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欣书 台湾特约撰稿人
两夺全省美展雕塑金牌七拿台湾手工艺研究所石雕征选首奖台湾雕塑协会会长台湾石雕家 王秀杞
作者丨欣书台湾特约撰稿人
在台北阳明山新安里芳草如茵、姹紫嫣红、景致万千,旧时称为“烧庚燎”的山谷中,深隐着一位苦心潜修、数十年锲而不舍、坚持不断创作的石雕家。他就是王秀杞,一个农家子弟出身、作品充满亲情乡土气息、乐观而又进取的台湾艺术界知名人士。
受过严格学院训练的王秀杞有着扎实过硬的雕刻功底,得过台湾美展雕塑第一名,完全可以赶时髦去追求那些所渭高雅飘渺的艺术创作,但他却选择扎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乡土,与田园生活为偶,呼吸泥土气息。这使他的作品即有抽象的一面也不失有根,高雅与世俗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王秀杞,1950年生于阳明山新安里的农家。那是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后的第一个牛年。这块数亩祖传的田地,位于旧称“烧庚燎”的山谷中,四面环山,水土丰润,常年碧草如茵。王家代代躬耕维生,勤勤恳恳地以柑橘、竹笋等主要作物过着简单的日子。王秀杞的父母是传统老实的山农,并不识字,可为人正派通情达理,闲暇之余总是说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以教育7个儿女,这对于他日后人格养成和艺术风格具有深远的影响。幼年时常与友伴们在山坡玩耍,夏日酷暑难耐也会跳入清凉的小溪里打水仗、搓泥娃娃、捡石头盖水坝。在他童稚的心灵中喜欢仰躺绿地任凭想象的翅膀飞翔;或是同千奇百怪的小石头说着只有他懂的私密悄悄话;又或者把树枝当画笔、大地为画纸胡乱涂鸦,但辛苦构思的作品经过风吹雨打后每每不留痕迹,因此他从小就思索着如何才能将心血结晶永存不朽。
稍稍长成后,排行第四的王秀杞除了上学外,必须帮忙家里的农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正是日常的写照。农事的辛劳并非我们所能想象,顶着烈阳普照除草施肥、起个大早赶赴市集卖掉果物换取现钱,都只是其中一隅。尤其年年春节前夕一连几日起早贪黑跟着家人采收橘子,穿梭刺骨寒风中走了两个钟头的崎岖山路置办年货,均为难以抹灭的记忆。也因此,王秀杞戏称自己是阳明山“贫苦族的台湾少数民族”。其时虽然并不富裕,但一家人和乐融融,别无所求。农家生活的背景尽管没有教于他多少学问,不过对之后的雕刻生涯赋予了许多益处,受用不尽,包括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执着坚忍的态度信念、开阔广博的气度胸襟、脚踏实地不虚矫的性格,以及刚健强壮的体魄。
王秀杞不好意思地说,其实他打小就不很会念书,学业成绩并不出众,唯独对美术和体育情有独钟。因为习惯在山野奔跑嬉戏,体能充沛,常常代表班级学校出赛田径竞技。经过短暂冲刺超越对手呼啸过终点线的那一瞬间,仿佛感觉世界就是你的。除此以外,他在美术课上,也找到了类似的成就感。从小学开始,王秀杞就发现自己似乎对美的感受异乎同侪的敏锐,可以画得比别人快、比别人好,自己完成以后更是欲罢不能,时常主动帮同学们代笔捉刀。毕竟艺术创作是独一无二的,绝对不会有两件同样的作品,为了混淆老师的耳目,他总是故意将每张画作画得南辕北辙,呈现的多样性。犹记某次他正画得聚精会神,怎料老师林炜镇早已在身旁观察好了一阵子。50余年前社会尊师重道,远迈今日,老师权威甚大。王秀杞顿时汗如雨下、惶恐难安,害怕遭到严厉的处罚。幸运的是,林老师不但并未责怪他,反而青睐有加。此后屡屡对他悉心指导,启蒙的恩情至今仍不敢忘。
