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西沐 伊蕊
以大写意花鸟画享誉画坛
——对郭石夫绘画美学思想的几点探析
作者丨西沐 伊蕊
郭石夫简历
郭石夫,1945年生于北京,祖籍天津。以大写意花鸟画享誉画坛,并兼擅山水、书法、篆刻、诗词及西洋绘画等,于戏曲上造诣尤深。郭石夫的花鸟画,博综集粹,渊源广大,由近现代之吴昌硕、潘天寿、齐白石、朱屺瞻诸巨匠,追溯扬州二李、八大、二石至青藤白阳,悉为己用,蔚为一家。其画风沉雄朴厚,古雅刚正,磅礴而不染犷悍之习,洒脱而内具坚贞之质。凡一花片叶、寸草泰石,莫不深合理法,备极情态,而未尝于“创新”的旗号下堕入流滑狂怪一格,实为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领域树立一代典范。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日本现代中国美术馆名誉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创建北京第一个画会——百花画会(北京花鸟画研究会前身)及中国水墨联盟。出版有大型画集及《中国书画名家技法》光盘系列。2010年入选文化部中国艺术品市场重点案例课题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名家·郭石夫》。
进入新的世纪,当文化自觉成为更多人的关注点时,郭石夫的学术地位被更多人所关注,日显其隆。在我们能够看到他对于齐白石、李苦禅、潘天寿绘画风格研究的同时,也看到鲜明的吴昌硕、陈半丁的神意。而且,以此上溯,我们还能发现他对徐渭、赵之谦、陈淳、林良乃至钱选等人的绘画风格的继承,更看到了他在中国文化根脉的基础上,依循自我悟性的创造与发生。
现代语境中的绘画审美呈现,体现了中国绘画的文化根基与内涵,强调文化是绘画的一种本体性证据。写意,特别是大写意花鸟画,是一种无法之法的艺术形式,是超越技法形式的一种直指心性的文化审美表达。作为一个具有文化担当与艺术追求的艺术家,勇于做文化的担当者与传承者是一种使命。
1997年,郭石夫在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郭石夫画集》)的自序前言中讲道:“这本画集正当我五十岁的时候得以编辑出版,这也是我出版的第一本自己的画集。几年来,对于传统花鸟画如何创造出新的形式,如何加强它的视觉效果,同时又不失去它的审美内蕴,既保持民族传统,又强化它的时代精神,始终是我思考和追求的目的。但是艺术的变革实非一日之功,所以这本集子里收入的作品都应算是过去的东西,如果说有一点可取之处,那也应看作是我在前人的基础上,多少有一点源于自己的想法而取得的成绩。就这一点而言,也是用了我几十年的时间,艺术之旅的艰辛真如大海行舟……”
《春正浓》
这段表白,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继承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家的艰辛求索过程,也体会到了一位艺术家面对民族传统背景与时代精神、面对艺术变革现象的真诚与远见。面对时代思考、文化思考、艺术思考的多重梳理,郭石夫有坚定的艺术信念,他真诚地面对社会、传统、文化、艺术,自觉地按着理想的艺术方式思考、创作。从他的文化和艺术态度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艺术家的自信与精神张力;在他从容的生活态度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创造的时代价值与艺术价值。他的艺术价值超越了艺术本身,他的作品传承着中国人的文化品行和民族品德,还有宋元时代开始的文人精神及生命气质,再继而亲近着近代艺术大师的风骨气度。我们在欣赏郭石夫的作品时,会不自觉地想到这一连串历史钩沉。
郭石夫的艺术境界之高还在于他对于传统所带有的根器与智慧。所以,他的作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中仍有着纯正的中国文人的精神气息。郭石夫常说:“中国书画不是杂技、不是体育竞赛,而是一种高层面上的文化,集哲学、文学、美学多个方面于一体,是一个画家全部精神世界的反映和生发。”“学好中国画好比出家修行,不苦修、苦练、参禅悟道就上不了‘西天’。”
在中国传统写意绘画中,画家所追寻的艺术向度并不单纯是为写意画形式的笔简意赅,也非直抒胸臆的畅快之感,其实内容仍在于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意会与向往。因此,愈谈中国写意画愈需要延伸至中国文化的内在深度去体味、去了解,郭石夫的艺术观同样没有远离这样的精神向度和文化深度。
《秋酣》
至少在写意花鸟领域,郭石夫认真研究、临摹的卓越画家可以上溯到几百年前,他几乎对每一个大家的艺术特色皆烂熟于心,这就是他的师古人与师先贤。在师古人的过程中,他又借古开化,实现自我的艺术创造精神。郭石夫力倡“宁以精神引领笔墨,勿使笔墨带领精神”,即一个当代的艺术家要懂得自己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上的观念和人民的欣赏习惯。中国传统绘画是我们民族所独有的、为我们的人民所认同的、喜闻乐见的绘画语言。中国专题的书画艺术并不落后,但我们一直忙于追赶人家的脚步,没有时间回头来品读与分析自己艺术的可贵;我们总在想办法研究西方艺术,但从未想过如何把自己的艺术做大、做强给人家去研究。“夫以民族文化之得以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其精神简直弥足珍视,其文化心理亦足公待,岂可因‘西风东渐’而数典忘祖,因‘欧风美雨’竟弃祖离宗,置古典于博物馆里,而弃传统如敝履则谬妄矣。”此番见地掷地有声。
《一地秋水乱风荷》
《山溪》
中国传统的花鸟画强调对自然的深入体会,但“自然”对于艺术家而言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本然的自然,即直视自然界。在艺术家的眼中,艺术创造的源泉就在于与自然的接触。其次也是艺术创作中重要的环节,是对自然的审美提升。这一阶段成为确立画面语言、内容甚至是画家风格的创造自然阶段,进入一种遵循画家审美的创造真实。郭石夫的花鸟画创作中就包含了这样的特色,他的绘画题材都是取自于自然界常见的物种,甚至是画家常常表现的内容与题材。如文人画传统题材的梅兰竹菊,但是他的艺术创造又将常见于绘画题材的自然物提升为富有个人审美情感与心性表现的图像。这种对自然物象的观化过程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性引领过程。可以讲,郭石夫的艺术创作是遵循中国传统绘画的正脉而入且又有所生发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性,同时又丰富了自己的文化高度与精神厚度。
