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阿尔勒(外二篇)

2016-09-18 23:17意西泽仁
四川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阿尔勒威尼斯梵高

意西泽仁

阿尔勒小城的早市

望着开车的女儿,我十分感慨,其实我们这次的欧洲之行,她完全可以选择她过去没有去过的路线,看一些她没有看过的地方。女儿笑笑说,来法国肯定要让你们来看看阿尔勒的。

阿尔勒位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我们从马赛过来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公元46年,在古罗马帝国凯撒大帝统治下,阿尔勒曾是退休军人定居的小镇,被誉为“高卢人的小罗马”,以后在基督教发展初期成为了重要的宗教中心。1888年至1889年,荷兰画家梵高曾在这里生活和创作一年多。

我们来到阿尔勒时,正好赶上了这里的早市。早市成一字形摆在小城的几个入口处,日用小百货、蔬菜瓜果、奶酪面包什么都有。这里的物价与尼斯相比,更要便宜一些,而且非常实惠。这里的食品种类丰富,应该说都称得上是绿色食品。我们在一位老大娘的甜点摊位前品尝了一种巧克力小面包,未曾想小面包中的巧克力馅是满满实实的,真是货真价实呀。

还让我们感到很有意思的是有几位卖鸡蛋的老大娘,她们都在自己的鸡蛋筐旁,各自放了一只毛绒绒的玩具母鸡,她们也许是想说明她们卖的鸡蛋都是自己家的鸡下的。没想到,阿尔勒的早市还有这么浓郁的乡村特色。

梵高和阿尔勒小城

因为过去欣赏过梵高的许多作品,当女儿带我们走进阿尔勒小城时,感觉小城里的许多场景似乎都有些眼熟,小街两边还是120年前的那些老房子,只是岁月把墙上的颜色洗淡了许多。

梵高当年在这里生活创作的时候,说过一段话:“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我是什么呢?一个无用的人,一个反常与讨厌的人,一个没有社会地位、而且永远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好极了,即使这是事实,我也要以我的作品来表明,这样一个反常的人,这样一个毫不足取的人的内心是怎样的。”为此梵高在阿尔勒创作了两百多幅作品。不过当年他在这里收获的只是被驱逐,没有爱,没有尊重。那年月就连孩子们都要在街头追逐他,甚至用石块打他。在潦倒不堪的一生中,梵高生前只卖出了一幅题为《红色的葡萄园》的作品,他根本无法用绘画来养活自己。

不过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他一直认为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直到梵高37岁那年自杀后,他的作品才逐步征服了这个世界,他也被誉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向日葵》《收获景象》《夜间咖啡馆》等一批在阿尔勒创作的作品也成了画家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过去,人们常说,是梵高成就了阿尔勒。当走过了阿尔勒的街头后,再来欣赏梵高的作品时,我觉得还应该补充一句,那就是普罗旺斯的阳光和阿尔勒的色彩,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阿尔勒圣特罗菲莫教堂

阿尔勒圣特罗菲莫教堂修建于4世纪,后来受到了战争的损坏,现在的教堂是11世纪在旧的废墟上重建的。教堂位于阿尔勒小城中央,显得庄严肃穆,被誉为普罗旺斯罗马式建筑最伟大的杰作之一。教堂的门框和外壁上的雕塑作品非常精致,教堂内还高挂着几幅巨大的挂毯壁画,画面为圣经故事,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

我发现梵高在阿尔勒居住期间创作的两百多幅作品中,不知为什么很少涉及与宗教方面的内容,他有一幅题为《奥维尔教堂》的作品,还是后来在奥维尔精神病医院里创作的。《奥维尔教堂》的画面那扭曲的笔触,还有厚重的而且是不对称的颜色,似乎可以看到画家内心有一种十分强烈的、几乎疯狂的冲动。梵高曾说过:“在我的生活与绘画中,我可以不要上帝,但是像我这样的笨人,却不能没有比我伟大的某种东西,它是我的生命——创造的力量。”

欧洲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一般与教堂和宗教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梵高似乎是一个例外。我想,梵高当年在阿尔勒居住的时候,肯定是来过圣特罗菲莫教堂的。我不知道画家听到教堂的钟声时是什么感觉,更不知道画家看到透进教堂的阳光后会有什么感觉。可从梵高生前最后创作的《星夜》来看,画家当时的幻象,已经冲破了当时所有画派甚至是宗教的束缚。