相信大家在求学期间,班上总有同学因为某学科出类拔萃且乐于助人而大受欢迎,王秀杞恰巧就是此类人。“美劳特级枪手”的绰号在校内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求画者多爱慕者众,堪比晋朝左思《三都赋》的洛阳纸贵。赢得同学友谊的同时,王秀杞并未飘飘然自我膨胀,对围绕在身边的同窗颐指气使,抑或自居老大私组帮派,反倒是一本初衷与人为善,致力专注于画画。他认为艺术创作是单纯快乐的,不该夹杂太多东西,若心心念念想着用以谋求名声权位,是有违原意的。这种观念是远在青少年时期就建立的,纵然他万没预见到日后会以雕刻艺术为终生志业。
阳明山附近的士林中学是王秀杞的母校,初高中的6年皆在此度过。诚然那是个保守的时代,由邵梦兰女士担任校长,在她兢兢业业的努力下,士中以重视五育教学严谨著称,每周固定抽考学生《论语》更是它校所无,以不负校名“士子如林”之美意。已为颀长少年的王秀杞鹤立鸡群,最常被师长点名出列当着全校背诵《子曰》,为了自己和班级的颜面,他只有前晚熬夜苦读直到可以行云流水般复诵章句。一开始他对绕舌难懂的文言文很是厌烦,然而久而久之逐渐体认到古人传承下来的至理,折服于孔老夫子的渊博。王秀杞心怀感激地说,正是这段重要的学习经验为他打下了儒家文化基础,培植了国学欣赏素养,往后的入世情怀,由斯而兴。
高中毕业后,王秀杞陷入了人生何去何从的第一次彷徨。体育与美术,一直是他擅长的两门学科,究竟应该选择哪个作为未来道路让他无所适从。师长认为以他优秀的体力跟获取的奖项应该朝运动员发展,他也颇为意动,双亲倒是没有意见,觉得只要堂堂正正做人将来从事什么行业都赞同。几经思想斗争,考虑到运动员出路有限及生命周期短促,不如选择既有兴趣又能长期谋生的美术学程。仿佛命中注定似的,王秀杞恰考取了台湾艺术大学雕塑系。在校期间,主要是训练基本雕塑技巧,以及启发独立思考,为将来的艺术生涯做有系统的前期准备。除了临摹名家的手笔外,自己的创作鉴于涵养见识技巧等不足处,只能说是习作,不能称之成熟的作品,更谈不上拥有自我风格。
很快数年过去了,毕业、从军、退伍、结婚各阶段接踵而来,等到稍微喘口气,又面临第二个人生重大难题,那就是养家糊口的压力。假使选择如祖先父母务农维生,家里的田地面积不是很大,将会有无田可种的窘境;若是出外当帮农,则收入会过于微薄不够自给;即便一头栽进纯艺术的领域,大有可能初出茅庐年少无名导致惨喝西北风的下场。于是迫于现实无奈,王秀杞挑选工艺装饰方面的工作。在时间压力下要快速达到雇主的要求且质量必须确保,是一个考验及加强技巧娴熟度与精准度的好机会。不过对于有着艺术家魂魄的王秀杞而言,那种既定命题式、被动劳作式的工艺作品,不能满足于他。他更想将心中的意念、感动及体验通过自由自在的挥洒表现出来,传达给受众。另外商场上动辄酒色财气的应酬、尔虞我诈的交往,总让直爽憨直的他无法适应。三五年后,他毅然决然地离开工作岗位,从此义无反顾回归专业艺术的坎坷道路。
默默无闻的那段日子里,父母妻儿的支持给了王秀杞很大的助力和安慰。因为他频频熬夜打造作品,双亲经常到工作室关心他的健康,看他陷入瓶颈时,父亲甚至自动摆出各种姿势供他参考,成为初期最重要的模特。妻子曹金霞女士婉约文静,婚后相夫教子、尊重公婆,把家务操持的令人毫无后顾之忧,是典型的贤妻良母。而她落落大方的谈吐及轻柔细腻的语调在接待来宾时能起到莫大帮助。
