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招
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绩效分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张新招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012)
积极心理学作为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之一,在其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强调以广大高职学生群体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关注高职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和潜在力量,用积极的理念和态度从积极的角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优化高职生的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分析
随着我国对高职院校重视程度的加深,福建地区的高职院校发展水平是日益提升的,这对于实现福建省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清晰地看出,福建省高职院校无论在质量还是在规模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需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要比普通高校复杂,主要体现在自觉性弱、综合素质低等方面,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劣势。对此,教育工作者在对高职学生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外,还需要对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而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就是以福建省高职院校为对象,基于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与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情况来进行全面的研究。
一、福建省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
目前,福建省各高职院校都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其教育工作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效果等情况如何呢?本文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认知情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等五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1.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认知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的客观依据,表1 为福建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具体认知情况。
表1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但仍有较多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基于心理健康对象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不明确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学生仍旧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就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而基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更多地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
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的调查
需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也是较多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发展性内容、适应性内容、知识性内容以及防治性内容等。表2为对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的调查结果。
表2能清晰地看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看,各个学校对社交能力、学习心理以及就业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但是需注意的是,各个学校在心理知识的宣传方面大多以心理问题为专题,旨在如何防止各种心理障碍,消除负面情绪为主,而在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方面涉及甚少。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的调查
从表3可以看出,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方式主要包含三种渠道:其一,是学校心理健康课;其二,是讲座、社团活动;其三,是报刊、电视以及网络等。这三种方式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54%、29%和17%。除此之外,在对他们想要从哪种途径与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绝大多数学生纷纷表示更加倾向于角色扮演、心理测试、案例分析以及情境表演等。而仅有不到5%的学生表示喜欢传统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综合体验、知识以及训练为一体的综合类型课程,因此在课堂中不但需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需要合理的、全面地对资源进行利用,在有必要的情况还可对社会资源进行调用。
4.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满意度调查
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明确的制定外,对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合理的选择外,教育者所选取的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还要能被学生有效地接受吸收,才能有效地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显示,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内容中,仅有34%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评价,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评价都是一般,并没有特别的满意。这明确表明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并没有达到非常满意程度。甚至有很大部分同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自我认识的作用不大,而对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作用上只有43%2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5.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调查
心理健康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力量,也是最为重要的教育主体,教师拥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本文结合了相关的访谈内容,对教师的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具体统计结果参见表5。
根据表5所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女性教师为主,女性教师占据所有教师人数的80%左右;同时,教龄大部分在10年以下,这部分教师人数占据所有教师人数的90%;兼职教师主要是本科毕业;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仅仅占所有教师人数的50%左右,其中在这50%的教师中,一半经过了专业培训,而另外一部分并没有接受专业培训。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福建省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当前,福建省高职院校针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并且加大了教育工作的力度,取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将心理教育工作纳入到了教育工作中,并进行了全面的教育和辅导,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活动和知识讲座,获得了学生的一致认可。但当前此工作并没有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并没有将此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领域;一些高职院校针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并进行了解教育工作的开展规律和具体的任务,但基于了解不够全面,导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认识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力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此工作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学生发展需求,进而需要进行全面的策划和研究,使得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借鉴和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秀经验,并运用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来,以保证可以对于福建省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发挥出巨大的价值作用,对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福建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效
1.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较为良好的部分院校来说,其主要就是受到了院校高层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并且成立了教育团队,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和改进管理体系,逐渐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力度,以保证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以及教育团队的形成
接受此次调查的6所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均具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有的院校具有较稳定素质较高的教育团队。
3.开展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随着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逐渐提升,一些高校已经开展了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并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得学生的整体心理水平得以提升。一些高校还建立了教育网站,通过网络平台的教育教学,还让学生接受这种教育方式。此外,有些高校采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的方式进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二)福建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存在不平衡性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目标。消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目标是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心理功能,使得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更加完美。[1]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人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保障,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对待事物、对待自己以及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学习生活质量。
当前,各大高校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更多的就是倾向于消极目标,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为主要任务。然而,此方式却忽视了心理发展和成长的引导以及学生内心的根本需求。
2.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具有医学性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使得全国高校都开始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并且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减少学生的心理疾病,使得学生可以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但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构建都是基于消极目标和消极心理来决定的,这无疑加大了教育工作的难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定格在少量的心理有疾病的学生身上,进行的是防范性教育,对人的发展性教育方面重视不够。如果一些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主要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来进行的。心理辅导就是一种矫正性、治疗性的方法。针对于课程的建设层面上来说,该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导致心理健康的知识内容较少,大部分心理健康知识都是通过专题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教育方式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并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简单来说,这就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方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3.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存在局限性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该理论主要就是认为健康和疾病处于一个整体中,且位于整体的两端,解决了疾病的困扰,那么就会迎来健康的身体。正是基于此理论观点的作用下,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几乎很少将注意力集中在广大的普通学生身上。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为上门求助感觉不适的学生提供具体的心理咨询;为心理存在问题但不愿向他人述说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在学校定期开展讲座、心理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从以上三项工作的具体内容来看,前两项内容都是针对于存在少数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即使是针对大部分同学所开展的讲座和宣传,其主题也更多的是如何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如何消除负面情绪等。[2]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就是在于怎样修补,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乐观、思想、信念以及勇气等方面的培养。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得学生可以将不良情绪疏散、调节学生的心理,但如果教育更多的放在了心理治疗方面,那么健康教育的范围就会逐渐被缩小,也因此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收获甚微。
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受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在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后,将学生的创造能力、勇气和乐观视为核心,其视野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教育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而应该尽可能的对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行开发与利用,应以那些能够涉及更广大学生群体的教育方式为主导。
积极心理学认为要重视对普通学生的关注,也包括对1%的天才的关注。让所有人都幸福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任务。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之所以认为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结构安排的不合理,首先是我国高校现阶段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人员数量较少。一般情况下专门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微乎其微,特别是一些工科院校,更是少得可怜。其次,在专业机构设置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在对高校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后,看出其中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不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调查中发现50%的心理学工作者是不具有心理学学科背景的。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掌握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辅导技术,而且队伍组成可以是专业人员和广大教师、家长。因为目前我国高校心理辅导老师的数量是很有限的,仅仅依靠少数几个专业人员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服务是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也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就培养出来,它需要借助各个学科、各科教师的协调配合。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进行常规学习。[3]
三、结论与建议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由于受传统主流心理学的影响,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更多地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在教育内容方面,大多以心理问题为专题,旨在如何防止各种心理障碍,消除负面情绪为主,而在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方面涉及甚少;教学的方式、途径不够多样;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化,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因此,必须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创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 教育的目标应将发展性目标和调适性目标相结合;教育的内容应从消极转向积极,以实现心理学研究价值的平衡与回归;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体系建构上,应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人格、注重高职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构建高职院校积极的教育环境等。
[1] 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2][3] 朱晓伟.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责任编辑:林善炜
G441
A
1674-1072(2016)04-061-05
2016-06-21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福建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项目编号:JAS14415)的研究成果。
张新招(1980-),女,福建上杭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教育与教学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