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的成人礼

2016-09-20 01:34荆棘
齐鲁周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青春片倾城青春

荆棘

作为国内第一部将网游元素与青春片结合的电影,由顾漫同名小说改编的奇幻爱情电影《微微一笑很倾城》虽在八月初上映前遭到不少“成见型”差评,但令人惊艳的的口碑票房与同名手游、漫画、电视剧的同步发行无疑更加证实了业内人士的评价:“一部被低估的影片”。

近两年国产青春片前赴后继登上大银幕,屡创票房新高,从今年暑期档的《致青春2》到《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再到九月份上映的《爵迹》……仿佛来到“青春片抢钱”时代,属于自己的青春回忆也成为一代人的银幕成人礼。

青春片的“倾城之恋”

但凡对青春偶像剧有了解的人,看到《微微一笑很倾城》的故事简介之后,都难免觉得有套路的嫌疑—— “这个故事难道不过时吗?”不少观众曾放话“这就是一个五毛特效的网游宣传片”。

而几乎所有看过影片的观众,包括大量媒体和资深影评人在内,都用非常肯定的评论,彻底驳斥了这些先入为主的评论。

知名影评人韩皓月就这样写道:“游戏元素为这份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传统爱情,增添了浪漫元素,而在现实与网络间自由切换,也凭空让这份浪漫有了强大的浸染力。一个故事看到两种风格,而且这两种风格没有任何冲突,反而相辅相成,游戏内外的情感也均饱满充沛,因此《微微》拥有了让人微笑观看的吸引力。”

有粉丝留言:“勾起了‘寝室开黑守尸的美好回忆,不能多说,回家打游戏了!”“开始怀念那个吵了架,进游戏刷夜就瞬间和好的青春年华,以及能动手就瘪BB的网吧岁月。”作为国内第一部将网游元素与青春片结合的电影,《微微一笑很倾城》满足了众多女观众的少女心,还让曾经或现在的游戏玩家从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青春,可谓暑期档最真诚青春片。

与此同时,《微微一笑很倾城》IP也几乎被玩坏了,同名手游和电视剧在网络上掀起一股风潮。

褪去这些青春片包装下的“华服”,一部青春片的成功离不开它撩拨到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2012年初,从宝岛台湾吹来一阵“青春之风”,九把刀用一部名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清新校园片撬开了大陆市场沉睡已久的“青春记忆”,取得将近8000万的票房后,大陆的影视创作者们纷纷嗅到了“怀旧商机”,而后青春片便如雨后春笋一般开花结果。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几部耳熟能详的青春类型电影涵盖了:知名导演、图书类IP、大热怀旧金曲等夺人眼球的噱头;在营销上也是出尽风头,《匆匆那年》于电影上映前重金推出的同名网剧以高点击率夯实了影片关注度;天后王菲分别为《致青春》、《匆匆那年》演唱的主题曲也引发群体性的关注;《同桌的你》更是凭借一首耳熟能详的同名歌曲大IP赢在了起跑线上。

导演张一白表示,青春片是消费不完的。从市场角度看,此话不无道理。2014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次8.3亿,其中19至30岁观影人群占比超过五成,这意味着80后、90后观众已经成为当前电影消费主力军。这批大军要么正值青春、要么正在社会的磨砺中感怀青春逝去,怀旧情绪“一触即发”。

事实证明,在内地拍青春电影片真的太容易赚钱了,但这并不能掩盖青春片之殇。

从今年暑期档聚集了众多“小鲜肉”明星的《致青春2》到《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来看,两部电影在剧情和逻辑上,都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而片中人气偶像的演技问题,也备受争议。作为原韩国偶像组合中的一名中国成员,自从吴亦凡2014年与韩国经纪公司解约回国发展后,其粉丝号召力迅速让他从一个对国内大多数观众而言不知名的艺人,窜红到片约不断的“当红炸子鸡”。

而在《致青春2》《夏有乔木》的表演中,虽有冯小刚、管虎等一众“老炮儿”的加持,有不少观众评论说“他明明很生气的台词,说出来我却想笑,脱戏,有点尴尬。”

从两部电影的票房走势来看,粉丝经济对整体票房的撬动仍有限。《致青春2》7月8日上影首日票房近8000万元,第二天就跌至5400万元左右,此后一路下跌。电影投资人、制作人谭飞表示,粉丝带来的票房,毕竟有限。再加上短时间内上同一个偶像主演的两部同类型电影,也有点过度消费了。《夏有乔木》争议声中最终以约1.5亿元的票房结束了其在暑期档的生命期,这样的票房,让对这部电影做出超3亿元保底发行的恒业影业黯然。

正如某影视制作人所说:“青春片其实热得有点过了,前年的时候最火,到去年有些火,但太一窝蜂了。有差异化么?有区别么?基本都是千篇一律。现在国产恐怖片已经被做臭了,而国产的青春爱情片现在基本上也穷途末路了。这种低端复制,盲目跟风是中国电影一贯的大忌,到现在还在重演。”

“集体怀旧”的一碗剩饭?

