防汛势在必行。党报记者要上抗洪抢险第一线,锻炼队伍,转变文风!集团党委负责人一直关注着雨情、汛情,要求集团所属媒体的编委会,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灾报道。

恶雨敲窗声声疾。荆门日报编委会连夜在QQ办公平台发出了第一道指令:汛情仍在持续,防汛形势日趋严峻!所有编辑记者要确保通讯24小时畅通,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准备奔赴抗洪一线。

暴雨倾盆,警报声声。市博物馆进水,亿达花园进水,深圳大道渍水,苏畈桥渍水……

6月30日深夜,得悉灾情的副总编张洪,带上视觉新闻部主任许中华、副主任付永锡,冲进暴雨,赶往市博物馆。到达现场,立即分工:张洪负责手机摄像,现场制作视频;许中华、付永锡负责摄影并制作H5。

市委书记别必雄来了,代市长张依涛来了,武警官兵来了……

突然,抢拍画面的张洪不小心踩到排水口,摔倒在水中,手机落水,小腿大腿擦伤。浑身湿透的记者们继续工作:张洪坚守在市博物馆,许中华赶往苏畈桥社区泉口河新村转移安置现场,付永锡坐出租车转战凤凰水库、外校高中等多个渍水现场……这一拨人忙到稿件发排,已是翌日凌晨5时。

暴雨倾盆,轮番轰炸。市级四级响应,京山、钟祥、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三级响应……

7月2日至3日,荆门日报编委会负责人带着2名记者,深入受灾严重的屈家岭管理区罗汉寺办事处,钟祥市开发区、东桥镇、九里回族乡,看灾情、访干群、写报道……

7月4日,周例会。日报编委会成立7个前线采访报道小组和后方编辑出版小组,36人参战;荆门晚报编委会、荆门新闻网编委会同步成立临时报道小组,23人参战。

会议结束,采访小组立即行动。没有采访车,日报编辑部许中华、钱华云、杨义杰、石郑俣主动报名,开上了私家车。曾经参加过2006年汉江秋汛报道的钱华云、刘伟峙、付永锡,吸取上次教训,带上了雨衣、雨鞋、药品……

来不及吃午饭,各个小组直奔前线。

与人民同在——

有一种作风叫一往无前

白天,抢险现场是第一战场;晚上,写稿传稿是第二战场。这,就是记者的“战时生活”。

没有人领路,许中华带领李小磊、杨健辗转赶向京山县灾情最重的天门河白沙滩漫溢口。途中,2公里长的路段被洪水淹没,深达1.8米,拦住了记者的去路。消防官兵捎上了记者,冲锋舟破浪前行,时不时被飘浮物缠住。沿途的场景触目惊心,有农人在齐腰深的水中收拾物品,也有灾民站在二楼望着洪水发呆。冲锋舟在浅水处停下,李小磊赤脚下水,当地群众提醒:当心感染血吸虫!李小磊略一迟疑,毅然下水:“搞完采访再说。”

屈家岭管理区四个办事处就有三个办事处受淹,周边自媒体四起的谣言,让屈家岭干部群众受了很大委屈。钱华云、刘伟峙、付永锡三人采访小组的到来,令屈家岭工委书记郑斌非常欣喜:主流媒体来了!要让真实的情况、正确的声音,一律通过党报发出去,来安定我们的人心、鼓舞我们的斗志!

三位记者加入屈家岭“防汛情况通报”微信群,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信息,研判新闻价值,找准采访方向,哪里有新闻,他们就冲向哪里。四天阶段性采访活动结束,三位记者各自“混”得了一个外号:“付冲冲”、“钱等等”、“刘捐捐”。每一个外号的背后,都有几段动人的故事。

何集社区至灾民安置点约有一公里多路程,路上洪水深达1.5米。付永锡和刘伟峙要涉水拍摄灾民房屋被水淹的画面和灾民安置情况,向导劝他们绕道走未淹区域,付永锡不同意:“摄影记者不冲到最前面,就拍不到满意的画面。”采访期间,他多次冲在险段、险境的最前沿。

7月6日晚上,刘伟峙、付永锡忙完采访后想边写稿边等钱华云一起吃顿晚饭。“刚联系上两个采访对象,你们等我一小时。”“又一个采访对象好不容易联系上了,你们再等等。”接到一个又一个催促电话,钱华云总是用“等一等”作答,结束采访回到伙伴们身边吃饭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

刘台大队暴雨不停,有的抢险勇士毫无遮盖,刘伟峙递上了自己的备用雨衣。重访何集受灾群众,60多岁的老党员陈书村刚从堤上下来,老伴望着洪水中正在发芽的几十袋稻谷默默流泪。刘伟峙深受感动,紧紧地握着阵书村的手,悄悄地把一百元钱压在他的手心。

