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与世长辞梅韵流长 “玖玖”回响两岸众多艺术家、梨园界人士前往送别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子、京剧梅派艺术掌门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北京市梅兰芳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梅葆玖先生,因支气管痉挛,深度昏迷,经多方抢救无效,于2016年4月25日1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梅葆玖,祖籍江苏泰州,国家一级演员。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的“梅宅”,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9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梅派艺术传人。代表作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
5月3日上午,梅葆玖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大厅内,庄严肃穆,正厅中央摆放着梅葆玖先生的遗像,上方悬挂着“沉痛悼念梅葆玖先生”,照片两旁悬挂着挽联:“仙姿香韵美誉四海传无愧大师,沥血梨园桃李九州芳盛德永存”;数百枝白玫瑰组成的花床肃穆芬芳,先生静静地躺在那里;数千先生的亲友、弟子、学生及全国各地的戏迷,专程赶来送先生最后一程;没有哀乐,有的只是先生最喜爱的京剧《大唐贵妃》中的《梨花颂》的旋律久久回响……
88岁高龄的谭元寿,坐着轮椅,带着儿子谭孝曾和孙子谭正岩,祖孙三代都来了;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尚长荣,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艺副院长濮存昕,京剧大师叶盛兰之子、当今叶派掌门叶少兰,著名表演艺术家刘长瑜、于魁智,以及雷恪生、田连元、李金斗、白燕升等各界文化名人,和众多自发赶来的戏迷观众、普通百姓,都来送别先生最后一程。
六七点钟时,先生的弟子们就都陆续来到了殡仪馆前,50余名弟子身穿黑衣,在殡仪馆入场口两侧肃穆站立,在《梨花颂》的音乐中接待前来送别先生的来宾们。
虽然从先生辞世至2日,北京京剧院特设了7天灵堂接待社会各界吊唁,已经有数千人前去悼念先生,但遗体告别仪式,仍然有数千人陆续来到现场,送别先生最后一程。其中有不少人,还是特地从海外和外地赶来,为了见先生最后一面。北京京剧院、国家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也都集体组织前来送别先生。北京京剧院特意赶制的精美的梅葆玖纪念册很快就被赠光……殡仪馆门前排起了长队,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宋小川等梨园名家,也都和普通戏迷们排在一起。宋小川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界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遗体告别仪式了!”
梅葆玖的侄孙、北京梅兰芳纪念馆研究中心主任梅玮捧着梅葆玖先生的遗像站在吊唁队伍的前列。梅葆玖先生的夫人林丽源坐着轮椅,赶到现场为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先生做最后一别。当看见梅夫人出现,有多位弟子立即双腿下跪痛哭……
著名京剧艺术家于魁智来到八宝山向梅先生最后送别,他在回忆自己当年主演舞台剧《梅兰芳》时,曾得到梅葆玖先生很多指点。他说,对于梅老先生的去世,感到十分痛心,但值得庆幸的是梅派艺术在梅葆玖先生传帮带、承上启下的努力下,已经桃李满天下。
于魁智还说,梅先生给我无私地奉献了很多梅先生(梅兰芳)的珍贵资料。无论是文字、图片包括影像资料,希望我能够更准确地去把握这个人物形象,这才使我在《梅兰芳》这一个舞台剧表演上有了信心,心里有了底,而且在排演过程当中,梅先生都是亲力亲为来给我们言传身教、具体指导。
中国剧协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代表全国多位戏剧艺术家,也来到八宝山现场送梅葆玖先生最后一程。他向家属表示慰问后说:“梅先生是梅派的魂,我们尊重这个姓氏,尊重这个流派。衷心感谢梅葆玖先生对中国戏剧艺术及京剧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
濮存昕表示,梅先生是梅派的艺术传人。我一直敬重梅派艺术。真诚希望梅派的弟子和后起之秀,要担当和传承梅派艺术的责任。
六小龄童在拜祭完梅葆玖先生后,沉重表示,梅葆玖先生是自己艺术上面的老师,“他也是我人生的楷模,艺术道路上的前辈,彼此两家交往也很深,去年参加《中国文艺》之《向经典致敬》‘六龄童专辑’节目录制时他还发来贺词,他的去世是国粹京剧梅派艺术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他是中国京剧艺术的真正导师,他为了国粹艺术的推动起了很大作用,愿梅葆玖先生一路走好!”