中国历代画家对世界的观照方式与思考方式,往往就是通过笔墨的运用来实现的。中国画家在对待人生、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都怀有虔诚的精神信仰,这种信仰徜徉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笔墨的担当可谓重要。
郭石夫的绘画是极为讲究笔墨的。笔墨中积淀、凝聚的同样是我们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命意志与精神内涵。所以,他的画也就具有了令我们观后精神提升、意趣延绵之感。在中国画笔墨的技巧性处理上,郭石夫说:“笔讲筋肉气骨,墨分干湿浓淡。笔墨的中介是水分的控制和运用。在大写意花鸟中,用大笔泼墨,书写,直抒胸臆,要求画家对画理画法有极高的掌握,有调动各种笔墨技法的极大能力,方可见出神入化的佳境、神完气足的佳作。写意花鸟的用笔、用墨要富有节奏,尤其要注重大的节奏变化,追求大开大合之势,而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小变化。综观以往,大画家多在用笔,用墨的大气势上下工夫,从不计较局部笔墨的一些小变化。”
水墨
郭石夫在书法和篆刻上都有极深的修为,在主体之外拓展美学精神。郭石夫并不以文人画家自我标榜,但他对画功却十分重视。在他看来,书法在画面上不仅承担着对物象的描绘,还扩大了线条书写性的美感,丰富了空间的分割,通过形式、结构、韵律表现意象自由。“诗书画印”结合实现了郭石夫艺术与精神表达的双重满足。郭石夫谈及中国画中的“诗书画印”时讲:“‘诗书画印’是我们中国绘画,特别是宋以来绘画的一个程式。这个程式的好与不好当然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绘画是一种独立的东西,应该不要诗,诗在这里是多余的。绘画就是直观的、视觉的。可是,我们的古人为什么把诗跟画联系起来,因为它注重的是精神性。比如说画一棵竹子,竹子是一种客观的植物,它无法说明别的意思。但是,我们绘画不是这样的。郑板桥说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把一棵竹子引申到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为官人对于老百姓疾苦的关心这样一种境界上来。你说如果没有这样的诗,它就要有一个书写的形式在里面,书法本身就是艺术,就是一种美。我们用印不简简单单地表明这张画是谁画的,还有其他的一些意义。郑板桥的一个闲章‘七品官耳’中的‘耳’,就是有一种自嘲的味道。这也就更加深了他绘画中的这种精神。所谓看画如见其人,所以我说,中国画本身不光是包括画,还有诗、字和印章。如果我们对中国艺术持有一种认可的态度,我们就要承认‘诗书画印’是一种一体的文化精神,是区别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的,是我们民族独一无二的。”
书法
在郭石夫绘画美学所倡导并推进的“回归感性、回归生命、回归人的整体”的审美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寻找家园”的寻根意识,这在写意哲学体中表现为体味抒情写意的风神,肯定人性之善,以人道、人生、人性与人格为本位,强调仁心与天地万物的构作,以道德理性、感性慧心与人文精神为依托,内外兼修。他所追求的艺术精神,是一种技进乎道、以形媚道、以艺写意的审美人格化的升华过程。
郭石夫的绘画表现,除了有继承传统绘画精神与笔墨精神的厚度外,在所在的时代中也体现了高尚的文化品格。在谈及传统的问题时,他讲道:有人说,这个传统到今天应该结束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就应该完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我觉得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新,就是物质领域里的创造,也不是一个绝对的从零开始。我并不反对创造,我觉得,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去创造,才可以使这种文化得以延续,进而具有时代精神、具有今天的审美意蕴、具有我们民族的独立精神。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中国绘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这种绘画应该得到发扬,而且更应该得到创造,也不是一个绝对的从零开始。
俯仰于自身的宇宙空间,而无所依傍地去从事种种背离本土文化精神的所谓艺术的“创造”,都将堕入意识空间里的灵虚幻境,劳而无功。而且,这种行为的背后不仅意味着对中国绘画“母语”的放弃,更隐含了这种语言的核心有将被践踏的危机。对此,郭石夫和他的同道所表示的态度便是,更加精心地沿着民族艺术的长河去探幽,却不欲舍己从人。
郭石夫在艺术的行进中坚守着中国文化熏陶狭隘的文人品行及高贵的文化品格,这是最为珍贵的一点。若没有这样一份文化品格与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敬意,我们或许就看不到令人感受生命灵动的佳作,在当代快餐式文化发展的今天,这份鲜活的生命品格是我们为之敬佩的。
印象·大陆
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
098 汉蒙回满等多元文化交汇之地
华北地区最理想的天然滑雪区域
着力打造“中国雪都”
100 取“崇尚礼义”而得名
102 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
104 “华北地区最理想的天然滑雪区域”
106 着力打造“中国雪都”
冰雪与激情的碰撞
图片摄影 张刚
汉蒙回满等多元文化交汇之地
华北地区最理想的天然滑雪区域
着力打造“中国雪都”
崇礼区,北纬四十度,大山掩映中的一座长城边上的华北小城。因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这一喜讯的到来,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崇礼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全县总面积2334平方公里,海拔从814米延伸到2174米,辖2镇8乡211个行政村406个自然村,总人口12.6万人。