阿尔勒的古罗马斗兽场

在阿尔勒小城的中央位置,就是阿尔勒古罗马斗兽场了,这是阿尔勒的标志性古建筑,从形状和规模来看,似乎能与意大利罗马的斗兽场比美。在罗马帝国时代,凯撒大帝的梦想是在每一块他所统治的领地复制出一个罗马来。于是在他占领阿尔勒之后,一座小罗马城也随之开工兴建。阿尔勒的斗兽场整体建筑呈圆形,高三层,内场四周是看台。中央的圆形场地就是古罗马时代人与人或者人与兽厮杀的战场。当时观看演出时座位顺序也有严格等级划分,坐在最前面的是长老院议员,然后是贵族,最后才是平民。

斗兽场修建于公元一世纪,过了两千多年,如今的斗兽场仍在使用,只不过早已从斗人斗兽改成了斗牛,这应该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一个小小的进步。每年斗牛季节,远近的市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兴致勃勃地赶来观看,此时这座喧嚣沸腾了几千年的建筑又会重新热闹起来。

法国的斗牛叫卡马尔格式斗牛,与西班牙斗牛完全不同。在法国,人们把牛奉若神明,不会像西班牙那样残忍地把牛杀死。比赛时,只要求十名身穿白衣的斗牛士齐心协力地把绑在牛角上的红布取下。不过这种与牛的贴身表演,要比从远处刺剑还要危险。

梵高也曾创作过一幅《竞技场》的油画,现在每当斗牛节到来的时候,当地就会将梵高这幅油画的复制品放在阿尔勒古罗马斗兽场的门口旁边,作为一种广告。

阿尔勒两千多年前的歌剧院

如果不是女儿意娜介绍,我和夫人真没看出眼前的这些残垣断壁就是阿尔勒著名的古罗马歌剧院了。

我们透过栏杆向里面张望,只见剧院的一半是一个残破的院落,只留下了当年高大石柱的石墩,墙边还堆放着一排雕花刻纹的石柱残块。剧院另一半的观众席经过了修复,院子中央残存的石柱下,有一个临时的露天舞台,看得出这个剧院至今还在使用。整个剧院呈长方形,建制规整,能感觉到当年的高大与辉煌。院内的废墟上不知哪年长了几棵树,给这座残破的历史遗迹,带来了一丝生机。

阿尔勒虽然是个很小的城市,却有七座历史古迹在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世界人类遗产。这些建筑正是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罗马帝国辉煌的见证。罗马帝国最为辉煌的时期是前期帝国,即公元前27年到192年这个阶段,这与中国的西汉王朝几乎同一个时期,成为地球东西方的两大著名帝国。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秦砖汉瓦也建造了宏大的城池,万里长城更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

不过,让人惊讶和感慨的是阿尔勒当年的竞技场和剧场至今还能使用,而我们的一些古代遗址上却只留下了一层厚厚的尘埃。许多散落在民间的秦砖汉瓦也成了今天一些人花销的“碎银子”了……

古堡小镇也曾是梵高画画的地方

意娜说法国普罗旺斯可看的地方有很多,由于是冬天,我们错过了熏衣草和向日葵的花季,就只好省去了普罗旺斯的许多景点,准备北上去巴黎了。

我们从阿尔勒出来不远,来到了一个叫古堡小镇的地方,当地人也喜欢把这里叫作石头小镇。由于这是一座海拔245米的石头孤山,城堡就顺势修筑在孤山顶上了。这里曾成为古罗马时代是一个军事要塞,1633年路易十三统治时期曾被严重毁坏。现在居住在里面的人们主要是从事葡萄和橄榄的种植。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城堡里的民居基本上就是当年的建筑,有的石头外墙早已被漫长的岁月磨出了斑斑深痕。

1889年5月,画家梵高住进了离这里只有几公里的圣雷米医院,他时常来古堡小镇写生创作。在里这住院治疗的一年多时间里,梵高创作了150幅作品,完成了他生前最后一段辉煌的艺术实践,在这些作品中就有最为著名的《星夜》。