华语青春片真正形成一个“派别”,大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从1981年的《沙鸥》和1983年的《青春万岁》起,华语电影有了“青春片”这一概念。经历在国际名声大噪的辉煌的第五代导演之后,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导演是在青春片中崛起的。

2000年前后,一大批第六代导演都带着他们的青春片站到了华语电影的舞台上,贾樟柯的青春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青红》,张元的《北京杂种》,娄烨的《苏州河》《危情少女》,吕乐的《十三棵泡桐》,庄宇新的《爱情的牙齿》……这一批青春片没有阳光和笑容,几乎是一首又一首的残酷物语,从少男少女略带纯真的生活里,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城乡、贫富和阶级上的差异,因此再度博得国际上关注的目光,为青春片带来又一个高峰。

在这一阶段的青春片中,观众常常会看到的是悲伤、鲜血、暴力、烟酒、毒品、性……似乎在第六代导演心目中,华语青春片差不多等同于美国B级文艺片,他们的镜头中,青春就是人性本质上的冰冷,人际关系的疏离,还有大环境的阴冷。在第六代导演镜头下,每一部青春片中那些面孔,都比成年人还沧桑、残酷。

在第六代导演尽情书写大陆青春的残酷的同时,脱胎于琼瑶戏的台湾青春片在悄然崛起,并迅速风靡整个华语地区。2013年,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青春》上映,几乎成就大陆青春片的逆袭之旅,该片狂卷7亿票房,正式开启了青春片2.0时代。于是《万物生长》《我的早更女友》《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小时代》系列、《左耳》《栀子花开》……无论质量高低,每年票房排行榜前十名都会有大陆青春片的身影

2015年的两部喜剧电影《港囧》、《夏洛特烦恼》虽说是以受众最为广泛的喜剧类型取胜,但这两个同样讲述“中年危机”故事的影片,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让主人公“重回”学生时代的段落,其中出现众多青春元素:校服造型、时代金曲、奇葩同学等具有时代烙印的桥段,勾起大众的共鸣,巧妙的用青春集体回忆作为这类喜剧类型片的内核,在电影院中除了博得大家笑声的同时也获得了人们内心情感的认可。

从挣扎的高考,到暗恋的悸动,成长的困惑等,纵观这几年的青春片,凡是成功的青春电影,无不在影片细节上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它所描述时代的时代印记,成为一代人青春影像的纪念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青春片开始陷入俗套之中,名字不一样的主人公,却有着狗血度相似的青春故事:打架、堕胎,在互相辜负中感慨青春的残酷。创作者们对做人流、出国留学有着近乎偏执的迷恋,这种莫名的疼痛近乎发生在平行时空当中,让内地一部部跟风的青春电影沉浸在未过滤好的矫情里。

装嫩无比让人出戏的主角们喊着青春的口号,将对懵懂的性以及青春期里对世界的不满仪式般地呈现出来。主角们是书里的那些角色的影像化,却绝不是一个个血肉立体的人;青春是书里艺术加工堆砌投机的时代符号,却不是我们熟悉的青春场景。从剧情和拍摄手法上来讲,要么就是在重复《致青春》,要么就是在重复《小时代》的泡沫。

我们为什么要看“青春电影”,多半是为了怀旧。青春电影无论中外怎么拍都逃不出一个内核,就是给观众以代入感。当然,观众为之买单的并非这些面孔相似的狗血青春故事,高票房的出现多半是观众对于类型片的一种刚性需求,需要的只是青春类型片所给予的大型青春回忆,一些回忆录式的影评在《致青春》用过之后甚至完全可以再用在《匆匆那年》上。

鲍德里亚在《幻觉的终结》里早已阐述过怀旧电影的意义,那就是“对过去幻象的再现”,类型片给予情绪的宣泄比起内容显然来得更为重要,能不能关照人的心灵,才是青春片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青春片倾城青春
《少年的你》:青春片中的成长蜕变抒写
倾城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不打烊
微微一笑很倾城
不如不遇倾城色
不如不遇倾城色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