俗话说:“皇天不负苦心人。”上天是不会亏待勤劳努力、坚持到最后的人。加上王秀杞的才气,在34岁和36岁那两年他两度夺下全省美展雕塑金牌,并获得永久免审查作家与母校台艺大杰出校友的荣誉。刚露头角的他,并不以此自傲,反而再接再厉,一连7年拿到台湾手工艺研究所石雕征选首奖。1990年赢得“中山文艺奖”的殊荣更是锦上添花,达到艺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嗣后王秀杞的作品常登上各县市文化中心巡回个展联展,其中以“国父纪念馆”、台北市立美术馆、台中台湾美术馆等处的展览最让他骄傲。私人收藏家、地方政府、公园学校、上述的美术馆或把他的雕塑纳入典藏,或将其放在开放空间作为公共艺术。而这足以证明王秀杞所创造的不是象牙塔里不可亵玩的珍品,而是雅俗共赏万方同享的艺术。谈到这,王秀杞谦虚但顽皮地说:“一路走来若没有师长们的栽培及家人的后援,无法拥有今日小小的成就。才华是没有的,努力是真真的。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少,有意的鉴赏家要买得快,以免涨价向隅。”言毕满室忍俊不禁,哄堂大笑。
除担任台湾雕塑协会会长以外,作为得奖无数的老资格艺术家,王秀杞被很多组织机构聘为评审委员,比方“中山文艺奖”,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会美术展览,暨各县市文化中心审查委员会。在评审生涯中,也有出乎意料的经验。某次竟有城市小姐选美比赛来邀,朋友知晓后纷纷肆意调笑,他也不以为忤,风趣地回应即使不懂选美标准与规矩,但他喜欢看青春美丽的漂亮小姐,多多益善,所以怀着愉快的心情去瞧瞧又有何不可,大家千万不要羡慕。妙语如珠下,朋友们只能绝倒,大喊投降。
王秀杞也在大学任教,台湾艺术大学教授、淡江大学副教授、明道大学时尚艺术系教授等,这些光环给了他与年轻人更多相处的机会。他客气地自称教授头衔是“混上的”,不会读书的自己能沾染教职是因为艺术是快乐学科,大家的成绩都是从80分起跳,轻松气氛下学校自然聘请望之不似人师的他忝居高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成名之后,曾有段被恶意攻击的时光。纯朴的他相当苦恼,几度想放弃纯艺术,改采商业路线过小日子。多亏由艺术结缘的忘年交台湾地区已故副领导人谢东闵多番劝谕,指出众口难调,总是会有误解嫉妒,并以闽南语俗谚“唯有死狗无人踢,不招人嫉是庸才”教诲,方才豁然开朗,重振精神。王秀杞希望能以自身的小轶事与校园内的青年朋友分享,可以把当初如谢东闵的影响带给他们,凡事正向思考,化压力为动力。
王秀杞在评价作品
介绍王秀杞的诸般作品前,得先讲讲坐落在阳明山山腰的石雕公园,让读者感受他创作的环境。该园是取王家世代相传的柑橘果园部分改建而成,四面皆山,季节更替并不明显,若值黄梅季,少有狂风暴雨,位置得天独厚,灵气汇聚。纵使距离台北市中心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却阔别喧嚣,来者登临而忘忧。尤其是新霖之后,所有的尘埃都被洗涤一空,水气使得烟岚霭霭升起,笼罩漫坡遍野,这时深深吸口有别山下的清爽空气,满满的心旷神怡。还记得我初次游园,便浮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进入大门,拾阶向上会看到两株约莫两三名成年人合抱的参天巨树。树后矗立主要接待宾客的雅舍,广阔舒适,摆着一双长长的中式木桌,其上点缀着如“三不猿 (不见、不闻、不言)”等小巧可爱的作品,宽敞桌面的角落里搁着一应俱全的茶具。琳琅满目、体裁多样的中型雕塑伴着数百本美术相关书籍展示在四周墙面架上,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味道。配合王秀杞好客的天性,此间时常举办雅集,品茗论道、学术讲座、音乐飨宴、烟火晚会,均曾一一登场。
王秀杞在创作