来到梵高曾经生活和工作过地方看看,再回想一下梵高许多杰出作品的画面,我感觉到过去读过的一些梵高画评,实际上是对读者的一种误导。他的作品并不是刻意去表达什么不满,什么抗争的情绪。对于生前只卖出一幅的画家来讲,他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不被当时社会的理解。梵高非常孤独,他只能用自已作品的线条、色彩和造型,去与他心中的上帝和时空对话了。

泉水小镇方丹-德沃克吕兹

离开普罗旺斯的古堡小镇后,我们沿着法国南部的山区公路朝北走了一会儿,就来到了被称为泉水小镇的方丹-德沃克吕兹。据说这里是法国最大的喷泉,不断喷涌出的地下泉水在地表面形成了一条小河,缓缓地从小镇中流过。涌泉口实际是一个看不到喷涌浪花的小湖。当地在1985年用一艘无人驾驶的潜水艇测出了涌泉口的深度为315米。听小镇的居民讲,每次大雨后,这里的景色是最为美丽的,因为泉水会变成紫蓝色的。

从地势上看,这里的泉水是一条地下河的出口,因为是冬天,河水并不是很大。古朴的小镇非常安静,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泉水边竟有一家造纸厂,而且从16世纪就开始生产带有各种花色图案的包装纸,但多少年来造纸厂并没有对泉水造成污染。

更令人惊讶的是小镇里还有一座彼得拉克的博物馆。彼得拉克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和学者,是“文艺复兴”前三杰之一,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的著作很丰富,《歌集》、《阿非利加》、《意大利颂》和《名人列传》等都著称于世。其中《歌集》就是彼得拉克1337年至1353年,在方丹-德沃克吕兹居住期间创作的。1340年,巴黎和罗马争相邀请他去接受桂冠。1341年4月8日,他在罗马的卡匹托利山上接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

意娜说普罗旺斯的小镇小村还有很多,各自都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而且都有厚重的文化积淀。由于我们的时间有限,只得依依不舍地上路了。

威尼斯掠影

亚德里亚海上的威尼斯

我们离开米兰大教堂后,就直接来到了梅斯特雷,这座小镇位于意大利北部亚德里亚海滨,隔海相望的就是闻名世界的水城威尼斯。意娜说威尼斯的宾馆价格非常昂贵,住在梅斯特雷不仅安静,而且这里也是从陆路到威尼斯的必经之地。

在米兰参观了一整天后,我们到梅斯特雷已经很晚,就没有再外出逛街了。由于威尼斯是一个禁止汽车入内的城市,所以今天一早意娜就带我们坐上了火车,走过一条长长的海堤,就到了心仪已久的威尼斯。

威尼斯实际上是一个岛城,由118个小岛构成。据说威尼斯的历史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日耳曼人的侵扰,来到了亚德里亚海边的这个小岛。他们通过小船从内陆运来木头和石块,在淤泥中打桩砌石,在海上建起了最初的威尼斯。公元10世纪威尼斯开始发展,到14世纪前后已经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誉为整个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现在,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区的首府,更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站在威尼斯城的堤岸上朝东遥望,亚德里亚海的对岸过去有一个叫南斯拉夫的国家,记得我十多年前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去访问的时候,曾在黑山的海滨与当地作家聊天,他们指着西边说,海的那边就是意大利了,那里有一座海上的城市威尼斯。没想到我今天真来到这座水城了。

蜿蜒水巷里的威尼斯

前几年,曾在澳门和拉斯维加斯的酒店,见过模仿的威尼斯水巷,当时感到十分惊讶。今天当我亲眼看到威尼斯水巷时,我真正感到了一种美的震撼。水是威尼斯风情的灵魂,水巷是威尼斯独一无二的风景。蜿蜒的水巷,穿行在文化艺术古城之中,仿佛是一条条蓝色的飘带,又仿佛是一首首古老的歌谣,让人沉浸在古朴而浪漫的氛围之中。

除了我们来时经过的那条四公里长的长堤与大陆相通外,威尼斯的水道就是城市的马路了,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示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除了小船以外,其它任何交通工具都是禁止的。

威尼斯全市的河道共计177条,这里的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两道门,一个面向大街小巷,一个朝向水道,街道两旁都是古老的房屋,底层大多为居民的船库。这些弯弯曲曲的水巷四通八达,有些水巷比较宽,有些水巷很狭窄,两条小船不能并行,只能通过一条小船。连接街道两岸的有各种各样的小桥,这些小桥高高地横跨水巷,并不妨碍下面通航。

威尼斯的小街与水巷纵横交错,陆上和水上游人熙攘,这就形成了这座世界著名水城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

望着水巷里缓缓外划来的贡多拉尖舟,我突发奇想,当年在这里出身的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当初是不是也是划着小舟离开家乡,走向大海的?

