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青年政党认同的权益逻辑

2016-09-20 20:11孙鹏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6年9期

[摘 要]建构青年群体的政党认同对于政党的长期存续和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建构青年政党认同工作的主体逻辑突出表现在价值引导的层面,在具体权益维护层面则缺乏力度,这就需要以共青团为核心的政党青年组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主动适应青年群体形态变化,全面理解青年权益并在网络、社会、政治的三维空间中创新青年权益工作路径,在权益逻辑层面实现青年政党认同的有效建构。

[关键词]政党认同;青年权益;群团改革

[中图分类号] D4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9-0020

自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一直是当前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党的青年工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这其中,建构青年对党的政治认同或者说是建构青年的政党认同是党从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的环节,对党的青年群体基础的稳定和后备人才的良性供给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党建构青年认同的工作突出价值引导、思想教育,忽视包括青年权益在内的广义物质维度的工作,从而导致建构青年认同工作的基础失衡,长期效果趋于不足。

一、理论与历史

(一)青年政党认同建构的基点:青年权益议题发生的政党理论逻辑。根据政党政治的运作逻辑,政党联系社会空间中的“群众”,通常需要依靠一定的外围政治性组织来实现,中国共产党针对工人、妇女、青年群体分别建立了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等组织。其中,共青团建立的目的是确保中国共产党有效扩大自身在青年中的影响力以凝结青年人才基础,确保党的持续、稳定发展。这是从“政党的青年组织”这一属性出发对共青团所做的性质界定。但是,共青团组织需要代表青年群体利益的属性也要求其能够担负起包括“青年的政治组织”在内的双重责任。因此,共青团就明显兼具政党视域下的“政党的青年组织”以及青年视域下的“青年的政治组织”两个层面的属性。基于上述认识,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中国共产党需要共青团来组织和凝聚青年,通过对青年的有效覆盖和价值引导,从而形成青年群体对政党的政治认同。但对此不能做过于偏执的理解而忽略青年的利益和认知,这也往往是导致共青团的思想引领工作,即意识形态工作无法有效深入青年群众心里的重要原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青年群众的反感。

(二)青年政党认同建构的历程:青年权益工作发展的政党历史路径。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初期,不仅意识到了需要牢牢把握党与青年群众的关系,而且明显意识到了共青团需要代表青年利益的问题。但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政治组织”的重视和落实远不及“政党的青年组织”。改革开放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来看,中国共产党建构青年政党认同的历史可分为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两大时期。改革开放之前,共青团的维权工作整体上显示度不高而处于“隐性”的状态,可分为三个小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前,革命任务高于一切,青年群体的特殊利益要服从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当时团针对青年的主要工作是“养成青年革命的精神,使向为解放一般无产阶级而奋斗的路上走”。[1]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提及青年群体的特殊利益,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要求共青团“在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的基础上,经常地注意和努力为青年群众的特殊利益与切身需要服务”。[2]第三阶段是大跃进、“文革”时期,受“左”的错误指导思想影响,片面强调青年与全体人民利益的普遍一致,而忽略共青团应有的代表和维护青年特殊利益的功能。改革开放之后,共青团的维权工作总体上步入“显性”的状态。以青少年立法工作为起点,共青团的维权工作在这个历史契机中得到有效发展。1988年团的十二大是共青团真正意义上现代维权工作的起点,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关于共青团的三种主要的社会职能,其中第三种就是“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报告提出要“把青年的权利、义务和社会各方面对青年成长所担负的责任……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对有关青年具体利益的各项法规的执行情况,要认真进行民主监督”。[3]另外,在共青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中还明确指出,要把共青团建设成为“能够代表青年利益,真正赢得青年信任的先进青年的群众团体”。[4]此后,共青团维权工作进入长足发展时期。

二、形势与问题

(一)青年政党认同建构的新形势:青年权益议题变化的当代背景。改革开放之后,整个社会都随着党和国家的战略性转向而转移了关注的焦点,即高度关注经济建设和发展。相伴市场化而来的是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等时代发展大趋势。从国家政治发展的角度看,时代的转换必然聚焦到“人”的问题即社会各类群众的问题的变化,需要执政党从有效联系和凝聚群众的角度给予重视。基于互联网的放大效应和传播效应,青年群体逐渐成为最为活跃的社会力量,社会主体青年化趋势越发明显。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青年的利益诉求只能重视不能忽视。当前,青年群体主要是指80后和90后两大群体,与以往代际差异相对较小的情况不同,这两代人和以往世代差异巨大,并且这两代人本身之间都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尤其是90后青年,价值取向、身份认同、生存方式等都表现出高度的差异化、层次化,体制内外、不同区域、城乡之间、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层次上的差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突出。深受这些差异的影响,青年权益诉求不断变化和分化,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青年对就业创业、婚恋交友、公共参与、发展环境都提出了各自的要求。从共青团组织发展的维度看,传统的组织化动员方式更多地是作用于单位化形态的青年群体,然后随着单位体制不断削弱,青年自组织和青年社会组织的喷涌式发展,共青团的有效覆盖和有效动员能力都遭受了严重冲击。因此,对于共青团而言,互联网时代建构青年政党认同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共青团被边缘化的趋势可能进一步加大,这要依据共青团开发互联网时代组织交往方式、适应青年生存形态变化、回应青年多样化权益诉求、有效引导青年价值观念发展等能力发展程度而定。