顺着小路会经过比雅舍稍微小些的展览室。里面珍藏着王秀杞的重要精品,为数不多但都是心血所寄。再往上映入眼帘的就是园区的主体,绿意盎然占地千坪(一坪约3.3平方米)的露天广场。瓦屋前树影下、景石上过道旁随意地陈列着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大中小作品,每一尊都欢迎摄影留念,乃至抚摸触碰,感受其肌理纹路。看似浑不着意的安排,其实摆放的位置有用过心思,显得相当错落有致。紧挨广场的是石雕工作室,房子挑高三层,空气流通,采光甚佳。室内地上堆满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原材料,见识浅薄的我只认出了汉白玉、漂流木,以及生铜。这里产生了成千上百的优秀雕刻,见证了王秀杞十数年的寒暑苦功。
石雕公园既然名曰公园,庭院即是向公众开放的,无论雅俗,良景同赏。远离主干道的园内平日安详宁静,除了工作室传来的雕凿切磋之声、邻里的鸡鸣犬吠与班次甚寡的小区小巴士,剩下的是山中自然的天籁。每逢节庆周末,游人必定络绎不绝,席地野餐、丢玩垒球、遛狗放空拍机,又是另一番风光。王秀杞大度地说:“山是大家的,哪能独占。”主人的慷慨我们不可当作应该,反而更要戮力维持爱护难得的净土。瞥见垃圾随手捡起,捕捉到王秀杞构思时别打扰他,做个有公德心的好客人,互结善缘,让山里特有的静谧秘境永续下去。
王秀杞相信创作跟生活是一体的,两者难分彼此,艺术源自生活。平素的点滴只要稍加留意观察,相较于一般人容易褪去记忆,艺术家可以凭着训练过的双眼与感知,锐利地察觉到瞬息的精彩和启示,从而将其凝结成具体的形象,做出各式各样的艺术品。这绝非被动消极地呆坐空想等待天上掉来灵感,与之恰恰相反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有暇时画画草图、摸摸塑土、读读闲书、看看电影、见见友朋,常人都会做的琐事往往能激荡脑力,无意间触发灵感。换言之,要拥抱生活、认真生活、热爱生活,才会有无穷尽的创意。描绘上班族爸爸与骑着小三轮车儿子的《生活颂》、阿公 (即祖父) 和孙儿孙女说故事的《讲古》等皆是取材自日常的鲜活例子。
早年得意之作《讲古》就是以自己生活的吉光片羽为参照背景。炎炎夏日午后酷暑难消,城市里马路上的行人不多,他们咒骂头顶上火力四射的太阳,纷纷找着20年前并不普遍的冷气房躲了进去,抑或跑到冰果室大啖十几块一碗的清凉五色刨冰。山区里生活简单,物质享受没那么丰裕,好在地势稍高些微凉爽。王秀杞的父亲与外甥、外甥女吃过了农家特色的中餐后,赤着脚找了两块树下的大石头相对而坐讲着古早的逸事,一壶冷茶摆在旁边解渴之用。阿公豪爽地翘着二郎腿说到酣处,把茶杯举在半空中,像忘了原本正想歇会儿喝口茶;两个孩子一人支颐一人抱膝,全神贯注地听着重要的转折,大气也不敢呼上一口……王秀杞很有技巧地把那一霎那记录下来,人物的神情、眼神、肢体动作、脸上的皱纹,直至衣服的折痕都栩栩如生。更多是投射相当的情感,我想即便将外甥儿女换做作者本人也没有乖违,竟越发切题,充盈着浓厚的父爱与子女深邃的依恋。
《长发女孩》
少幼务农的经历同样地使王秀杞关怀乡土,和土地牢不可破的羁绊是前进的原动力之一。他是如此的熟悉农人的工具、作息、悲欢、辛劳,至今每次看到碗里地米粒,感激的情绪总是从心中升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他来说不是口号及诗篇,是实实在在的白描笔法。加上台湾目前家家户户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年轻朋友少有了解昔日全靠人力的农事艰辛。他希冀透过写实的雕刻重现那些景象,让新世代稍许领略祖父母辈的时代,学会尊重勤劳的美德,且爱惜食物,珍惜得之不易的现在。《耕》《丰收》等作品俱很好地表现农务的甘苦。
《生活颂》
