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崛起的秘密

2016-09-19 13:55杨天楠
英才 2016年9期
关键词:信息流新浪营收

杨天楠

微博的收入和用户双双高速增长,它再次站到了聚光灯下。

如果说2013年,让十个互联网观察家来评选出最让人失望的互联网产品,新浪微博一定会名列其中。那个曾经被寄希望于“改变中国”的舆论平台,一度变成了网红、微商、僵尸粉、毒鸡汤和段子手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新浪微博,平台的活跃度持续降低,营收也始终无法让人满意,整个2012年,微博的亏损超过1亿美元,而营收仅为支出的41.25%。

然而几年过去后,谁也没想到的是,微博成为了整个中概股的龙头甚至唯一的亮点,微博的收入和用户双双高速增长,它再次站到了聚光灯下。

根据微博刚公布的二季度财报,其总营收达9.27亿元,同比增长36%,净营收同比增长516%。用户数据上,微博6月的月活跃用户数较上年同期增长33%,至2.82亿,其中89%为移动端用户。而股价,更是从2015年8月最低时的8.78涨到了目前45以上的高价(8月16日),涨幅超过500%,这不到短短一年的时间,微博到底发生了什么?

新增长点

很多人说,微博既然是阿里系的,自然依靠阿里输血。的确,阿里巴巴在2013、2014、2015年已分别给新浪微博带来4913万美元、1.07亿美元、1.436亿美元收入,占微博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6%、32%、29%。

但从2016年开始,微博广告营收中的阿里占比已经下降到了11%,究竟是哪一部分的营收出现了增长?

按照微博CEO王高飞的说法是,微博现在广告的形式分三种:“一是信息流推广广告,二是展示广告,三是与关键词相关的话题广告。”在二季度财报数据中,微博的信息流广告收入已经占总广告收入的53%。

这种所谓的信息流广告是什么呢?这就要提到一个概念“原生广告”,Buzzfeed的总裁Jon Steinberg对此的描述是:“当你用内容的形式并冠以该平台的版本,就是一种原生广告。”

这种新的广告形式相比较纯粹的展示广告,更少伤害用户体验。而微博在2015年更新了一套算法,利用大数据的原理,不仅将原有的滥发广告的营销号进行了集中屏蔽(无法推送广告),更能通过你的搜索记录和关注对象,来判断你的兴趣,从而定向推送给你,你可能会关注的商品,这种信息流技术的实现,让微博迅速从一个单纯的媒体或者说广告平台,变成为了企业维系品牌、推广产品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小企业客户的成长,2016年Q2,微博大品牌客户同比增长45%,微博中小企业和自助客户数同比增长107%。这些客户往往直接通过和微博上的网红、大V一起来推动产品的销售,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网红,从卖货的角度来看,他们比明星的表现更出色,微博排名靠前的微博网红账号年GMV交易量甚至上亿。上亿元的流水如果没有水分,能够给这些网红创造的商业价值是惊人的,而对于投放信息流广告的小企业来说,也是一门相当不错的生意,这部分收入原来属于百度的长尾客户,现如今却给了微博。

涅槃的秘密

很多人都在考虑一个问题,所有以UGC(用户创造价值)为核心的内容社区,为什么规模一大就容易溃散?

从当年的天涯、猫扑到如今的雪球、人人,当人少的时候,感觉内容精彩、社区氛围也不错,而当用户数量上升一个数量级之后,社区氛围会迅速溃散,用户会迅速流失。而新浪作为一个亿级用户的平台,这些年一直在处理四个最重要的关系。

第一是用户和内容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用户希望多看内容,少看广告。内容生产者需要不断输出广告来影响消费者。一旦平台无法提供稳定的流量,内容生产者就会流失;而当平台无法提供稳定的收入,内容生产者就会把你当作一个纯粹的分发渠道。

第二是意见领袖(KOL)和草根活跃用户的话语平衡。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无论是在庙堂之上还是在江湖之中,都是如此。网络给了大家平等发言的机会,给了优质内容创造者发声的渠道,同时也提供给了草根活跃用户表达观点的空间。虽然留言区的质量层次不齐,网络暴力屡禁不止,但自由表达作为互联网的基础要求,微博在这个平衡点上做的不错。

第三是深度和广度之间的平衡。微博从时政新闻起家,兴于明星八卦,衰于段子鸡汤,却重生于生活美学。生活美学这个词看上去太高大上,我们可以叫做“吃喝拉撒睡”。你别瞧不起这些东西,微博的主要恰恰来自于此,虽然明星创造的头部内容吸引了最多的注意力,一条来自演员半夜发出的声明,可以将所有的娱乐小编从床上拽起来,半夜写报道。

但对不起,明星的钱,微博是赚不到的。微博的利润恰恰来自于这些中V、小V所创造的“颈部内容”、“腰部内容”,他们在这些垂直的领域(美妆、旅游)往往能够创造出更专业的内容产品,吸引细分市场的拥趸来购买产品。通过对于细分市场的深度运营,微博将长尾效应用到了极致。

最后一个,也是我认为微博做的最好的一点,就是上浮和下沉的平衡。所谓上浮,就是微博始终没有放弃作为一个主流平台,在面对全球重大新闻事件时的“当事人”角色,即便是最不愿意上微博的媒体人,也往往会选择当事件发生的时候“微博搜一下”。甚至在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新闻的时候,也随处可以看到“来自新浪微博”的水印,微博作为一个“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的平台,给用户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了解全球资讯的渠道。

而与此同时,微博做的更好的是“下沉”。第一个是用户城市的下沉,为了获得二、三、四线城市,它通过在线下渠道做安卓机的预装的笨办法,渗入了这个市场,并使得其目前月活跃用户89%的来自移动端,城市的下沉有效抵御了一线城市用户流失的困境。

第二个“下沉”是用户年龄的下沉,社科院曾经发布了一个《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的蓝皮书,在2013年,该蓝皮书发布的报告显示,微博用户多是“三低人群”,即低学历、低年龄、低收入的人群。到了2015年呢,依然保留了这个观点。在笔者看来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所谓的低学历和低收入并不代表了微博的使用者层次低,而恰恰是因为微博用户的低年龄所带来的(主要集中在17-25周岁),随着用户年龄、学历的增长和消费力的提升,微博未来的营收增速依然值得期待。

(作者系第一财经内容运营经理)

猜你喜欢
信息流新浪营收
No.2 知乎2021年全年营收29.59亿元,同比增长119%
猴子虽小
基于信息流的作战体系网络效能仿真与优化
基于信息流的RBC系统外部通信网络故障分析
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流评价模型
新浪读书排行榜
恒安国际2015年实现营收 244.5亿港元
9.58亿美元AMD营收连续5个季度下跌
基于任务空间的体系作战信息流图构建方法
新浪与分众合并案告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