贡多拉尖舟上的威尼斯

在威尼斯纵横交错的水道里,除了小游艇外,还有许多贡多拉尖舟,小舟体形修长,船头和船尾各翘起一个船角,造型十分别致。这一只只独具特色的贡多拉尖舟,实际上就是威尼斯最为突出的文化品牌了。

贡多拉的名字从何而来,现在已无法考证了,有人讲是希腊语轻快小舟的说法,也有人说是拉丁语小船的意思。不管源自何处,贡多拉尖舟的历史却非常悠久了,威尼斯的历代工匠们一直按照古老的口传工艺制造小尖舟。11世纪是贡多拉最盛行的时期,当时的数量超过了一万只,但如今的威尼斯仅剩下了几百只了。为了使这种古老的威尼斯传统得以流传,听说现在仍有小船厂在制造并修理贡多拉尖舟。这让人十分感动,虽然现在的贡多拉尖舟几乎都用于游客观光,但它仍然承载着威尼斯悠久而又厚重的文化积淀,承载着威尼斯人质朴而又浪漫的生活场景。

贡多拉尖舟的构造比较简单,舟上除了座位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船有大有小,小的是双人情侣座,大的最多也只能坐六人。要使小舟时时刻刻保持平衡,并且摇得稳稳当当,这须要有很高超的技术,听说威尼斯对船夫的要求很严,每年只招聘三至五名新船夫。当年,美国作品马克·吐温在他的散文《威尼斯的小艇》里,对贡多拉尖舟船夫娴熟的划船技术曾有过精彩的描写。

迷宫小巷中的威尼斯

来威尼斯旅行的人,大都对这里风格独特的水巷、贡多拉和小桥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其实,人们来到威尼斯后绝大多数时间是在陆地上的街头巷尾行走,这里纵横交错的小巷也很让人着迷。

由于威尼斯是建筑在水上的城市,城市面积不足8平方公里,所以这里寸土寸金,大部分街巷都很狭窄。有的小巷几乎只能一人行走,如果对面有人来,双方还得侧身让过。我们不知道威尼斯到底有多少条小巷,这些小巷在古老的城市中东拐西弯的穿行,不熟悉威尼斯的人一旦进入这些小巷就如同是走进了一个迷宫。我们在小巷里就时常不明方向,有时走进一条小巷前面竟然没有出口,有时一不留神又走进了刚刚出来的小巷。好在威尼斯人很热情,你只要问路,他们都会认真地为你指点。

威尼斯的小巷一般都非常幽静,小巷的两边都是古老的建筑,有的是老字号商店,有的是装饰各异的民宅,有的是斑驳的老墙。这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镇,小巷路面的每一块石板上,都一定留下了当年作家和艺术家们的足迹。那个时代威尼斯涌现出了提香、乔尔乔内等一大群著名的艺术家,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最主要的画派之一,他们的经典作品,对以后巴洛克艺术时期的画家有很大的影响。

有人说威尼斯的风情离不开水,我觉得威尼斯的魅力自然也离不开这些铺满了石板的迷宫小巷。

叹息桥上的威尼斯

威尼斯是著名的“水城”、“百岛城”,也是著名的“桥城”,据说威尼斯大大小小的桥共有401座,这些桥的历史悠久,造型各异,景观独特。其中有名的利亚德桥是用大理石砌成的单孔拱桥,建于1592年前后,桥长48米,宽22米,被莎士比亚写进了剧作《威尼斯商人》。威尼斯还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叹息桥,建于1600年,这座拱廊桥架设在总督宫和监狱之间的小河上,当时的死囚被押上刑场的时候,必须经过这座被封闭的桥,死囚只能透过桥边的小窗看看蓝天,想到自己的家人还在桥下的船上等候诀别,便不由自主地发出叹息之声。桥也以此得名了。

