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野兽日报》网站9月19日文章,原题:三个词——中国、空间、站 近日,中国将其第二个小型“天宫”发射入轨。这或多或少是在追赶美国和俄罗斯上世纪70年代起所取得的太空成就。从政治上讲,北京力图把人送入轨道并长期驻留的努力不同凡响,但在技术方面仍落后几十年。
天宫二号与之前的天宫一号一样,使用年限只有几年。它可能被第三个天宫所替代,后者也将是临时性的。中国国家航天局目前计划2020年或之后发射第4个规模大得多的“空间站”。但别太乐观。忧思科学家联盟的太空专家格雷戈里·库拉茨基说:“中国人在组装空间站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无论如何,到本世纪20年代中后期对国际空间站的使用到达期限时,中国人可能拥有一个持久的大型空间站。届时,延长国际空间站的使用年限将需要注入代价高昂的新技术,而那是需要重大政治意愿的。现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预算不增,而美俄关系又处于低谷。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空间站可能沦为华盛顿和莫斯科的昂贵负担。
这正是中国握有优势的地方。诚然,天宫小且有些过时——它们要支持的更大空间站将仅仅是复制1998年建成的国际空间站。但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北京稳步推进空间站建设,年复一年,从容不迫,不受经济危机和政治换届的影响。
对于动辄耗资几百亿、几千亿美元,并且需要多年甚至几十年研发的太空项目,这种稳定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太空领域,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做得非常稳当。库拉茨基解释说:“不少中国航天人向我表示,中国不着急。他们不跟谁竞争,安全比赶时间更重要。”
实际上,相比空间站本身,国内对空间站的持续政治支持,对中国未来成为太空强国更为重要。相比之下,美国几乎认定,支持本国太空项目的政治意愿将会到头,私营公司会填补空白。▲
(作者戴维·阿克斯,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