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雄(汕头市润都混凝土有限公司)
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杨永雄
(汕头市润都混凝土有限公司)
本文从设计、材料、施工、监理等方面分析现代混凝土出现早期裂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传统混凝土(指六七十年代的现场施工的四组份混凝土);现代混凝土(指高强高性能泵送混凝土)
预拌混凝土高速发展,施工工艺的革新,材料中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的大量使用以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裂缝数量日益增多,开裂时间大大提前,质量纠纷不断增加。
某工程、楼面裂缝如图1。
图1
2.1设计
对传统混凝土,增设构造钢筋、设缝等已能较好地控制早期裂缝。
对现代混凝土,当采用了这些措施,甚至掺膨胀剂等技术后,裂缝问题依然严重。
表1
2.2材料
传统混凝土:是由四组份水泥、砂、石子、水组成,以现场搅拌为主。
现代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子、水、化学外加剂和矿物外加剂等七八种材料组成。以搅拌站生产为主、由搅拌车运至现场,通过泵管泵送施工。
对比见表1。
2.3施工
从传统混凝土坍落度30~70mm,到现代混凝土坍落度>100mm,振捣成型轻松了,并在现场还想加水(生水)。
抹面变得轻松了,可抹平、抹光与抹压、特别是二次抹压的功能不理解。
养护的及时性、养护方式的选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多数施工人员没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
施工组织和管理重视程度非常不够,尤其是在三、线城市。
2.4管理
传统混凝土现场没设监理,而现代混凝土施工必须设质量监理和质量监督。但不到位且不重视。
⑴瘦身水泥的出现、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和外加剂应用的不恰当,砂石资源紧缺引起的质量波动,是导致混凝土裂缝增多的直接因素;
⑵泵送施工技术的应用,对材料提出的高可泵性,高流动性、高砂率、高浆骨比和较小的粗集料粒径,是导致混凝土裂缝增多的材料因素;
⑶仍延用传统的混凝土浇筑方式和养护措施、超常规的赶工进度,特别养护不及时和现场加水问题,是导致混凝土裂缝增多的施工因素;
⑷膨胀剂和阻裂剂的应用如何由设计设定技术指标?能否从设计角度对材料参数提出技术要求?能否建立非荷载变形设计计算程序?因缺乏相应有效的设计措施,是导致混凝土裂缝增多的设计因素;
⑸监理单位和质检部门对早期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没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理解上尚存在一定差距,是导致混凝土裂缝增多的管理因素。
⑹早期塑性裂缝的产生。
如果新拌混凝土表面泌水层的蒸发速率超过泌水速率,马上引起早期塑性收缩快速发展,导致开裂。如表面系数大的楼板、路面和在环境恶劣的气候下施工。实际施工中发现:首条裂缝通常出现在泌水膜消失后0.5~2个小时左右。
⑺养护的重要性。
养护对防治早期塑性收缩裂缝起着关键作用,判断养护是否良好的标准。
首先,必须有效控制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率;其次,必须在初凝结束前开始养护。
最大允许水分蒸发速率:对泌水速率介于0.5~1.5kg/m2/h的普通混凝土,最大允许蒸发速率为1.0kg/m2/h。但对现代混凝土、特别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水胶比小,同时掺有细度细的硅灰、粉煤灰、矿粉等,泌水量小,在较小水分蒸发速率达0.2~0.7kg/m2/h环境下,早期塑性收缩裂缝很可能出现。
⑻环境因素。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对环境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大(如春秋风大,昼夜温差大,夏季高温失水快又迂大雨,冬季低温风大干燥)。
对于普通混凝土适宜的环境条件,对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来说可能就是恶劣环境。
⑼施工组织和方案。
预防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的早期塑性收缩裂缝,关键要对养护工序和施工工艺有足够的重视,严格执行相关标准。施工组织应避免先浇注的混凝土得不到及时养护;采用合适的养护方法,比如塑料膜覆盖、喷雾(不是浇水)、养护剂;在发现初凝前出现有微细裂缝应立即重新抹压裂缝处混凝土表面。
大量的施工现场:初凝至24h,掺萘系减水剂混凝土的收缩率比要比掺羧酸减水剂混凝土的大得多。
⑴高效减水剂、泵送剂等化学外加剂极大地增加混凝土早期收缩、加速早期开裂、增加裂缝数量。
⑵采用高性能聚羧酸外加剂能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延缓早期开裂、减少裂缝数量。应大量推广应用。
⑶进一步开展对减缩剂和膨胀剂的技术研究,加强对设计、监理、施工和材料单位的共识,得心应手用好它。
⑷掺加聚丙烯纤维能推迟裂缝产生的时间。且随着掺量提高,开裂时间延迟,裂缝宽度减小。
⑸掺粉煤灰和矿粉有利于降低温峰值和温峰出现时间。(见图2、图3)
水化温升下降:粉煤灰掺量10%~50%时,3d水化温升降低13.9%~52.1%。
水化热显著减小:粉煤灰掺量10%~50%时,3d水化热降低5.9%~35.1%水化温升减慢、温峰出现时间推迟0.5~3.2h。
⑴混凝土是带缝工作的,早期塑性收缩裂缝存在普遍性以及共性。面对出现的裂缝应采取防、放、抗、补的原则和态度。
图2
图3
⑵首先是预防;设计方面增加配筋率和构造筋,细筋密布和预留各种缝等措施;材料方面优选原材料,优化配合比,严把质量出厂关;施工方面主要做到二次抹面二次收浆,掌握好保温保湿养护火候以及没到1.4MPa不得上人堆放集中荷载。
⑶放:即应力释放,如预留后浇带、诱导缝、沉降缝和永久性的伸缩缝。
⑷抗:钢筋对混凝土的抵抗,采取分散应力用纤维增强和膨胀剂等措施。
⑸补:最后裂了就补。根据裂缝的宽度、长度、深度和走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修补方案。
⑹粉煤灰和矿粉的最佳掺量通过试验确定。施工时不能过振防止上浮出现起灰和脱壳,为了预防碳化一定要加强养护至少7d以上。●
[1]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韩素芳,耿维恕,等.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朱耀台,詹树林.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21(5):72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