水在历史上曾是威尼斯的保护神,今天却成了威尼斯人最大的心病。1966年,威尼斯发生大水灾,城内水位高达一米,这迫使意大利政府将防洪列为了国家头等大事。2001年1月,威尼斯又遭受了历史上最大的水灾,洪水持续了4天4夜,城市的大半部分都被淹没在水中了。有人预言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美丽的威尼斯也许在本世纪末就会消失在亚德里亚海中了。

为了保护威尼斯,意大利政府耗资30亿美元的防洪闸门建设工程,已于2009年10月动工,但一些科学家对该工程仍持有异议。

在今天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形下,我想,凡来威尼斯的人都无不为水城的未来而深深叹息的。

圣马可广场上的威尼斯

在土地非常珍贵的水城威尼斯,竟有一个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广场,这就是圣马可广场。

威尼斯在历史上曾经是独立的水上共和国,政权由总督和议会共同掌握,圣马可广场也一直是威尼斯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广场的南、北、西三面被宫殿建筑环绕。东面耸立着高达100米的圣马可钟楼和融东西方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圣马可大教堂。西面还有总督宫和圣马可图书馆。整个建筑群宏伟壮观,雕塑艺术栩栩如生。1797年拿破仑进占威尼斯后,曾赞叹圣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美的广场”,还下令把广场旁边的总督府改为行宫,至今人们还把它叫做拿破仑宫。

广场上的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圣马可大教堂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公元1043至1071年。圣马可大教堂原为拜占庭式建筑,15世纪加入了尖拱门等哥特式的装饰,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栏杆等装饰。使大教堂成为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建筑风格和谐壮美,无与伦比。圣马可大教堂最引人注目的是内部墙壁上用石子和碎瓷镶嵌的壁画。据说大教堂是因安葬耶稣门徒《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圣马可而得其名。

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东侧的圆柱上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子,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飞狮。

古老建筑中的威尼斯

威尼斯因水而闻名于世,其实威尼斯也是一座西方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其实除了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大教堂外,威尼斯还有许多古典建筑。在纵横交错的水巷和小街深处,据说有120座教堂,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和40多座宫殿。威尼斯从公元5世纪建成,到现在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之中,世世代代的威尼斯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在亚德里亚海上创建了一个辉煌的建筑艺术王国。

走在威尼斯这些古老的建筑之间,我似乎有了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当年威尼斯人的生活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虽然有些建筑的墙体已经脱落和斑驳,但能精心地保存至今,而且大部分水巷和小街还一直保持着最初的模样,这很让人赞叹。除了一些靠卖地生存的城市外,应该说威尼斯的地价是世界上最贵的了,但有良心的威尼斯人却保护下了这座城市,给世界留下的是比黄金还要珍贵的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

整个城市就是一座文物古城,这也许就只有威尼斯了。无论是在水巷还是在小街里,我们都能感觉到水城独特的韵味。威尼斯古老建筑的主要色彩以淡淡的红和黄为基调,给人一种古朴而悠远的美感。这些古老建筑包括了12至13世纪的拜占庭风格,13至15世纪中叶的哥特式风格,15至16世纪文艺复兴风格以及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真可谓色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市井中的威尼斯

我们在威尼斯只停留了大半天的时间,虽然我拍摄了近600张图片,不过我们很想看到的威尼斯真实的市井生活,似乎在人们的视线中越来越远了。由于旅游业带来的影响,威尼斯人的生活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里每年有不少居民不堪忍受高昂的物价,都纷纷离开家园了。上世纪50年代,威尼斯的常住人口大约有18万,而目前已不足6万人了。

相反,上世纪50年代这里每年仅有100万游客,而如今每年都有2000多万游客了。为了游客的需要,许多传统的老商店转而卖起了面具、玻璃制品等纪念物,这对其它产业的打击很大。现在的威尼斯,如果有人不想从事旅游、餐饮等服务类工作的话,就很难找到其他工作岗位。有专家认为,要防止威尼斯成为一个单纯的旅游景点,就必须保住本土居民并吸引新的落户者。我很赞同这种说法,一个古老的城市,如果失去了本土居民的市井生活,那这个城市再有名也仅仅是一个历史的记忆而已。