作品《龙骨车》则表现另一种今人罕见的乡村风光。在抽水马达发明前,古人灌溉田地除了从遥远的水源处一桶桶地挑来,更为聪明的法子便是挖出沟渠,运用龙骨车引水倾入田中。以木料做成的龙骨车构造并不复杂,操纵者手扶上方横木支撑身体,脚踏下方的水车叶片推动水流,达到相对轻松省力的效果。王秀杞以一比一的大小刻画龙骨车,比例精确,细节真切,半点也不马虎。踩在车上的农民夫妇头戴斗笠,卷起衣袖裤脚,面露微笑,好像不觉辛苦,隐隐有自得其乐的感觉。整个作品尺寸魄力惊人,草根味淋漓尽致,毫不怀疑假使它披上色彩,遥望而来定会误认为真人实景,闭上眼睛则泥土与渠水的清香扑面袭至,宗师级的功架,尽显于斯。
王秀杞的能耐远远不止于此。上面所叙述的作品大致上走巨细靡遗的写实主义,专注于旁人难以察觉的微小处精心雕琢,使整体风貌愈加惟妙惟肖。然而过度关怀外部细节,忽视内在主旨与思想,是流于匠气,最多打造出不具备灵魂的死物。王秀杞追求的是能传递真情至性、感动人心的艺术,坚信艺术的表现方法不该拘泥于单一形式,于是乎主要呈现出几
《讲古》
游弋于石雕公园的中庭,时常可以看到这类抽象型态的杰作参差坐落,譬如模仿上古三代形制制作的《云龙》《如意龙》。有别后世我们所熟捻鳄首、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的具体外相,三代的龙有着粗糙的边廓,不纹精巧的雕饰,突出线条的流畅为其特色。还有近期的《拈花微笑》《独占鳌头》《赞美》皆是抽象的代表作。利用鎏金工艺构建而成的《拈花微笑》瑞气千条、灿烂夺目,典故出自佛门公案。释迦牟尼登坛说法捏取了朵鲜花示众,大家面面相觑不知何故,独有迦叶尊者面露浅笑立刻领悟法门奥妙。这是个十分通俗的题材,千百年来一般的艺术家往往会把佛祖持花的画面通盘凿出绘出,太过平庸。偏偏王秀杞定格于一只手,展现释氏极度轻柔小心的捏拈动作,渲染出佛法慈悲的无尽禅意,作家和佛家默契交融,心与物化,此刻达到了升华。
兴许是山里长大的缘故,王秀杞对石头有着无以名之的亲近。他喜爱它们圆融饱满的触感,各自有异的特性,像是大理的素雅、青斗的坚实、奥罗拉的多变,只有经过多年累积经验,才能顺应性质纹理做出最佳的处理。再者每件质地纯粹的石材几乎可以上溯到数千年前,兼且独一无二,复以其容易保存长垂不朽,今日中华汉唐希腊罗马的石雕依旧矗立,这符合王秀杞期望作品永远传承的心愿。与此同时,石头的适应性优良,既可接受温柔纤细的雕琢,又可忍熬大刀阔斧的捶打,经过比黏土石膏塑造过程更加直接干脆的雕刻技法,最终会诞生出崭新的生命,开启自己的悲欢离合。
王秀杞相当享受透过敲凿与石头们对话,在不短的等待冷却时间中和它们相处培育耐心。有些人问他三维立体雕塑的难度远超二维平面绘图,而以坚石为基材更是难上加难,为何抉择石雕作主要创作语言呢?他敛起笑容严肃地回答:“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半桶水的态度最差劲,对人对己都不尊重不负责。辛勤努力之后赢得识者的共鸣,所获得的满足是最大的补偿,会令我全然忘却饱经的艰苦及抛洒的汗水。”这等做人处事态度,值得后生肃然起敬。
《独占鳌头》
《观自在》
石雕公园中拥有写实细腻的仿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石刻,又不乏抽象粗犷的仰问苍天男子立像,还有游移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举重力士,比比皆是以石为底的一时之选。然而刚硬的奥罗拉石做成的《长发女孩》却能强调女性婉约阴柔之美,曲线玲珑,起伏有致,尤其是发丝精心大胆的处置,营造微微轻拂的韵律感,利用这种石头特有的粉色纹路孕育出幼嫩肌理,看了神为之夺,魂为之销。诚然少女身上未着片缕,但脱俗绝伦,使人不起邪念,若非艺术家定力深厚,焉能臻此境界。米开朗基罗说:“人像本来就存在石头里,我只是拿掉不需要的部分。”王秀杞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凸显特点聚焦主题方面的确有独到之秘。