专程从台湾赶来的魏海敏,从日本赶来的袁英明,在先生重病期间就都已经来过北京探望老师了,今天又再一次千里迢迢赶来,送别恩师。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魏海敏是台湾第一位梅派传人。上世纪80年代,魏海敏在香港看到了梅先生的表演,一时惊为天人,于是当时业已成名的魏海敏就萌生了投身梅派的念头。等到海峡两岸开始互通往来后,她便在第一时间来到北京,投入先生门下,并举行了盛大的拜师礼。那是在1991年,国内戏剧界拜师学艺的传统还没有恢复,魏海敏由此成为梅葆玖先生收下的台湾第一个弟子。
魏海敏告诉说,4月18日时,她曾经来北京看望过病中的恩师,“那个时候,老师还在昏迷当中,当时很怕老师受苦,后来证明,老师真的是一位很有福气的伟大的艺术家。他一直工作到病倒前的最后一天,面对广大群众演讲他所喜爱的京剧艺术,这给我们的冲击非常大,也给我们树立了典范。老师这一生没有白活,他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我拜师很早,1991年就拜在老师门下,跟老师相处的时间很长,和老师一起表演,也在一旁看老师的表演,学到了很多,不仅是艺术,还有艺德。”
国家京剧院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胜素和董圆圆两位著名梅派弟子,最后一次见到梅葆玖先生,都是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她们说,闭幕式的那天,她们和老师一起在政协用的晚餐:“那天,老师还来了一些朋友和家人,他特别细心地告诉服务员要留几个位子,还亲自去买饭票,最后用餐完,还跟每个服务员合影,并拿出一沓照片,一张一张给大家签名。那天,我们和老师照了最后一张合影。”
李胜素和董圆圆都表示,今后梅派弟子会联合起来做一些事情,将梅派艺术发扬光大。
前一天晚上还在长安大戏院演出的梅派唯一男旦弟子胡文阁,3日早上5点多就赶到了八宝山。他说,昨天晚上演出乾旦坤生专场《红鬃烈马》,谢幕时全体演员和全场观众向梅葆玖先生照片鞠躬哀悼,送别梅先生,大家依依不舍,谢幕时间长达半个小时,现场气氛让人格外感动。
胡文阁说:“其实这场戏我演的非常艰难,因为思绪万千,真的是没有心情演;而且这一个月来,体力透支也很厉害。但是我又一定要好好演,才能对得起恩师,对得起梅派艺术。”
胡文阁的身边,还站着11岁的巴特尔,有人称他为“最小的梅派弟子”,他管梅葆玖叫“师爷爷”,正准备拜师胡文阁。胡文阁说:“我希望他好好练功,好好学文化,好好学做人的道理,就像老师教我的一样,学好戏,做好人,把男旦艺术传下去。作为一个好演员,一定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很高的艺德,这是老师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事情。”
自从梅葆玖先生发病住院,一直到3日上午的遗体告别仪式,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就一直忙里忙外事无巨细地操劳着。2日下午,他就先到八宝山殡仪馆看了场地,并把刚刚印制好的上千本精美的梅葆玖先生画册送到现场,准备今天上午送给每一位到场吊唁者。
李院长说,从4月26日到5月2日的7天时间里,粗略统计,大概有3000多人到北京京剧院的梅葆玖先生灵堂前来吊唁。其中既有梨园行、文化界的艺术家,梅先生的朋友、弟子,也有热爱京剧的戏迷票友。让他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耳背眼花,步履蹒跚,一个人坐了4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来到北京京剧院。“老人告诉我们,她就是来看看梅先生的。像这样的人有很多,特别让人感动。遗体告别仪式当天下雨,以为人会少一些,没想到,还是有很多人前来吊唁和送别梅先生。”
李恩杰说,“梅先生的家传和他个人的威望与艺术都令人尊敬,他的为人中正平和,待人诚恳,不管是跟他合作过的人,受过他指点教育的人,还是只有一面之交、甚至只是在电视上看过他表演的人,都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
北京京剧院这几年举办“双甲之约”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系列演出活动,李恩杰院长陪伴着梅葆玖先生,登上了美国两大表演重地——林肯中心与肯迪尼艺术中心的舞台,将梅派艺术再一次带到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李恩杰院长表示,目前北京京剧院正在准备11月将在保利剧院上演的、梅先生最钟爱的作品《大唐贵妃》,“我们一定要努力让这版演出比当年的更加精彩,完成好梅先生的遗愿!”
接近12时,梅葆玖的灵柩被抬出,梅家曾孙梅玮手捧遗像,表情沉重,送太爷爷最后一程。梅葆玖夫人林丽源坐在轮椅上,神态哀痛,泪流满面,挥手向亡夫做最后的告别。亲友跪地痛苦送别,两分钟后灵车启动缓缓开走,告别仪式结束。此时,仍有民众不愿离去,围拢在灵车周围,不断有人喊着“梅先生走好”等送别话语……
《游园惊梦》梅兰芳饰杜丽娘,梅葆玖饰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