威尼斯居民曾于2009年11月14日为这座被他们称为“垂死”的城市举行了“葬礼”。一艘粉红色的凤尾船载了一具象征性棺材,由数十条贡多拉小船护送,沿威尼斯蜿蜒的水道来到市政厅的门前。当时在一座桥边还立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面显示着正逐年下降的威尼斯人口的数量。一名身披黑色斗篷的男士,用威尼斯的地方方言朗诵了一首诗歌,表达了人们对威尼斯未来生活的忧虑。

感受好莱坞文化

洛杉矶清晨中的花香

早晨不到七点我就醒了,打开窗帘一看天已经大亮。除了偶尔能看见几个晨练的人外,清晨的洛杉矶仍很安静。宾馆外的草坪和绿化带里,有很多玫瑰和蔷薇花。不远处的绿化带旁一个黑人花工正用小电锯修理着枝叶。

空气非常清新,在微风中,能闻到阵阵青草的气息和花儿的芳香。我想起女儿意娜带我和夫人来洛杉矶时,曾在街上碰到一对从中国来定居的夫妻老人,一直不忘那位老先生的话,他说来洛杉矶之前长期患有肺心病,但来洛杉矶十多年后,从没吃什么药,他的病竟奇迹般地消失了。我想这一定与这里良好的空气有关。据说洛杉矶的城市面积是全世界最大的,这里还能有这么好的空气真让人羡慕。

洛杉矶位于美国西岸加州南部,按照人口排名,洛杉矶是加州的第一大城,也是美国的第二大城,仅次于纽约。洛杉矶是全世界的文化、科学、技术、国际贸易和高等教育的中心之一,还拥有世界知名的各种专业与文化领域的机构。洛杉矶也是全球流行文化的领头城市,在大众娱乐——诸如电影、电视、音乐方面构成了洛杉矶的国际声誉和全球地位的基础。洛杉矶还是美国石油化工、海洋、航天工业和电子业的最大基地。近年来,洛杉矶的金融业和商业也迅速发展,数百家银行在洛杉矶设有办事处,成为美国仅次于纽约的金融中心。洛杉矶还是1932年奥运会和1984年奥运会的东道主。

洛杉矶最早的居民是印地安人,1542年第一批欧洲人来到这里,1781年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821年归属墨西哥,1846年成为美国领土。以后西部“淘金热”吸引来大批的移民,今天洛杉矶已成为一个多民族、多种文化色彩的国际性城市。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市人口的一半左右,并拥有众多移民社区,各色人种聚居的地区形成了各自的“城”,据说在洛杉矶区域里现有88个市。洛杉矶市属于洛杉矶县管辖,而这个“县”有“省城”的意思。洛杉矶也是美国华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约有40万左右华人居住于此。而洛杉矶的别称“罗省”,就是早期广东移居华人的粤语音译。

洛杉矶气候温暖宜人,四季都如同眼前的花儿样美丽。我想,各种千差万别的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这一定也是洛杉矶最具魅力的个性特征之一。这次,我们代表团将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的朋友们零距离地交流,的确是一次进一步了解洛杉矶文化的好机会。

感受美国好莱坞文化

好莱坞是美国的文化品牌之一,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好莱坞用自己的影视作品征服了世界,同时在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也一直保持着这个文化品牌,这的确很让人深思。还让人惊奇的是这原本就是一个拍摄和制作电影的地方,今天居然能发展成为美国的一个旅游胜地。我们这些年时常提起的文化产业这个名词,实际就是从上世纪初在美国的好莱坞兴起的,这是工业生产的一种模式,面对大众的文化消费,新兴了一种具有服务性和经营性的行业,这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文化的品牌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好莱坞的牌子近一个世纪不倒,这给人以许多启示。

现在,我们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应该说我们已经有了国家的文化自觉,但这种文化自觉应该转化为全民的文化自觉,社会的文明才能进步。眼下,我们的文化品牌极少,多少年来我们在文化建设上的有些行为总给人一种“猴子掰包谷”的感觉,我们在丢掉一个文化品牌的时候,也往往丢掉了一种文化资源。有些地方的文化建设还走入了一种误区,这就是文化的政绩化,似乎文化必须进入地方官员的政绩才会引起他的重视,否则他就兴趣不大。

这些年,还有一种说法叫“文化产业化”,我认为把不能产业化的文化产业化,这实际上是伤害了文化的发展。好莱坞只能在洛杉矶,如果全美国到处都是好莱坞,那好莱坞的文化价值也就消失了。我们现在还经常听到一个词就是“打造”,产业是可以打造的,但文化怎么能打造呢?精神的东西怎么能打造呢?好莱坞的发展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好莱坞的品牌也是在众多家喻户晓的电影形象上发展起来的,好莱坞决不可能在一两天之内就能“打造”出来。这就像中国的唐诗宋词能打造吗?《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古典名著能打造吗?人的精神世界能打造吗?人的爱情生活能打造吗?