(二)青年政党认同建构的障碍:青年权益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首先,共青团对青年权益的理解是狭隘的。具体而言,共青团维权工作的执行机构在维权工作方面的行为方式是基本类似的,即从法律的角度构筑青少年保护的权益工作体系并保障其贯彻执行,主要包括和青少年有关的立法、普法教育、法规宣传、法规执行、法律咨询、权益申诉等等。[5]由此可见,共青团所维护的权益的内容相对比较狭窄,而包括青年意志的表达等在内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权益”内涵没有被纳入到维权的视野中。其次,共青团的维权工作话语是审慎的。关于维权的话语表达,与维权工作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基本一致的,经历了“萌芽→隐藏→生长→隐藏→提出→发展”这样的一个历程。[6]所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共青团的维权工作话语是非常审慎的,同时这样的思维定式在改革开放之后也较难完全突破。再次,共青团的维权形式缺乏适应性。当前共青团维护权益的工作形式相对比较保守,其工作形式的关键词包括:“预防违法犯罪”、“普法自护教育”、“禁毒宣传”、“心理服务救援”等。其中具有明显政治认同建构意识的形式只有“青年与人大、政协面对面”,但这也没有大范围突破青年权益维护的基本空间。以此为例,青年权益工作所追求的不应该是仅仅在人大和政协的外围开展工作,而是要充分利用共青团及以其为核心的各类青年组织在国家政治空间中的力量表达青年的积极意志。

三、思路与对策

(一)青年政党认同建构的新思路:对青年权益要做全面理解。“权益”这个词在政治语境下首先彰显的是其在法律维度的内涵,经常与“合法”并行,称为“合法权益”,这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权益。而究“权益”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则包括“权”和“益”两个方面。首先,“权”的首要之意是“权利”,其次是“权力”。再次,“益”即是“利益”。在此三者中,“权利”的实现和“权力”的发挥是“利益”获取的前提。在当前中国的政治生活空间中,“权益”这个词应该做广义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前青年对自身权益的认识和诉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最明显的是表现在权利诉求的变化。权利是权益的基础,权益是在权利基础上形成的,权益维护首先要确保权利的实现。根据《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3)》调查结果,我国公民对权利重要性的排序依次是经济、法律、社会、政治和文化权利。对于青年群体而言,这样的排序也基本适用。这个序列可以划分为包括经济权利、法律权利在内的基本维度的权利和包括社会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在内的发展维度的权利。根据前文中所阐释的已经不断分层分化的青年群体,其权利诉求所处的层次也不同:以青年农民、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青年失业半失业人员为主的社会底层青年阶层对经济权利等基本维度的权利诉求强烈,但是对于机会公平、社会尊重都有了明显的权利意识;以青年知识分子、城市白领等为代表的社会中间青年阶层的权利诉求更为复杂,越来越趋向关注社会权利、政治权利等发展维度的权利,部分已经触及对文化权利的诉求,而与这些诉求最直接关联的是公共参与的需要,包括社会融入、社会参与、政治参与等。但根据《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和《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基本状况研究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年政治参与意识强烈,而青年公共参与的渠道相对狭窄,参与效能有待提高。此外,根据《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3)》调查分析,我国公民中的共产党员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水平高于共青团员和群众,共青团员与群众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这就对共青团构建青年政党认同的工作构成了严峻的挑战,需要共青团在青年权益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在观念上突破,实现对青年权益观念的全面理解,不仅仅要从青年受法律保护的基本维度的权利和利益来理解青年权益,更要从发展维度来拓展对青年权益内容的认识。

(二)青年政党认同建构的策略选择:青年权益工作发展的三维空间。首先,发掘网络空间优势。互联网时代,共青团首先需要对网络空间进行有效开发,善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例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等传统权益中,发展性权益在以往的社会条件下是未被有效保障的。而网络社会的生成以及网络技术工具的普及,使得这些权利具有了有效表达的渠道。再如,在对青年权益需求进行深入调研的过程中,可以将大数据的调查跟踪整合运用,并且不断积累青年权益需求数据库。同时整合青年人较多聚集的社会组织力量,以及和青年人相关的各类平台资源库,推动数据库的完善。进而在精准把握、抓取和满足青年需求之后,与共青团组织的政治营销绑定,实现共青团工作的增量。其次,发掘社会空间优势。一般认为:“团的工作资源主要有三个渠道:党政、团内和社会,其中社会资源最丰富。要善于把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获取社会资源,高效益使用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强化青年维权工作资源支撑,尤其是资金支撑。”[7]在这个结构模式中,共青团要做社会维权资源的枢纽,这个“社会”的范畴既包括律师协会、公益组织、企业组织等,也包括青联、学联、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以及未被开发的各类新兴青年社会组织。基本维度的权益工作可以调动这些社会资源做“分销”处理。针对那些能够由其他主体承担的工作,共青团权益工作部门提供组织化支持,以合作的形式外包服务。除此之外,共青团还需要在青年发展性维度的权益维护上进一步拓展,需要做积极的“营销”,即争夺代表和维护青年权益工作的新兴市场。再次,发掘政治空间优势。这个政治空间的范畴不仅限于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政、工商等部门,以及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公安等司法检查机关,还要突出人大、政协以及未被开发的和青年发展性权益紧密关联的机构。共青团权益工作要拓展在国家政治制度空间的作为,用足国家内部政治制度空间。以保障青年的政治参与权利为例,它不是通过“参与”维护基本权益,而是在基本权益得到保障的基础之上,拓展包括政治参与在内的发展性权益。这既包括共青团干部和团员在人大中的代表席位,也包括青年联合会委员在政协中的席位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M].1957:129.

[2]黄志坚.论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党和群众组织[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92(02):18.

[3][4]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青团重要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52-155.152-155.

[5]谭杰,陈有志.共青团维护青少年权益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7-8.

[6]孙鹏,郑长忠.走向积极维权: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共青团权益工作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5(08):16.

[7]团十七大文件起草组.共青团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500.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