王秀杞提倡艺术不是个人化活动,不要闭门造车,要与社会接轨,掌握时事脉动。现代人生活压力紧张,人际间冷漠寡情,常常为了芝麻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实际上人性本善,但凡各退一步互相着想、彼此扶持,国家民族才有进步的空间。他的艺术理念是带给大家快乐与希望,因为“财富不如长寿,不如健康,不如快乐,不如众乐乐”。唯有快乐的人有余力关心旁人,施予更多正面影响,让善念扎根人人内心。就像他曾说过:“艺术家有点类似宗教家,背负匡扶教化社会风气的责任使命,所以我觉得创作的人应该有爱心,将对社会的关怀及真善美的概念放在作品里头,感化更多广大群众。”
以王秀杞创作《大地之母》的经验来说,这是一个纪念多年前震惊社会“白晓燕刑案”的公共艺术。当时他的思维不是粗糙地再现受害者的柔弱或是加害者的凶残,而是朝向“天下慈母心”的意涵迈去。作品边框外圆内方呼应天圆地方的宇宙中含一位母亲紧紧搂住婴儿的慈祥模样,充斥着《爱与包容》《理解与体谅》的题旨传递给大众。
天真无邪的婴孩亦为艺术家掘之无穷的宝藏。作品《一生满足》有血有肉地镌刻初生不久的宝宝淘气活泼的样貌。孩子闭着眼专注地吸食手中牛奶,紧握奶瓶好似怕人抢走;小小的双脚高高翘起的满意神气,犹如人生自此再无他求,纯洁讨喜,观之欣悦愉快。
以传统神明为模特儿的雕塑是王秀杞近年的系列力作,均得个中三昧。其中可爱的“笑口常开”坐弥勒、苗条修长的“观自在”立观音、威风凛凛的“义薄云天”武关公最是好看。关圣帝君代表的是人间公理,光是手握青龙偃月刀、昂首张臂横在那边就所向披靡,恶势力无所遁形。他不慕荣华但求无愧的恢弘胸襟潜移默化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正义之神的名声,诚不我欺!
《大地之母》
谈锋甚健、头脑灵活的王秀杞语言风趣幽默,常常出人意表。他自认为现在生活有些乏味,行程单调,需要新鲜热辣的刺激。每日早起头两件事就是做做运动、锻炼身体,陪9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说说话,略尽孝道。尔后再读些报章杂志、艺文快讯,避免与社会脱节,接着就是持续创作。创作是一辈子的事,旅程崎岖挫折,冷暖自知,但锲而不舍、不断革新、全情投入,必有丰厚的回报。
这几年他逐渐到大陆或国外艺术场合参访,观摩名家手笔,思索截长补短,更上一层。初中校长曾勉励同学,“人的可贵在于各有所长,每个个体能发挥优点,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坚持做适当的事,就是成功”。他深以为然。
偶有旧雨新知来访,王秀杞就沏茶扯扯闲篇,一天就这样过去。朋友在参观公园时,会询问雕像的意涵主旨,他往往点到即止,留给对方广阔的想象空间,因为艺术的妙趣正在相同与相左的意见两者交汇点。
台湾油画家罗彩琴拿出印有自己油画作品的马克杯赠与王秀杞,被他盛赞这是个优秀的文化创意。他目前正在洽谈以《义薄云天》为蓝本作成外瓶的高粱纪念酒,敬请大家期待。看到了马克杯,他又兴起了一个主意,小型化关公为铜印,如此这般在景气差的今天定能盆钵满满。
话锋一转,王秀杞谈及他这辈的艺术家日渐年老,当局应该注意到这种情况,兴修一座艺术家养老机构,家里附近的小学刚好合乎条件,一石三鸟——既解决少子化问题,又改建成本低廉,兼且成为艺术荟萃集散的聚落,美事若成,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