我们有些地方以为争了一个名人故居,或改了一个市名县名,文化就发展了。更有甚者,有的地方对大自然和老祖宗留下来的许多宝贵的自然及人文遗产,不是采取保护的态度,而是进行掠夺式和毁坏性的开发,也许眼前有些利益,但从长远看来这实际是将自然和人文遗产沙漠化了。

美国文化品牌的潜力

来洛杉矶环球影城游览,肯定要去参观好莱坞的摄制基地,除了一幢幢关闭着大门并给人神秘感的摄影棚外,这里还有许多逼真的道具房子,这些都是当时拍摄电影后留下来的,有些还是早期电影的道具房子。我想,如果这里不保留这些道具房子,也许好莱坞就没有什么看点了。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场景,世界各地前来参观的游客才有可能坐上观景车,在这些以假乱真的场景里穿梭游览。看到这些场景,游客们一定会联想起曾经看过的某一部美国电影,并陶醉在回味之中。也许这正是好莱坞作为旅游胜地的影响力所在。

我们也有不少地方在利用电影摄影地作为旅游观光点,我曾去过杭州的西溪湿地,在辽阔的水乡之中,曾保留有一部国产电影的拍摄地,虽然规模不大,但凡来此地游览的人,都一定会去看看,这无形之中为西溪湿地增加了许多文化含量。可我们有的古镇,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化价值,如果做好保护和利用工作,游客可以更好地感悟当地民俗文化的特色。但当地因为某部很一般的电影曾在这里拍摄,于是满古镇都挂上了有关这部电影的照片,这样喧宾夺主的作法真让人哭笑不得。我们有一个著名的风景区,奇特的盆景式的山峰很让人着迷,而且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国家地质公园风光。只因为其中一座山的镜头被美国一部电影釆用,这个风景区竟将这座山的名字改成了美国电影中山的名字,这种不伦不类的做法,其实是对这个风景区的伤害。这就像在一幅绝佳的中国书法作品里,生硬地写了一个外语单词,真让人感到突兀。

早些年,我们在许多旅游胜地,时常会看到人为增加的什么宫或什么洞,里面布置些廉价的光怪陆离的东西,实践证明这些粗俗的人为景点,十有九个都是短命的。后来有些地方,因为某部电影在这里搭了城池,当地为了开发旅游,花重金打造出来,但来的游人仍然很少,因为电影本身就没有什么反响,打造的电影城自然就缺少观光的价值了。

应该说,来好莱坞观光的人大都是冲着对电影的好奇心来,好莱坞环球影城也把这方面的服务做到了极致。在好莱坞乘坐观景车游览的途中,游客们还会经过一些3D的特技场景,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根据好莱坞著名电影中有关场面设计出的,如洪水暴发,地震,侏罗纪公园和木乃伊时代等,这些场面设计和制作都很逼真,游客们在短暂的惊险刺激中,会体验到“梦工厂”的乐趣。

如何做好一个文化品牌,好莱坞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现在,不管你身居世界何地,也不管你接不接受,好莱坞正是通过一部又一部让人喜闻乐见的电影,向世界潜移默化地灌输着他们的价值观。这就是文化品牌的力量。

好莱坞的另一道风景线

我过去一直以为前来好莱坞和迪斯尼的大都是小孩,但来这里后才发现前来观光游览的游客中,几乎有一半是成年人。我想,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由艺术作品发展起来的游乐园,其实只有品位高低和质量的好坏之分,而没有属于大人或是属于小孩之分。制作精良的艺术大片,不仅大人喜欢,小孩也能欣赏;拍摄精致的卡通片,不仅小孩爱看,大人同样也津津乐道。能征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游客,这也是文化品牌的魅力所在。