县域新闻部主任陈中德带领的采访小组采访完黄荡湖防汛抢险现场,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百里长湖。他们上堤做完采访,就赶到镇上写稿、吃饭,短短几天时间的循环往复,在长湖沿线与后港集镇之间跑了300公里,石郑俣的私家车也被颠坏了。

邓显军、刘阳刚紧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时报道领导对防汛抗灾的指导意见;跑农口的主编彭文洁全天蹲守市防办,随时向前后方传递最新信息;跑经济口的深度调查部主任姚桂林,带着杨义杰、宁新生深入钟祥的受灾企业,采访生产自救典型;民生新闻部主任严东华,领着一群“娘子军”,穿梭在中心城区的大街小巷;身怀六甲的评论部主任张冬梅,和周桂一起赶写评论员文章,及时传递市委的声音;夜班编辑和印刷厂的工人们通宵达旦,编、排、校、印,轮转机响起来时,已是东方既白。

与人民同在——

有一种感动叫成风化人

党的新闻工作者永远是人民的学生。他们受教于人民,在人民的滋养下成长,同时又用人民的力量去影响大众,弘扬正气,成风化人。

屈家岭管理区张柞生产队境内的天门河主动分洪,党支部书记张国军和党员干部迅速将2240名群众转移,带领600人的抢险队伍在堤坝上严防死守,坚守了四个昼夜。他用嘶哑的声音说:“这是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战斗!”

在京山县杨集镇新场村,党支部书记张伦斌接到爱人的电话:“家里进水了,我搬不动粮食……”没等爱人讲完,张伦斌就吼道:“现在满村都是水,顾不到那么多,你把自己人管好!”挂了电话,继续调度党员群众险塘排洪、转移受灾人员。永隆镇德众粮贸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姜国斌,连续四天三夜,带着6台货车和5台铲车,义务帮助转移群众、加固堤坝。

洪水齐颈,钟祥市石牌镇皮集村的姚士银把一岁半和五岁的两个孙子抱上小渔船,希望洪水再涨时能让小船托起两条小生命,自己和老伴则泡在水中,作好了最坏的打算。消防官兵赶到,背着他的老伴、抱着两个孙子,同时拉着他一起上了冲锋舟。

沙洋县沈集镇双堰水库导流虹吸管安装在泄洪闸口,需要人工引水才能正常运行,而人工引水时一不小心人就会被吸进虹吸管丧命。谁去?大家面面相觑。“我来!”已经两天两夜未合眼的沈集镇自来水厂党支部副书记罗兵脱下胶鞋跳入泄洪闸口。

“在抗洪前线,每做一次采访,灵魂就会受到一次洗礼!”

采访归来,不少记者如是感言。在他们心中,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力量;党员,干部,关键时刻永远冲锋在最前面!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被真实而又鲜活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深深感动着的记者们,为人民激情放歌——

“这场雨,这些人,这股情……”,再现6月30日市博物馆里的不眠之夜;

“大雨过后,海慧沟还好吗?”深情关注从海慧沟拆迁出来的老居民;

“安置点上静悄悄”,“希望,在灾区升腾”,“众志成城,防汛抗灾”……

灾害所至,笔端必到,镜头必到。7月上旬强降雨期间,荆门日报以“众志成城防汛抗灾”为主题,浓墨重彩地刊发了11个专题报道,发表新闻作品150件;荆门晚报刊发30个专题报道,发表新闻作品140余件;荆门日报、荆门晚报、荆门新闻网的官方微博微信,荆门发布,发现荆门,荆门在线APP,家在荆门APP等新媒体矩阵,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澄清谣言,回应关切,引导舆论。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在连续6期《新闻阅评》中,对荆门日报、荆门晚报、荆门新闻网以及集团所属新媒体的防汛抗灾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

鲜活的新闻感染着受众,党报的肯定鼓舞着前方,正面的能量凝聚着人心。

阅报栏前,“荆门故事”引人注目;朋友圈里,“荆门形象”好评如潮。集团新媒体矩阵中有3组报道的阅读量达到10万+,其中荆门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抗洪抢险原创新闻《他究竟是谁?!》,阅读量达到240余万人次,点赞量达到3.4万个。一位网友在评论中深情地写道:大雨无情,人间有爱。

与人民同在,为人民放歌——新闻人,永远奔跑在路上。<\\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6-2\BBBB-.TIF>

(荆门日报传媒集团)

猜你喜欢
荆门日报防汛
夏季防洪防汛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防汛当前莫添乱
能源管理系统在荆门石化的应用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菊逢盛世,韵满荆门 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侧记
淮委组织开展2017年防汛抢险联合演练
行书·李白《渡荆门送别》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