我一家去年来环球影城时几乎游览完了这里所有的游乐项目,所以我这次来大都在游乐区的门外休息,并等待着大家出来。这里的许多游乐项目都要排长队,但秩序很好,很少看到有加塞的现象。这里有很多快餐店,游客们吃完食物后,大都会自觉地把垃圾倒进垃圾桶里,然后把端食物的盘子放到集中的地方。在整个环球影城内,很少有乱扔垃圾的现象。这里虽然人多,可很少有人高声喧哗。这里的游客中小孩几乎占了一半,却很少出现顽皮打闹的场面。我在一个吸烟区,还发现吸烟的游客都很自觉地把烟头掐灭后扔进特制的烟灰筒里,没有一个人把烟头扔到地上。一次我摄影倒退着取景时,不小心碰到了身后一位中年的白人男士,当时撞得很重,我马上说了声对不起,没想这位个头比我还大的白人,相反对我连声说着对不起来,这让我怪不好意思的。

我过去读到过一些说我们的游客不文明的文章,在环球影城里随时就能碰到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我仔细地观察了一下,虽然我们的同胞喜欢在一个个场景前留影,也喜欢站在一块聊天,但我看见的他们都很遵守秩序,也很有礼貌。难怪不少外国游客见到中国人时,都会客气地说声中文的“您好!”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也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其实,好莱坞的游客也是一道风景线。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虽然国家不一样,民族和肤色也不一样,但大家彼此都显得十分友好,只要你向他们投去微笑,你同样也会收获到许许多多的微笑。

在星光大道上的感慨

从环球影城出来,我们来到了洛杉矶星光大道。这是好莱坞大道上的一条人行道,地面上有两千多颗镶有名人姓名的星形奖章,以纪念这些名人为文化产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我过去一直以为这些都是电影明星,去年我一家来参观时才明白这里面还包括了电视、戏剧、音乐和广播行业的明星。星光大道始建于1958年,虽然历史不是很长,但知名度却很高,凡来洛杉矶的游客都必然要来星光大道看看的。这里除了人行道上的名人名字,还有一座1927年建成的基本没有中国建筑特色的中国大戏院,曾是奥斯卡奖的颁奖地,戏院前庭的地上有近两百位影视明星留下的手足印。2001年柯达剧院在这里开业后,才成为了新的奥斯卡奖颁奖礼的场所。

按照我们东方人的习惯,把名字刻在地上似乎是一种不敬的作法,而在这里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地上,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这也许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之一。当然不管把名字刻在地上,还是把名字挂在墙上,由好莱坞商会选出来的这些明星绝大多数都是被广大观众和听众所公认了的。走在星光大道上,当踏着这一颗颗星形的奖章时,突然有了一种与这些明星的亲近感。我感到,大道上的这些明星用他们辛勤创造和卓越成就,承载了广大观众和听众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也承载了他们在国家和民族文化建设中的责任。走在星光大道上,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尊重,什么叫崇敬。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们也喜欢搞“造星运动”,电视和小报上时常能看到许许多多的选秀活动,可由于缺乏基本的评判标准,缺乏文化的含量,一些优秀的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由于媒体在“造星”“选秀”活动中价值取向的错位,许多“星”和“秀”,根本无法经受时间的考验,最终被历史所湮没了。也由于媒体对“明星”的光环渲染过度,对“明星”的私密生活报道过多,才出现千千万万的家长无情地占有孩子们的休息时间,一窝蜂地去学“吹拉弹唱”。更才出现广大观众对“草根文化”的推崇现象,并出现了一个个什么哥什么妹的“草根明星”。汶川大地震时,有一位著名的老电影艺术家向灾区捐赠了二十万元,这是她多年来省吃俭用存下来的。而有些五音不全的“明星”,一次出场费就会超过老艺术家多年的积蓄。

我国现在除了香港,绝大多数城市还没有这样的星光大道。但我想,如果将来我们真有了星光大道时,上面的“明星”们能承载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吗?能承载广大老百姓对文化的真正需求吗?

猜你喜欢
阿尔勒威尼斯梵高
梵高的世界
梵高笔下的秋天
凡·高与一座城市的忏悔
致歉凡.高 :一个城市的忏悔
闯入梵高的世界
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法兰西的“向日葵”
威尼斯狂欢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